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details
不要急,慢慢来!让孩子放心的成长吧!(图/Shutterstock)

前几天跟一些朋友聊天,聊到了有个孩子被检定有「选择性缄默」,他的妈妈非常的难过、无助,不知如何是好...

 

我突然想到了我身旁有些孩子也是不太讲话。有个刚升小一的孩子刚来上学时,我从来不曾听过他的声音,老师说上课时他也是属于安静无声的。只有看到妈妈时,才有声音!但是妈妈说孩子在家还会跟他们发脾气,大声吵架,不过在学校,我真的不曾听过他声音。我常跟其他老师开玩笑说,在他的内心世界中,他自己住在二楼,所以当听到我们问他话,他需要从二楼走到一楼,再思考,然后再回答我们,所以时间需要比较久一点。

 

虽然我还是听不太到他的声音,但我还是会问他的意见,一次两次的问他,找到机会就跟他说说话、鼓励他。后来当我同样的问题问了第二次第叁次时,我开始会看到嘴型,会听到一些微弱的声音了!

 

开学到现在3个月了,现在我可以清楚听到他的声音了,不只有声音,甚至还可以主动跟我对话,我说:这孩子终于从二楼回到一楼了,可以直接跟我们对谈了!

 

其实我想我们这小一的孩子应该是对环境的陌生,对老师的不熟悉,导致他不想开口讲话。所以我们也不急着逼他讲话,而是让时间加温感情,让他对于我们、对于整个新环境都能越来越熟悉,自然卸下心防,就像在家一样的安心,就跟其他的孩子一样谈笑风生了!

 

不要急,慢慢来!让孩子放心的成长吧!

 

同时,我也想到另外一个孩子,孩子大概两岁多,应该是个语言大爆发时期,同期的其他孩子都很努力的想要表达自己的意见。但这孩子对外人不太讲话、不太互动,即使是花时间陪他玩,熟悉的哥哥姊姊,也都不太讲话...。有次看到了保母与他的相处,我想这或许也是一个可以观察的部分。

 

有次孩子正在玩玩具,但爸爸突然抱起了他,他可能被吓到了生气或是不能玩玩具,一直想要挣脱爸爸怀抱,但没有讲话,只是一再的用力挣扎。后来无法挣脱,只好一直哭叫,下一刻保姆过来从爸爸手中接走孩子,一边抱他一边安抚他,给他吃东西、给他玩玩具让他停止哭泣。

 

我看过几次当孩子哭时,保姆的处置方法,就是努力的想尽办法用玩具、食物、或是转话题,想要让孩子停止哭泣。

 

保姆非常的认真,在「让孩子不要哭」的这件事上,不过可能也失去了让孩子可以「表达」的机会,当孩子哭泣时,这样的情绪一定有状况或有委屈,或许家长不喜爱孩子一直哭,或是听到哭声,所以能够让孩子当下「不要哭」或许是首要考量,以免家长担心。但大人直接猜测答案,给予行动安抚,长期下来可能会让孩子习惯不表达,而是用「哭」表示他的缺乏,让大人来猜测他的需要。

 

其实当孩子有情绪时,在当下可以引导孩子尝试「表达」,透过询问的方式,让孩子「尝试说出」他想说的,「我不喜欢爸爸突然抱我」、「我想要玩玩具」....。没错,孩子可能还不太能清楚完整地表达他所想的,但是「不要急,慢慢来」,让孩子可以开始「表达」,让孩子练习说话,让孩子练习说出情绪。这或许在当下对于安抚孩子的情绪来说,会比较费时,也会比较费力,但我相信长期来看,对孩子的表达会很有帮助。

 

可以试着问问孩子,发生什么事情、需要大人怎么协助...,我们不是不安抚孩子,而是在我们下出决定行动之前,给孩子一些时间,让他可以整理一下自己的状况,想要被拥抱,也可以在孩子尝试表达后给他一个紧紧的拥抱。而不是在孩子应该可以试着表达时,先直接句点了孩子。

 

熟练的大人或许可以快速地猜到如何安抚孩子,直接给予安抚!但其实孩子也失去表达的机会,久而久之,或许也就觉得没有表达的必要,毕竟身旁大人会很熟练地知道如何处理、如何与他相处,但,当身旁的人并非熟悉的人时,可能就会比较麻烦了....,因为我们可能毫无头绪!

 

所以,爸爸妈妈可以给孩子一点时间,有些事情急不得,老一辈人的智慧「呷紧咔破碗」,给成长的孩子多一点的时间吧!小时候长得健康,长大就更可以跑得快、跑得远。

 

 

(文章授权/梁蓓祯老师)

 

神能将各样的恩惠多多的加给你们,使你们凡事常常充足,能多行各样善事(哥林多后书9:8)。请支持今日报媒体事工,谢谢您~(点此奉献)

分享
意见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