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讯
news-details
现今的主流媒体、社交软体,甚至电玩游戏,正「浪漫化」自杀议题,导致心理健康更为脆弱。(图/shutterstock)

 

「当我的身体承受一定程度的压力时,自杀意念会持续以「闪回」的形式出现。」

「我的孩子四次企图自杀。我能怎么帮忙?」

「如何帮助青少年,走出因父母一方自杀的情伤,脱离自杀阴影的紧箍咒?」

亚洲社会面对「自杀」,常常叁缄其口,而到底该如何探讨与认识?⋯⋯

 

今(2021)年5月,新加坡线上ZOOM座谈会,邀集关怀儿童、青少年的专家们,探讨「自杀」的议题,包含教会牧者、多位关心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的专家,齐探讨面对自杀,我们该拥有怎样的认识与态度?

 

近600名与会者,来自新加坡、马来西亚各地,还有荷兰、美国、日本和澳大利亚。近一半 (46%) 的参与者,都表达曾受自杀的影响。

 

新加坡国立大学医学院(Duke-NUS Medical School)兼职副教授—冯顺生博士(Adj A/Prof Fung),是资深儿童精神病学家和心理健康研究所 (IMH) 的首席执行长,与Bethesda Bedok-Tampines Church (BBTC) 弟兄会副主任牧师蔡成利(Chua Seng Lee),共同与会。

蔡成利牧师于2010年起,积极促成基督教精神健康协会(Christian Mental Health Advocates ,CMHA),推动教会牧者与心理健康专业人士联合,共同推广心理健康的重要。

 

他提道,一切起源于当时,他认识的一位青年领袖,在他们通过电话后的第二天,突然自杀。对此,他相当震惊与自责,本以为自己已掌握一些情形,憾事仍发生。他积极认为,基督徒不该避而不谈自杀,或者轻忽心理健康议题。

 

自杀问题一直存在,年轻人的确更脆弱
「自杀问题一直存在。」冯顺生博士说,他长期投入儿童及青少年心理健康研究,由于华人保守的社会观念,认为直接讨论自杀话题非常「耻辱」,以致极少提起,基督教团体也不太愿意公开谈论。
 

据新加坡一项关于心理健康的综合调查中,发现 22% 的人口有自杀念头而想自杀的人多是年轻人,其中61% 的年龄,分布在 13 至 21 岁之间,甚至自 1980 年代以来,自杀的男性人数比女性增加3倍之多,这是令人担忧的现象。


据研究,年轻人自杀的塬因通常多因自卑、生活缺乏意义,和学业压力等生活压力。其中「关係问题」通常是主要导火线。

冯顺生表示,若只因精神疾病造成的自杀事件,实际上更易控制,可直接治疗精神疾病,如精神分裂症、抑郁症、情感障碍等,然而,因生活压力而导致的自杀行为,相对上更难处理


「如果你把自杀浪漫化,人们会自然认同,接受此种解决方案。」

 

世界社交媒体,正将自杀浪漫化

冯顺生指出,年轻人一直容易受媒体影响,特别是现今的主流媒体——电视、电影、书籍、杂誌、报纸,甚至是电玩游戏,也会助长自杀意念,导致心理健康更为脆弱。


他分享,早在 1800 年代,就已有年轻人因一本描述自杀身亡的书籍而自杀。这种现象被称为维特效应(Werther effect),此种自杀模仿,定义为参照一个知名的自杀方式或特定人物进行的自杀行为,名称来自歌德所着的《少年维特的烦恼》。
 

「如果你把自杀浪漫化,人们可能会认同且起而仿效。」他担忧的说明,诸如社交媒体的广泛普及,有些名人偶像自杀、上映的电影内容,时下风行的游戏软体等,都正在「浪漫化」自杀,正在扼杀年轻灵魂。

 

仇敌正用一股力量将他们推下窗台
与会的蔡成利牧师分享,曾听过自杀未遂的倖存者说:「感到有一股力量将他们推下窗台,并且怀疑自己被恶魔附身而导致自杀。」

 

他提醒,正如新约圣经约翰福音10:10,「盗贼来,无非要偷窃,杀害,毁坏;我来了,是要叫羊(或作:人)得生命,并且得的更丰盛。」

仇敌一步一步开始欺骗我们的思想,扼杀希望,使我们陷入绝望。所以,圣经警告我们,不要对魔鬼的计划一无所知。因此,基督徒更要读神的话,时时祈祷和警醒,认识生活中撒但的作为。

 

除了在人裡头的灵,谁知道人的事;像这样,除了神的灵,也没有人知道神的事。(哥林多前书2:11)

稳固健康的家庭关係及安心的支持群体,可以为脆弱的年轻人,提供有效的自杀预防。(图/shutterstock)

 

有效帮助预防自杀的5点关键认识

1. 建立弹性思考
蔡成利牧师提到,许多儿童、青少年,面对接收到的信息和刺激,无法妥善处理思想和情感,才会导致失去自己生命的价值感。

首先,必需学习建立具有弹性的健康思考,意即——健康的思维习惯,健康的情绪习惯,健康的生活关係等3方面。

 

