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跨虹者是把自己定义为离开女同、男同、双性恋及变性生活的一群人,2018年11月10日,16个国家/地区的跨虹者们齐聚第一届国际跨虹节,我们宣佈敢于不同包含敢真、敢爱、敢于不同叁个元素;我们宣佈做为跨虹者,我们对于正在经歷同性恋的人们怀有同理心,跨虹者是饱含热情与怜悯,服事寻求自由的LGBT群体的人;我们宣佈跨虹者在文化和心理层面有以下倡议:性别自信,而非性别骄傲;满足感,而非刺激感;真正的自由,而非解放。现在就敢于不同吧!」
这周末(10日)晚间,「敢于不同 Dare to Change」更邀集一群来自世界各地的跨虹者在一场造势晚会上,宣读他们走不一样人生的决心。90年代台湾同性恋社运元老级人士吴英俊先生更代表所有跨虹者诵读宣言。
90年代台湾同性恋社运元老级人士吴英俊先生。(摄影/记者杜胤广)
吴英俊说,过去至今,人类欲寻求幸福、完整、自信的生命,是与生俱来的愿望,不会受到法律规条的限制;虽然,90年代曾是同运份子的他,影响了台湾爱滋人士的平权问题,但当他发现社会运动与同志情感愈来愈无法满足自己时,同时也发现「耶稣的爱、医治与接纳」为他带来生命的重整。
「我们的自觉不是被医治,而是从内心想要改变开始。」吴英俊直言,跨虹者有诠释自己生命的权利,如同LGBT族群一样,大多数都是被异性恋世界排挤、不被认同,再辛苦地经过同志身分的选择中得到快乐,但多年后的同志生活中,某些LGBT人士再次对自己的身分有了新的反思,就成了跨虹者。
因此,他们选择站出来聚集在一起,也是对LGBT人士的一种自觉运动。
9日下午,一群来自15个国家30位后同志聚集在台北召开记者会,宣布成立「敢于不同」国际联盟筹备会。(摄影/记者杜胤广)
9日下午,一群来自15个国家30位后同志聚集在台北召开记者会,宣布成立「敢于不同」国际联盟筹备会时,一位曾有15年同志生活经验的黄珮莹也说出自己的看法。
「台湾正处在一个很艰辛的状态,但我觉得不管是挺同、反同的声音,或者是我们不支持也不反对,我要说我曾是一个同志,我现在已经改变成-『我很享受单身生活,也渴望未来能进入婚姻』。」
今年30岁,来自台湾的黄珮莹忆及,自己从国小3年级就开始怀疑自己的性向,尔后学校开放某一同志团体进入校园演讲时曾对他们说-「如果妳是女生,妳喜欢女生,那你妳很可能就是同性恋。」当时她听到便彷彿自觉性别困惑有了解答,再加上小学5年级时遭受亲人的性侵,就开始对男性产生严重的排斥,甚至开始塑造自己阳刚的外表。
今年30岁,来自台湾的黄珮莹曾度过15年的同志生活,如今靠着家人与朋友的支持脱离同志生活。(摄影/记者杜胤广)
「其实每一任结束后都是非常痛苦的…」黄珮莹坦言,这15年的同志生活中,她有过10个伴侣,但每一任结束只会让她更加沮丧,长大至成人后,她内心开始变得痛苦与挣扎,因为她不明白当初自己选择的道路是否正确,而她内心的空虚感也愈加强烈,甚至无法在同性伴侣身上填补内心的空虚。
后来,她向家人公开出柜,家人们都为此震惊,但当她选择结束同志生活后,因着家人朋友的支持成了她维持单身的力量来源。
心理学谘商专家黄伟康博士以「性别有自信,孩子更快乐」分析指出,许多父母不知道孩子的性别发展会有一个过程,父母尤其是父亲扮演很重要的角色。若孩子在性别认同方面出现障碍,例如男生不觉得被别的男生接纳,女生觉得当女生不安全,父母若否认或不理会,又或被周遭的人嘲笑或贬抑,就会加深孩子对自身性别的无助,进而缺乏性别自信。
来自香港的心理学谘商专家黄伟康博士。(摄影/记者杜胤广)
黄伟康表示,以他多年临床心理的研究了解,越早发现寻求帮助,成功率越高,因为成长过程及塬生家庭的障碍,甚至被性侵的创伤,都会产生性别认同及SSA (Same-Sex Attraction受同性吸引)等问题。他长期推动并教导父母及老师们要在婚姻家庭及学校中培养孩子健康良好的性别自信。他进一步指出,有一些同志们深受非自愿同性吸引(unwanted same sex attraction)的困扰,希望寻求适当的管道帮助他们不再受此困扰。
因此,「敢于不同 Dare to Change」国际联盟筹备会未来在台湾的工作,将成为一个帮助LGBTQ群体寻求改变的国际资源平台。
在瞬息万变的社会中,我们希望将讯息更快速传达给您,恳请您为今日报奉献一份心力。(点此奉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