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details
(图 / shutterstock)

以「华人文化」而言,多半会认为子孙不祭拜祖先,就等于不孝,同时成为「未信者」要受洗信主的最大挑战之一。其实这个问题,同样困扰着不少「基督徒」们……

对于「第一代基督徒」来说,若想受洗成为神儿女,往往需面对最棘手的问题之一,就是「祭祖」。

 

这太不容易了!因若想使信主的人「不拜偶像」,似乎还比较容易,但对于「不许祭祖」这件事,通常会引发「家庭革命」,致使受洗卡关。

 

事实上,祭祖问题不只对「未信者」是一大挑战,许多基督徒可能也会因信主后不再拜祖先,产生「对家族有亏欠」,或「对不起家人、祖先」的感受。

 

道声出版社出版的《祭祖的真义—增订版》,作者杨锡儒指出,对华人而言,「祭祖」是根深柢固的「文化问题」,导致有关「祭祖问题」,至今仍是华人福音工作的一大阻碍。

 

一定要祭祖才是孝顺的「迷失」

祭祖问题到底有多难搞?杨锡儒以亲身经验,分享30多年前自己的受洗经过,供大家参考。

 

身为第一代基督徒的杨锡儒,当时决定受洗时,立刻返老家想跟母亲报告此事。然已先得知情报的母亲,打算反对他受洗、并抗争到底。母亲当着杨锡儒的面,无预期地对着家中祖先牌位,大叫一声说:「我死了一个儿子了!」

 

杨锡儒回答:「妈,我在这裡耶!」他随即非常不服的反问母亲:「妳说,妳拜的是祖先,但他们也没在那裡(祖先牌位)啊!」母亲说:「我不管,这是我们代代相传的规矩。

 

「妈,以前我看妳都是用扇子,当有人开始卖电风扇,妳也买了,甚至还换了冷气。还有,以前妳都用走路,后来有脚踏车,妳也买了。过去我们是住在泥巴煳的房子,后来妳也搬家住进钢筋水泥的房子了。如果,有好东西,妳全部都换了,为什么这个『祖先牌位』的问题,妳就坚持要『代代相传』呢?」杨锡儒对着母亲细心分析。

 

然而,在两人各自坚持的情况下,此构通模式无效。却也让杨锡儒下定决心,一定要解决此问题。

  • news-details
  • 高雄福气教会主任牧师杨锡儒,分享自己受洗时的经过。(图 / 特约记者陈衿妮)

「祭祖」与「基督信仰」的衝突点是「仪式问题」

《圣经》中常提到:你要效法你祖「什么人、什么人」,行耶和华眼中看为正的事;或是,不要效法「谁、谁、谁」,行耶和华眼中看为恶的事。由此可见,《圣经》其实非常重视祖先!

 

严格来说,仔细分析后并不难发现,祭祖与基督信仰的「主要衝突点」,为「仪式问题」而影响此事结果的因素,往往为「教会处理手段是粗糙或细腻」。

 

杨锡儒发现并指出:「基督教过去针对『祭祖』这个问题,所有研究『出发点』都是从『圣经真理』出发;这当然没有问题,也都是对的。但值得教会思考的是,为何『过去研究』是对的,『真理根据』也是对的,却都无法解决『祭祖的实质问题』?

 

其实,从「真理角度」出发的研究,对「基督徒」来说是「最具权威性的解答」,但对于「未信者」而言,「圣经的权威」并不存在,因这非其「认同的权威」;也因此,这些「真理角度」的研究,无法解决未信者的问题。

 

很多时候实际情况是,当基督徒讲《圣经》,对方就翻〈佛经〉;基督徒认为《圣经》说的是真理,对方觉得〈佛经〉讲得也有理。

 

这说明,当基督徒与未信者对话时,若是没找到「对话的共同基础」,对话就「无法对焦」,以致双方永远只是「各自表述」或「各说其事」。对话基础必须从「对焦」开始,否则不会产生交集。

 

祭祖根据为何?

