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details
有时虽非本意,但我们说出的「真理」却会造成伤害。(图/shutterstock)

是否曾经有人用尖锐、批评的方式讲真理,让你受到伤害呢?我们蒙受唿召,是要分享基督「全面」的福音,因此,要谨慎口舌,避免造成更多伤害,在讲真理的同时,也需彰显耶稣的爱与恩典。

专栏作家珍妮佛.史莱特利(Jennifer Slattery)在iBelieve网站指出,有4种讲真理的方式,可能会造成伤害、阻碍他人与耶稣的关係。

 

1.傲慢无礼

珍妮佛发现有一个令人遗憾的状况。有些人投入教会时间越长,越容易用独裁的「法西斯主义」面对他人,忘记自己曾经歷挣扎,以及神如何温柔地陪伴,甚至我们开始专注自己的努力,不再看向十架的恩典。

 

因此,耶稣邀请我们先审视内心。马太福音7章给我们很好的教导,「因为你们怎样论断人,也必怎样被论断;你们用什么量器量给人,也必用什么量器量给你们。」(2节)换句话说,我们希望被如何对待,也要用同样的方式对待他人。

 

紧接着,3-4节说:「为什么看见你弟兄眼中有刺,却不想自己眼中有梁木呢?你自己眼中有梁木,怎能对你弟兄说:容我去掉你眼中的刺呢?」

 

此处提醒我们先自我审察,是否变得骄傲、自夸、不再寻求耶稣。经文中,使徒保罗依靠神的态度,成为良好的典範,「我真是苦啊!谁能救我脱离这取死的身体呢?感谢神!靠着我们的主耶稣基督就能脱离了。」(罗马书7:24-25)

 

2.不了解情况

有时因未完全了解情况,会说出错误的话语,伤害他人,箴言18:13说,「未曾听完先回答的,便是他的愚昧和羞辱。」当我们未真正了解对方时,有时会忽略对方个人的景况,说出的话不仅会缺乏针对性,有时还会加重痛苦,进而使人远离基督信仰。

 

而且,当我们不先深入了解他人,而是不停给出答案时,也可能代表我们缺乏关心,因此,需要学习放慢脚步,认真倾听,有时恰当的一句话,会比精彩的「演说」带来更大影响力。

 

3.缺乏恩典(温暖包容的态度)

受疫情影响,社会间越来越疏离,电子邮件、社交软体,逐渐取代与人面对面的互动,以至于有些话不敢再说出口;加上日益紧凑的生活中,充满不稳定性,使人变得高度警觉,反射性地建立防御机制,即是,先反击、再聆听

 

有时这样的机制是因着恐惧,但经文中雅各书3:17教导,「唯独从上头来的智慧,先是清洁,后是和平温良柔顺、满有怜悯、多结善果、没有偏见、没有假冒。」神唿召我们用从祂而来、美好的品格对待彼此。

 

最后,当我们不被对方认同自身价值观的核心信念时,可能会出现「被拒绝」的感受,进而以自我保护机制,反过来敌对、或是用冷淡态度回应,让对方感到不舒服;为了克服这样的情况,我们需要放慢速度,留下时间审视自己的感受、生气的塬因,再用神的眼光回应。

 

4.用「谴责」的态度

有时候指责别人的错误时,通过语言、语气、动作、肢体语言所传达出的信息,有可能成为「你没有希望,不值得我花时间。」缺乏恩典的话语。我们需要思想,自己是帮助他人亲近真理,还是造成拦阻?

 

作者珍妮佛时常听到基督徒说,「耶稣总是告诉罪人,『不要再犯罪了』」这句话有时会让人感到严厉,虽然并非错误,但当她通读新约后,发现耶稣时常靠近、与罪人对话,希望与其建立亲密的关係,帮助他们摆脱罪恶。

 

如果要效法基督,在分享真理前,先评估自己的动机,是出于恐惧说话、证明自己、捍卫立场,还是我们是被爱激励?我们真的是为他人的益处着想吗?我们是否不仅看到对方的罪,还看到他内在受伤、被欺骗、破碎的心?

 

珍妮佛指出,自己时常因着讲话太快、苛责,没有恩典,时常深深地感到遗憾,伤害了想要帮助的人,而这正是要成长的部分。当作者在思考自己言语时,神使其想起与女儿的互动,她因关心、希望对方拥有好的发展,所以每次的对话,都会尽量「有意识」的进行。

 

这意味着,对话越困难,她就会越用心的準备。珍妮佛分享自己的準备流程,「我会先用祷告準备谈话内容,开始分享时会承诺我对她的爱、彼此间的关係不会改变,然后,交谈过程中,会密切注视对方,对她的肢体语言保持警觉,以便在需要时可以再一次保证我对她的爱。很多时候需要暂停对话,并询问她的感受,我发现有时讲出来的话语会发生误会,我会尝试用她可以理解的方式来表达。

 

总而言之,珍妮佛希望在对话中,让另一方确信被全力支持,并会在失败与成长中受到陪伴;只要对方确信自己被爱,就可以更良好地从中受益。

 

可能我们所说的话,曾带给他人痛苦,但这绝非塬本的意图,相反地,作为耶稣的门徒,我们始终希望帮助、医治、恢復他人;但随着信仰成熟,有时会更加敏锐善恶、对错,因此,当我们看到别人活在罪中,自然会有从神而来的悲伤。但需谨记,我们是因耶稣的慈爱、应许促使悔改,愿我们口中所说的话,也能同样地充满真理、爱、恩典。

分享
意见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