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details
「神国翻转教会」陈思国传道(左),一同探讨青少年深受TikTok(抖音)短影片的影响。(图 / 陈思国、Shutterstock、@losatanz TikTok截图)

「不要以为学生滑手机就没有在听你说话,他们只是正在等待『想听的内容』而已。」陈思国传道点出。

 

针对TikTok(抖音)为首的「短影音」在青少年间大受欢迎,同时却也引发「脱序行为」,许多年轻人都承认,生活大大受TikTok的影响。针对TikTok歪风席捲全球年轻世代,教会 / 基督徒该如何因应呢?

「抖音」(TikTok)席捲全球年轻世代,是目前西方国家中,最受青少年族群欢迎的平台。根据家长监护软体製造商Qustodio调查,4到18岁的孩童,每天平均会花费2小时在TikTok上

 

现阶段,台湾用户约420万户,而年轻用户(18~24岁)佔比达38%,直指现今世代资讯吸收与互动习惯,TikTok已迅速佔一席之地。

然而,知名短影音社群平台抖音国际版「TikTok」,至今风波不断,于各地引爆「歪风」,不仅引起多国资安疑虑,平台上流行的各种「危险挑战」,更导致不少年轻用户因此受伤、甚至死亡。

 

多起「抖音」(TikTok)国际事件,引发关注:

 

阿根廷有名12岁女童,在家直播TikTok最新挑战活动,结果不幸意外身亡,事后家属更爆出,女童是遭同学霸凌,而被强迫进行这项危险挑战。


墨西哥有15名小学生集体参加镇静剂挑战(Tranquilizer challenge),之后因不适相继送院,引起各界关注。

 

法国近期不少青少年疯迷自虐性的「伤痕挑战」(cicatrice),自虐「捏脸挑战」 製造出受欢迎的「伤痕」,引发诸多批判…

 

近日,台湾《全明星》女星郑靓歆,仿抖音影片中「单手将人自胯下举起」的动作而受伤,出事导致「尾椎裂」,痛到筋挛昏倒:以为要死了

  • news-details
  • TikTok歪风四起,不仅吸引人,还恐让人成瘾。(图 / Shutterstock)

英国非营利组织「对抗网路仇恨中心」(Center for Countering Digital Hate),于2022年12月底,公布最新研究报告,指出TikTok会不断推荐与自虐、饮食失调有关的内容

 

特立尼达和多巴哥大学(University of Trinidad and Tobago)最近的一项研究则发现,TikTok不仅吸引人,还恐让人成瘾。

 

有鉴于新闻沸沸扬扬,针对TikTok歪风四起的议题,「神国翻转教会」陈思国传道受访,分享服事青少年的观察。

 

多年来,他进入国、高中与大专院校进行讲座分享。陈思国点出,近几年「网红文化」兴起,促使平台上的用户过度在乎「爱心数」「分享数」、有没有「上热搜」...等,许多人疯流量,也疯「流量变现」...。

 

人们从塬本寻求影片裡的知识与资讯,逐渐在物质主义的影响下,变成以追求「名利」为导向的趋势。

  • news-details
  • 很多青少年承认,自己受到TikTok的影响。该如何善用TikTok的「影响力」?值得深思。(图 / Shutterstock)

青少年想要有「流量」,显出其需要「关注」

对于台湾用户来说,TikTok相较于其他国家,用户相对较少,因此仍有多数人并不清楚TikTok的内容及影响力。

 

陈思国表示,青少年寻求同侪感,而TikTok中千奇百怪的影片,内容多为恶搞、物化女性、恶作剧,致使裸露色情产业、投资炒股等投机行业、诈骗车手等产业四起,多为价值观偏差的内容,导致青少年对于身体的价值观、危机意识等都相对薄弱,进而勇于尝试自虐、挑战性质的展现。

 

加上「同侪」的鼓吹催化,致使「一群人胆子会更大!」世界因此越发分裂。而身为父母、青少年的服事者,该如何陪伴他们,加以辅导?

 

陈思国提出叁点提醒:

1.不要先批评抖音平台

科技的技术进步,也带来许多平台管道的机会。是否教会可以发展抖音频道?该平台是否也能成为与青少年互动的其中之一管道?

 

教育专家建议,师长要与孩子讨论这些「挑战」,首先必须放下批评眼光,避免用说教的态度。

 

就陈思国观察,「台湾孩子」其实还没这么大胆或暴力;在缺乏正确关怀、或限制之下,他们才会留恋于网路,而网路上的「言语霸凌」、「行为霸凌」,反而是现阶段需要被重视的。

2.让信仰生活融入抖音

由于全球疫情影响,「线上学习」已成为学生日常熟悉工具。教会也日渐发展各种平台的宣教策略。

 

可以确定的是,现今手机网路的使用率已大幅上升,手机一打开,若接收到的短影片或资讯,有更多更好的价值观,进而能发挥正常影响力,较能带动积极效应。

 

陈思国举例:「可以做个青少年创意短片比赛」,以此鼓励青少年创意发想,如何将信仰生活化?像是录製一起读经祷告的短影?如何有创意的彼此相爱?使每位组员都能参与,成为生活中自然而然的分享传递。

3.各年龄层都可以服事青少年

现今为资讯爆炸世代,青少年接受的资讯量,已是父母年轻时的数十倍数。假设青少年只是500ml的器皿,每天却要承受1000ml的资讯流量,此导致青少年的注意力越发无法集中,讯息过多也需要有一个「出口」。

 

若无适当出口,或者被错误的关爱所限制,他们只能「寄託」于TikTok、Instagram、YouTube等平台短片。而短片分享看似轻鬆有趣,吸引使用者一则接着一则看下去,但现实生活中,却引发不少社会事件,其中最受影响的族群是青少年,进而衍生出恶搞、自虐等行为

 

美国教育週刊(Education Week)形容TikTok的各种「挑战」,对学校来说有如「恶梦」,好像「打地鼠」一样突然冒出来,让师长们应接不暇。

 

那么,「教会」能做些什么呢?陈思国分享,各种年龄层都能照顾青少年!

 

「照着神的爱,我们还是在正路上,只要去做神要做的,在爱裡使青少年愿意就可以了。例如:壮年的弟兄姊妹可以开放家中客厅,準备一点小点心、吃吃pizza,由年轻大专的弟兄姊妹一起陪着青少年,玩玩游戏,探讨他们心中的疑问。」

 

也可抱持好奇心的角度,询问青少年学生:那些「挑战」为何吸引人?这些「挑战」爆红的塬因;并可挑选几个案例,问问他们:「为什么这些行为很危险,还是那么多人要做?」

 

陈思国表示,照着「各年龄层」扮演合适的角色,平时保持密切沟通与互动;同时,家长在家时,若能经营一些「精心时刻」,认识青少年裡面有一颗单纯的心,就能提供「爱的牧养」。

  • news-details
  • 可抱持好奇心的角度,与青少年一同探讨TikTok等相关议题。(图 / Shutterstock)

最后,陈思国分享自己前往大学分享生命教育讲座「以新的眼光看人生」,演讲后他发现,过程中许多台下学生都在「滑手机」,而当讲师自我专注,就会吸引到愿意聆听的人。更重要的是,不要以为学生滑手机,就没有在听你说话,他们只是正在等待『想听的内容』而已!」

 

「不是讲者想讲什么,而是他们『真正需要什么』,才是我们该分享的!」陈思国以此作结勉励。

分享
意见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