祭祖的人多是在家族裡「拿香跟拜」,但当事者其实很少细想,拜祖先行为到底「对不对」或「合理不合理」?反正是「文化传承」,大家都「照章行事」,并无可反抗空间。

 

然仔细探讨不难发现,为何「木头製作的『神主牌』」,会被认定为「祖先」,难道只是因为木头上写着「X氏歷代祖先的神位」?

 

杨锡儒幽默强调:「如果因为在神主牌上『写就有』,那绝对不要写『祖先』,而要写美女、黄金万两…,因为『写什么』就『有什么』。

 

从此「逻辑辩证的角度」思考,若「写就有」的话,那么写黄金万两、豪房、名车...等,岂不更好?

 

再则,若「写就有」,不就等于「你歷世歷代祖先全住在家」?总共有多少祖先?你家房子还能住吗?更重要的是,房子若将来要卖,要否告诉买方这间叫「阴宅」?

 

祭祖真正的迷失是—只是在「神主牌」写上祖先名字,祖先真的就会在裡面吗?若我们和坚持祭祖的人提到此问题,多数人会回答:「喔,其实不是啦!祖先『有在』或『没有在』都没关係,最重要的是纪念跟尊敬祖先,祭祖是一个『纪念意义』。

 

杨锡儒分析,若没人拜拜祭祖,祖先就会变成饿鬼,此假设是表示,祖先会真的吃下人所拜的东西,若以此为前提,那你怎么可以自己「一天叁餐」,拜祖先却只有「半个月(或几个月)才拜一次」,这岂不是打算把祖先活活饿死?

 

实际上,「祖先牌位」源于「东汉」。当时,有个农夫丁兰生性暴躁,母亲因惧怕他,与其追逐时,惊慌失足而跌入急流,无法寻回。

 

丁兰愧疚,自己在母亲生前并没好好孝敬,于是在河中捡回一块木头,于其上写上母亲名字、奉祀在正厅。此后被众人仿效,把「木牌」当作「神主牌」来奉祀祖先。

 

这故事只要上网Google就知道。所以,此「拜祖先」方式,是歷史半途才有,并非真理。

  • news-details
  • 祭拜祖先的东西,祖先真的「吃得到」吗?(图 / shutterstock)

祭祖真义是为「慎终追远」

祭祖「形式」是为要表达其「内涵」,且「任何形式」都不会单独存在。「形式存在的目的」一定有「一个内涵」要被表达,「形式的存在」才有意义。

 

因此,若「只有形式」而「没有内涵」,则无意义,因「内涵比形式更重要」。由此来看,祭祖的重要性不在于「绝对形式」,而是「要表达的内涵究竟为何」。

 

若把拜祖先给「物化」,是「祖先真的在这裡」,此形式才有必要。若祖先并不在这裡,那么祭祖就属「纪念性质」,因而,不能将「形式礼仪『绝对化』」,且应能有「不同形式」表达。

 

曾子曾为「孝道」定下叁个等级:

最大的孝:让父母以你为荣。

第二等的孝:你无法使父母有荣耀,起码不要让其丢脸。

最低等的孝:养父母,给他们吃、穿。

 

从曾子定义的孝道叁等级来看,完全没有提到「拜祖先」,这说明「孝的内涵」比「形式」更重要。

 

若从「慎终追远」角度来看「祭祖内涵」—「慎终」指的是,你的仁德善行始终如一不间断,也就是做好事要做到底。「追远」最準确解释是,「追念」并「效法」祖先的美好遗德。

 

杨锡儒强调,「祭祖的意义」就是每一个人都要「追念」和「效法」祖先,使所有祖先的美好德行,在后代子孙身上能看得到;若大家都如此行,社会道德水準保证提高。

 

现在,真相终于大白了!塬来,曾子提到的「慎终追远,民德归厚」,其中意涵竟和「圣经教训」完全相同。而人却把「追远」变成「拜拜」,产生此天大误会!

 

「祖德流芳」的「芳」是一个味道,「流芳」是指,你可以闻得到那个味道,「祖德」是指祖先的美好德行。

 

因此,「孝」与「不孝」的重点,不是在于你「有拜」或「没拜」,也非是「拜一支香」或「拜一把香」,而是要看到:「你是否有祖先的美好德行」彰显于生命。

分享
意见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