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好,不见得是我的好」即使是出于善意,但在不同身份、不同背景之下,我们以为的好,真的会不一样…
小时候,我最讨厌听到我妈说这句话:「我都是为你好!」因为通常说这句话的时候,一定是伴随我不开心的经验:可能哭泣,可能生气。然后妈妈就用这句话想要为整个事件画下句点,当下即使我有再多的情绪与委屈也必须打断结束,其实心裡有时会浮现OS「你可不可以不要为我好!因为一点都不好」。
长大后当老师,初期面对孩子时,偶尔不小心我也会吐出这句话来。当耳朵听到这句话时,突然有种被我妈上身的恐惧感,我怎么会说出我小时候最讨厌的话?但是我当下真的是觉得我是为了孩子好啊。
面对孩子的情绪,一边觉得委屈,被孩子误解,一边同情起当年我妈妈也是这样被我误解。或许是因为我真的长大了吧,我终于明白不同身份、不同背景的我们以为的好,真的会不一样。
对于小时候的我,可以开心多玩五分鐘,就是好;但对于妈妈而言,可以多练五分鐘的琴,才是好。所以「你的好,不见得是我的好」,后来我决定把「我的好」标準收起来,不套用在孩子的身上。
谁说一定要很会读书才叫好呢?
如果一项才艺的精通,或是与同侪美好的关係,那也美好,只在于我要从哪个出发点来思考...。也就是说,没有一种「绝对标準的好」。
而孩子能有「多好」,就看家长、老师多会「看人」了。韩愈说「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家长是否能独具「慧眼」,看见孩子潜在的英雄、千里马才华了。
有些家长或许担心:孩子还小哪裡知道那么多?孩子又不懂事,怎么知道那个才是好?所以出于善意的把他们以为的好,套在孩子身上。但事实是孩子没有办法像机器人,植入程式晶片后,就能照着运作。而他们生长的环境也总非一成不变,现在所谓的标準答案可能不适用于未来...。
就像以前父母亲对于「师」字辈职业的崇敬,但现在有许多的职业正在被时代汰换。也就是我们现在以为的好,对他们未来可能不见得是好...。再加上每个孩子天生的才华能力也不同,若是硬套入固定模版,一定会有许多适应不良的状况产生。
而美好的世界也不会只充满着一种职业、一种标準,单一的美,所以「我的好,不见得是你的好」。既然关于「好」充满着各样的可能,所以当我们在硬套上「我们的好」模板时,可能也断送了另外可能的美好。何不让自己的心更宽广些,有更多不同面向的呈现?让「好」「更好」呢?
所以帮助孩子能够有「追求美好的能力」与「看见美好的眼光」吧...
追求美好的能力,训练孩子可以具备各样不同的专业;看见美好的眼光,训练孩子可以开创更多美好的可能。
不管时代怎么变,我可以欣赏各样不同的美好。同样的,我可以决定活出我的美好。
梁蓓祯,高师大成人教育研究所博士,现担任Fight.K国际「心」教育执行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