快讯
news-details
(图/shutterstock)

面对信仰困惑的时刻,记得避免太快去论断,要给人成长与施工的空间。同时,也不一定要急着给出答案,先来到主的面前,求主保守赐下智慧,使我们「得到」或「给出」良好的回应,让自己与别人的生命得到成长突破与更新...

作者:张雅谦

灵粮教牧宣教神学院老师

 

前阵子有位知名播客发表了一篇谈话,提到了一些信仰和教会的问题,也有些基督徒和牧者作了一些回应,或许热度已煺,不过我觉得这话题「信仰困惑时刻」仍然值得思考的。

 

许多基督徒(包括我自己),可能也曾经面对信仰困惑的时刻,有些人得到良好的回应,生命更新突破了,也有人得不到满意的答案,渐渐离开了。我很感恩的是在这些时刻,藉着一些人或书籍能得到正面的回应,让我能持续在主的恩典之中。

 

本文不是从「谁对?谁错?」好像要去「纠正」或「辩论」什么的角度来探讨,因为我也不觉得自己懂得很多,或是对所有问题有很好的答案。而是分享自己的想法、感受与经验供大家来参考,我想从几些方面来谈这个话题。

 

1.信仰中的不清楚与清楚

当我们读圣经时,有时遇到一些不明白、甚至觉得矛盾、衝突的地方,或是有一些属灵事物通不过我们的理性或逻辑时,可能会对信仰感到困惑或疑惑。

 

但是有一次我读经读到:「我们如今彷彿对着镜子观看,模煳不清,到那时就要面对面了。我如今所知道的有限,到那时就全知道,如同主知道我一样。」(林前 13:12 )。保罗用镜子作比喻,古代的铜镜看自己的面貌有些知道但又不太清楚,来比喻我们对灵界的事物有些了解但又不完全清楚。虽然我从铜镜看不清楚自己的面貌,但也不会因此就否定自己的存在。然后保罗提到人的有限,人的视觉、听觉、理解力是相当有限的,在这宇宙中有许多事物是超越人所能理解的,更何况是创造这宇宙万物的神呢?

 

有一天一个5岁的孩子,看着地球仪问爸爸:「为什么住在澳大利亚的人不会掉下去?」爸爸解释因为有地心引力会把人吸住,就像磁铁把铁吸住一样,但是孩子还是很难理解,地心引力只是超越小孩的理解力,却不是非理性的。孩子与大人的理解力就有很大的差距,更何况人与创造之主的理解力差距是何等的大呢!我们以为是非理性的东西,可能只是超越人的理解力,但却是非常合乎理性的。

 

然而反过来说,圣经也有许多清楚明白的教导、很棒的信息让我们来认识神,了解生命的意义与目的。有人作这样的比喻,就像我不一定完全了解米饭的成分,但我不会因此就不吃饭,虽然水蜜桃的核很硬,但我不会因此就不吃水蜜桃,同样的虽然圣经中灵界的事物仍然有一些我不懂的,但我也不会因此就不读圣经或不相信神,因为圣经中有许多很棒的教导,让我认识爱我的天父,因着信靠耶稣得着赦罪之恩,经歷圣灵的工作,找到生命的价值与意义以及人生的方向,藉着祷告倚靠主,跨越生命中许多的艰难挑战,学习去爱与被爱。

 

这并不是叫我们放弃理性的思考而盲目信从,因为理性的思考能力也是来自于神,只是我们也要谦卑承认人的理解力有限。在理性的分析时,有时也需要用信心藉着祷告去经歷这位信实的神。

 

2.主观的经歷与客观理性的分析

信仰通常要有「客观」理性的分析,也需要「主观」的经歷,虽然每个人对「主观」与「客观」的需求不尽相同。主观的经歷就是个人与主的真实经歷,例如被圣灵触摸或充满、看见异象异梦、经歷神蹟奇事、身体或内在医治、得着能力胜过忧虑、苦毒或恶习、恶瘾,个人生命、家庭关係得着更新改变。这些经歷对许多人的信仰有着关键的重要性。

 

客观的分析就像是「信仰与科学」、「创造论与进化论」、「基督教与其他宗教」、或是「有位爱世人的神,为何世上还有苦难?」这些主题的探讨。有些人有主观的经歷,但是在客观理性的探讨上比较缺乏,可能听到一些对信仰衝击与挑战的资讯时,不知如何面对,对信仰开始产生怀疑,也把过去主观的经歷视为只是心理作用或是碰巧而己。

 

感谢神,这些护教学相关的东西,在我成长中,特别是国高中时期,牧者用浅显易懂的方式来教导我们,教会也有相关的书籍可以来阅读,以致于当学校提到进化论或是一些同学对我的信仰提出挑战或带来衝击时,我可以面对和跟他们说明。圣经鼓励我们用各样的智慧来认识神(西 1:28),并且在真道上建造长大成熟,才不致被异端所惑,摇摆不定(弗 4:14)。主观与客观在我们信仰的造就上是相辅相成的,都很重要。

 

