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details
人际关係中包含了家庭、职场与朋友等,我们应该经常检视,自己是否有任何需要反省之处,并寻求神的医治呢?(照片来源/Shutterstock)

我们所说的话与行为都反映了我们内心状态与价值观。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或许自己有某些自行为,正悄悄伤害着自己的人际关係,然而却不自知;这些成因可能源于心底深层的不安全感或往日伤害,或因为习惯性地保护自己,而形了不自觉的自私以及「自我中心」。

基督徒作家乔琳‧昂德伍德(Jolene Underwood)在提到自己曾犯过的毛病,她相信也有人曾犯过,要承认自己自私不太容易,但她也相信神会在事后弥补你。

 

乔琳列出以下10个常见在人际关係中的自私行为(习惯),我们可以藉此检验和提醒自己是否也曾在不注意之下成为其中之一!

 

1. 喜欢主导对话

这样的人在交谈中,总喜欢主导、大部分时间都是讲最多的那个人,他很少问过别人意见;或是随时準备切入对话,对别人所说的几乎都「不在意」。

 

这类行为在我们周遭经常可见,你生活中应该就有这样的人,因为他们想要得到认同与连结。然而,这样做只会伤害你与他人的互动,无法对他人带来好的影响。

 

2. 自己说的都对(一定要赢)

当认为自己都对,心中就已认定别人说什么都不对了。即便别人也有错,他们的强词夺理更会使场面更尴尬,使人无从反驳。这样做也容易使自己变得盲目,更看不见自己的对与错。

 

因为认为自己都是对的,所以会动不动就怪罪别人、命令别人承担错误。所以这类的人比较容易被人拒绝、生活多半也会过得「不顺」。

 

3. 过度激动

这样的人是一旦提到他所做的甚么事,他会马上否认、或跳起来解释辩解;同理,他们也容易对别人所做的事,很快情绪化感到生气或觉得受伤。或许他们对自己的过度激动反应并不察觉,但在其心中所酝酿的,正是一个非常「自我中心」的自己。

 

这类人的特徵包括易怒、严厉的言语攻击、酸言酸语、嘲笑他人、轻易指控、经常为自己辩解、说叁道四、喜爱争论。

 

4. 都要照自己的方式

是否,若别人没有照你的方式去做、或没达到你的期待,便容易会感到挫折?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大小事都有可能,如小孩、配偶、朋友、或店员不照你意时,产生抱怨或碎碎念。

 

尤其是基督徒,更应考虑别人的需求与方便,不该凡事都要照自己的方式。

 

5. 浇人冷水

不管是朋友很开心想分享自己得意的事、或吐露自己的伤心事,这类人可能都表现出冷淡,或难以同理,先给人训一顿再说。

 

他们不会倾听,只想要表达自己的想法。这种态度不只切断了人际关係,也可能造成彼此更深的伤痕。

 

6. 博取别人同情

像在脸书上贴出自艾自怜的贴文一样,希望博得别人的关怀与同情,这不是一种健康的分享与人际关係,反而是只专注在自己的需求,想得到别人的安慰。

 

事实上,基督徒应该要知道,不是每个人都想了解你这时的不开心或生气。最好不要将自己的悲情想法,找所有人都跟你一起承担。

 

7. 自己最高贵

若一进门就只看到那些「权贵」,马上衝到他们面前,那他心裡即是认定,「权贵」人比其他人还重要,藉由自己被这些「权贵」或「光鲜」的人的认同,而认为自己高于其他人。

 

当我们只在意外表,而忽略了内在的价值,我们便选择了膜拜「阶级」的价值,相同地,这些重视阶级的人也会用一样的方式看你。

 

8. 一直卡在心裡

当自己被错怪,我们可以检视自己受伤的地方,并寻求神的安慰来帮你渡过。然而,自私以及自我中心的人会把事件扩大升级,使之变为「命运的锁链」。不要满脑子只有自己的事,想像自己总是困境中的主角。

 

9. 对自己的犯错,大事化小

当自己做错,都没关係,大事化小,即便改正了,为的不是怕因此影响他人,而是为了规避产生后果的责任。所以这样的人伤了别人,他会告诉被伤害的人:「没有那么严重」。

 

10. 不慷慨

他总是为自己找一堆冠冕堂皇的理由,说无法在财务、时间或是情感上主动付出,看起来似乎不是自私,因为他仍然愿意给,但却让周围人感到非常不舒服,因为他们只凭自己感觉良好才付出。

 

我们所说的话,都是内心的反射;所表现的行为,是自我价值具体呈现。以上所列出的自私行为,都反应出内在需要医治与降服的地方;同时也指出,自己在价值上需要被真理覆盖的地方。当我们在主耶稣裡面经歷了自由,我们愈不需去证明自己,因为我们已在祂裡面被肯定了。

 

(文章来源/I Believe

分享
意见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