1.建立健康的思维习惯,包括评估想法、识别错误的思维方式,并将这些想法替换为「更合理的东西」。

 

2.建立健康的情绪习惯,包括学习如何处理悲伤、挫折和负面情绪。

 

3.建立健康的生活关係,意味着让年轻人,能从正确的榜样激励他们,而不是被社交媒体和游戏塑造。然而,并非每个父母都知道如何做到这一点。

 

「很多做父母的,都是自己长大的。经歷了重重打击的学校生活,学习一些生存技能,其中可能也有一些生活技能状态是不健康的。也无法正确帮助自己的孩子。」蔡成利牧师指出。

 

因此,教会生活的角色,就是希望可以装备父母,家长须将门徒训练带回家庭中,以「家」为单位,一起接受神的话和爱,建立神所喜悦的家庭,在正确的家庭关係中,建立「弹性思考」,以致当孩子有自杀念头时,可用神的话引导,或其他转移注意力的方式,降低自杀行为的发生。

 

2. 保持身体健康

照顾年轻人的身体健康,有助于预防自杀。照顾其身体需求、生理需求,使其充分休息、吃得好,这些都是预防自杀,非常重要的健康生活。

 

3. 建立稳固关係

父母与孩子的「互动关係」非常重要。当孩子们感到痛苦或绝望时,思想较成熟的长辈,可以做出正确回应。

冯顺生表示,无论孩子的情况如何为难,父母最好都能表达「愿意」提供协助,同时要注意,「不是关心,就可以做错事。」因为父母也需学习,一切生命关係的基础,在于「爱」。

 

若孩子感觉不到被爱,真的会累积「不良影响」。有些父母属于「专制型」,对孩子通常要求严苛,却不常回应,如此,孩子会认为父母没有爱。反之,若父母不太建立规範,常是予以宽容,最终也会宠坏孩子。

 

所以,父母要建立正确的权威、而不专制,供应爱、而不放纵,才能营造健康的家庭关係。除此之外,孩子与同学、朋友、老师的人际关係, 一样很重要。

 

人类是上帝所创造的群体,融于社会关係的心理需求,佔很大的部分。研究发现,特别是亚洲人,当人单独且人际关係受挫,与人的互动感受不佳时,抑郁症即容易产生。抑郁症是导致自杀的主要因素之一。

 

所以,培养良好的人际关係,关係越稳固,就越安全,越能远离抑郁症,自然减少自杀念头或行动。

 

4. 创建支持群体

最重要的是,创建一个心理健康的环境,让人们可以安心、轻鬆的讨论所遇难题。就像告诉别人「我肚子疼」一样自然,不再觉得难以启齿。


试想「我们可以做得更多吗」?我们允许在教会或小组团体裡,或甚至是牢房中谈论自杀或探讨情绪吗?

 

蔡成利牧师强调,「找一个你愿意真实分享心情的人,不只是分享喜乐时光,更能分享你最艰难的经歷,当生活打击你,沮丧至最低谷时,你可以求助到正确的人,正面引导你。要相信,『两个永远比一个好』。」


5. 察觉自杀迹象的能力

另一种预防自杀的方法是,让周围的人学会发现自杀迹象的能力。包括有能力倾听有自杀念头的人,识别出挣扎时的些微「唿救声」:不需要来审判我,只需要爱和同理。

 

周围人的觉察态度:「不要放弃!隧道的尽头总有一盏灯,关心和爱,年轻人是知道的。」继而,你能清楚,如何将他们带往相关的协助团体,或直接提供扶持。

 

如果有自杀念头,上帝会拒绝我们吗?

蔡成利牧师点出几个圣经人物,包括保罗、以利亚和摩西。他们都曾经歷挣扎,陷于一段沮丧的心情中,但他们更加亲近上帝,上帝并没有因为他们说「自我放弃」,就放弃他们。

 

因为神爱世人,上帝在任何情况下都站在他们旁边,提供帮助,而不是定罪。
 

如圣经上所记,乌鸦餵养以利亚
乌鸦早晚给他叼饼和肉来,他也喝那溪裡的水。(列王纪上 17:2)


耶和华兴起人,帮助摩西

耶和华对摩西说:我使你在法老面前代替神,你的哥哥亚伦是替你说话的。(出埃及记 7:1)

 

请记住!「耶稣总是充满希望。」

对于正在面对结束生命的挣扎时,秘诀是:紧紧抓住上帝,即使周围一切正面临崩溃,上帝仍是不可动摇,永不改变的!


(参考资料saltandlight  BBTC



精选要闻》

当耶稣没有那么温柔时...提醒着基督徒什

瘫痪不完美的新娘,在未婚夫注视中见基督完美的爱:光荣身体固美好,我想要颗纯洁的

神阻挡骄傲的人—小心中了「自恋」的毒!10症状检视自己生

今日报FB社团/每日更新》立刻

 

【Dr.CARE黑耀奇肌超导亮白面膜】奉献专案—点此

LINE官方帐号/每周更新》加入

LINE社群/每日更新此加

 

 简单好用!一键阅读今日报—自己做今日报App

分享
意见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