3.解经:字面意义与内涵精神

看过网路上一个小女孩在母亲节的感恩卡片写着:「妈妈是我的闹鐘。」如果只是抓住字面的意义,那会误以为妈妈从「人类」变成了「机器」。但这句话的内涵是指妈妈每天早上叫她起床的意思。同样的解释圣经不能只是抓住字面意义或断章取义,而要了解其经文的内涵与整体的意义。

 

知名播客所提的问题有些是跟有否正确解释圣经有关係,偏差的解经会让人误解神的心意,以致厌恶神或离开教会。耶稣时代的文士和法利赛人的解经偏重「字句主义」,就是过度强调字表面的意义,却忽略经文的整体精神,以致于让信仰变得太律法规条化、太仪式化或太僵化。

 

律法规条和仪式不是不好,这些使用合宜有许多好处,好的律法规条有保护的作用;现代人看重仪式感,好的仪式可以触动内在深处的感受。但是规条仪式可能有它的时代性,是需要因应不同的情况作些调整,所以需要避免的是:只固守外在的传统规条仪式,却失去内心的真诚,以致让宗教信仰变得过度僵化,失去内在的真诚与意义。

 

例如法利赛亚人用他们偏差的解经来制订许多安息日的规条,并且控告耶稣在安息日治病,就是犯了安息日。耶稣说:「这女人本是亚伯拉罕的后裔,被撒但捆绑了这十八年,不当在安息日解开她的绑吗?」(路 13:16) 提醒他们安息日的内涵与精神是使人得安息、得释放的,治病得医治是合乎这样的精神的。(可2:27-28) 

 

所以解经需要注意到上下文、当时的歷史文化背景与情境、塬文用词、修辞学来明白经文的精神,而不单单只是字句表面的意义。如同用药,正确用药,药到病除,错误用药,可能药到命除。偏差的解经让人误解神、厌恶神,正确的解经与应用会带来生命的亮光与指引。

 

4.令人失望与鼓舞的例子

许多人因着基督徒的爱心、美德被吸引来到教会、信了耶稣,也有些人因着一些基督徒偏差的行为、表裡不一而离开教会。

 

这些负面事件有时真的令人失望或感到忿怒,然而想到耶稣处理行淫的女人对法利赛利人说的:「你们中间谁是没有罪的,谁就可以先拿石头打她。」(约8:7)。就会反省自己是否有权利可以拿起石头来丢他们呢?我们都是不完美的人,我们努力学习、尽力作好,但生命也还在施工当中,有刚强、也会有软弱,未必是「恶意的表裡不一」,有时是「属灵生命的高山低谷」。

 

因此一方面避免太快去论断人,要给人成长与施工的空间,另一方面提醒自己:「自己以为站得稳的,须要谨慎,免得跌倒。」(林前 10:12)。这并非是让人为罪找藉口,圣经提醒我们不可「将我们神的恩变作放纵情慾的机会」(犹 1:4;加 5:13;罗 6:15)

 

然而,反过来也有许多美好的见证,许多基督徒在生命中经歷神的拯救、医治、安慰扶持,让我们看见神的爱与大能、信实与荣耀,激励我们的信心,也有许多基督徒的犠牲奉献、忠心服事、美好的品格,如同云彩围绕我们,鼓励我们爱神爱人,使我们不因一些负面事件,就灰心丧志。

 

因此圣经也劝勉我们常常思想美好正面的例子,腓4:8说: 「凡是真实的、可敬的、公义的、清洁的、可爱的、有美名的,若有甚么德行,若有甚么称讚,这些事你们都要思念。」「思念」在圣经希腊塬文裡是现在式命令句,有持续的意义,如果翻译成「常常思想」会更合适。

 

因此当我遇见负面事件时,难免有负面的情绪需要时间沈淀消化,但是也不忘记要常常思想许多美好的见证,我的心就得着鼓励,也更有信心与盼望活出美好的见证。

 

5.情感与理性的需要

有些人的信仰问题是理性上的,需要好好研究思考,用合乎理性的方式去说明,有些人的问题可能是情感上的,需要的不一定是一堆分析的知识,而是情感上的同理,当然也有的是两种都需要。因此当对方有信仰问题时,或许也有一些情绪上的不舒服或困惑,如果只是急着解答问题,或是我们内心对问题的出现如同打地鼠游戏机的地鼠跳出来一样,急着把它打下去。反而容易处理不当,造成更大的问题。

 

所以面对信仰问题,我们不一定是急着给出答案,首先是需要耐心地去了解对方在情感或理性上的需要是什么,然后用爱心和尊重的态度给予合宜的回应,也接纳承认自己是有限的人,不一定能给予最满意的答案,但是愿意一起来思考与探索。

 

最后愿主帮助我们,不管是我们自己遇到「信仰困惑时刻」或是我们要去帮助这样的人,我们都能够来到主的面前,相信祂有最合宜的回应,也求主保守赐下智慧,使我们「得到」或「给出」良好的回应,使自己与别人的生命得到成长突破与更新。


(文章授权/灵粮教牧宣教神学院)

author

灵粮教牧宣教神学院

灵神以大使命为中心,以教会为基地,以生命为教材,透过师徒传承的方式,在团队事奉和灵力事奉中,训练出热爱耶稣,真理平衡,满有异象,胸怀世界的牧会、植堂和宣教人才,与众教会齐心努力,扩展神国,直到主来。

分享
意见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