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民主化程度逐渐成熟,台湾公民社会也更加多元化,在许多议题上,各方意见的表达更加放大,这样的大环境下,教会表示意见的机会,亦较过去增加。
有鉴于此,中华21世纪智库协会曾在2014年年初发表「当教会走进社会」观察报告,理事长白祟亮博士以2013十大新闻事件回顾,用「两刃剑」的概念为主轴,提出观点及建议。今年度则聚焦「公共神学」,由东南亚神学研究院神学博士、台湾神学院助理教授,现任磐顶教会主任牧师庄信德主笔,智库赞助出版《牧职与教会基础上的公共神学刍议》一册。
白崇亮表示:「近年来教会提倡国度转化,然而现今的台湾社会在政治和公共议题上,却常有争议,国会与媒体层次亦有许多衝突,面对这样的环境,教会需要更多神的话语和神学论述做为基础,虽然有实务经验的人不多,智库仍尝试初步进行探讨,抛砖引玉,期待能有更多公共神学相关的思考、研究和对话,并引发教会对此的重视。」
「基督徒需要关心社会」,在现今的台湾社会是不需要再强调的议题,庄信德牧师表示:「因为我们已经都意识到面对社会道德崩解、伦理紊乱的实况,我们绝对需要委身在这样的困局,为主作福音的见证。」在该文一开头,信德即开宗明义点出,在现今情况下,教会参与社会的需要乃是必然,透过「叁一上帝」(圣父、圣子、圣灵)的教义,使我们知道上帝本身即具有「公共性」,教会与牧职无法置身事外、封闭起来,应以神启示性的话语,不针对议题选边站,而是恪守信仰的伦理本质,将政治生活「基督化」,参与公共世界。
那么,教会参与公共事务的规範性该是甚么呢?庄信德引用着名旧约伦理学学者莱特,及伦理学家侯活士二人的观点,统整出从圣经神学来看,教会参与公共事务,意味的乃是以信仰群体的姿态,活出见证救赎真理的生活,并用「为罪人受苦」的「十架神学」,做为建构公共神学的基础,让教会成为教会,而非一昧批判,否则将与世俗的道德观相去不远。
最后,当教会竭力在所处的社会为真理做见证时,必然会遇到预期与实践之间的落差,这是因为真理具有「超越性」,固然我们无法以有限的时间全然实现,但求能以僕人谦卑受苦的身影,服事这个不完美的世界。
庄信德牧师也提出建议,牧职在投入公共领域的参与和关怀时,应避免高举任何意识形态的大旗,乃要採取圣经的话语作为阐述逻辑,例如藉由举办相关研讨会,邀集学有专精的基督徒学者与神学家,进行分析与论述,建构出较为完整的公共神学,并委身在对生命受苦者的承担与陪伴,使教会成为世界所无法成为的重要者。
白崇亮理事长期盼,透过更多对话与激盪,教会必能以更具有生命高度的视角走进社会!《牧职与教会基础上的公共神学刍议》全文可参见「中华21世纪智库协会」网站:thinktank21.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