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details
陈力源医师指出,青少年时期是认知、情绪等重要项目发展的关键时刻,若过度沉溺于3C产品,将会为人生造成长远影响。(图/shutterstock)

数位时代的来临,每个人日常频繁的使用3C、人手一机已是最为寻常的生活面貌。

 

然而,长时间与3C产品为伍,虽然能够时时刻刻接收大量的各式即时资讯,但对健康却也带来极大的危害,致使「手机失智症」这个名词于近年来出现。

 

针对手机与各样3C带来的改变,彰基陈力源医师提醒,受害的不只是成年的大人,青少年、儿童同样为此产生影响,并为日后的处世与应对能力造成长远变化,不可不慎。

什么是「手机失智症」?

近年来,日本脑科学家发明了「手机失智症」这个名词,用以形容因长时间使用手机来获取各样资讯,导致脑部认知机能下降的状况。

 

目前「手机失智症」尚非正式诊断名称,但就现有的相关研究指出,此种情形最常见于工作繁忙的商务人士,当这群可能30岁至50岁不等的业界精英,因为突发注意力不足、记忆力衰煺的情况,会让人担心自己是否发生了失智症的问题,因此急忙挂号看诊。

  • news-details
  • 目前「手机失智症」仍非正式诊断的病名。就此,陈力源医师针对青少年族群,于专访中说明影响因子与预防的方法。(图/shutterstock(左)、彰化基督教医院 提供(右))

对此,彰化基督教儿童医院儿童心智科主任陈力源医师受访说明,失智症多发生在50岁至70岁的中高龄族群,而且不只是手机过度使用会造成类似失智的问题,包括过度使用电脑、平板……等3C产品都会有影响认知与记忆的状况,仅是因为「手机」带来的衝击最为显着、容易观察,才会先以「手机失智症」来命名。

 

过度使用3C产品带来的长远影响

此外,3C产品带来的影响也不限于成年人,若是青少年、孩童过度沉迷,同样也会挟制身心健康发展,造成更为长远的伤害。

 

陈力源表示,未成年之前,脑部的认知功能都还在持续发展的阶段,特别是在青少年时期,脑区的连结速度变快,再加上此时正在建立「衝动控制」、「情绪调节」、「理智判断」、「逻辑推衍」等较为复杂且抽象的功能。

 

皮亚杰(Jean Paul Piaget)的「认知发展理论」来看,11岁至15岁的青少年进入「形式运思期」,思考不再受具体经验或现实世界的限制,可以抽象的超越时、空、地,运用符号来进行纯粹象徵性的、假设的、可能的思考。

 

另外,艾瑞克森(E.H.Erikson)的「社会心理发展阶段」则指出,青少年阶段也是建立良好「社会情绪」的重要时刻,人们会在此时完成「自尊」、「自我感受」等关乎自我认同的资讯统整。

  • news-details
  • 青少年时期的重要课题之一为发展自我认同,若未能在此时期建立良好的自我形象,若日后面对生活困境,将只能已直观、衝动的方式应对。(图/shutterstock)

在过去,对于儿童的自我评价与认识多会从「主要照顾者」而来,到了青少年时期则是「同侪」会发生越来越大的影响力。

 

到了今日,随着社交媒体的发展,网友也会带来一定程度,甚或是很大的影响,若是在现实世界与网路上收到的评价截然不同,就会造成个人角色与定位混淆的状况,产生自我认知不稳定的问题,致使人产生情绪调节的困扰

 

同时,若是过度使用3C产品,每日大量且快速的接收文字、声音、影像的大量资讯,却未曾真正理解与思考;再加上手机带来「多工」的特性,可能会让人一边浏览网页、一边听音乐、叁不五时回个传来的讯息,都会让人无法发展出抽象与逻辑推衍能力,以至于长大后面对问题只能用衝动、好强的方式应对,变成「表面看来强势,时则是低自尊、缺乏信心」的落差。

 

快速接收大量资讯的弊病

「会用『失智症』来形容过度使用3C产品的情况,正是因为大脑的运作和手机运作其实蛮像的。」陈力源进一步指出,当脑部负荷了过量资讯,就像是突然要手机同时读取多个很吃效能的APP,运转过度后,除了电池掉电速度快、机身发烫,反应速度也就变得卡卡的。

 

另外,针对「看似是接受大量资讯,为何会用未曾理解与思考来形容?」的疑惑,陈力源回应,虽然3C产品的优势是乘载大量讯息,也帮助人能用更便捷、更不花力气的方式来作资讯纪录与蒐集,但这些都靠机器完成的过程,正是剥夺了大脑练习思考和运作的机会。

 

例如早年手机不普及,更遑论有手机电话簿、手机行事历、Google 地图的存在,我们会将熟人、常用的电话背起来,要拨给对方时需要想一下电话号码;抑或需要手写记录行程与代办事项,并在需要时手动查阅与增删,这些都是让脑部组织得以被训练。

 

「用进煺废」的塬则下,大脑的功能自是越来越差,也才会让人自觉记忆力衰煺、做事越来越无法专心,或是需要处理一件事情的时间拉长,但品质却是越来越差。

  • news-details
  • 现实世界与网路世界都能为个人带来自我评价,若两造的评价有诸多差异,将会让人产生混淆、无法清楚定义自己的角色与价值。(图/shutterstock)

陈力源也分享,彰基曾做过一项研究,透过问卷与APP来调查受访者的手机使用时间,但在对照后发现,受访者在问捐中填答的每週使用时数,与APP纪录到的时数相比,前者的时数都比实际使用还短。

 

对此现象,研究团队进一步探究后发现,手机带来的大量感官刺激,也影响了使用者对于时间感的判断,很容易会有「塬先想说用个半小时、放鬆一下就好,但在掉进手机的世界后,就忘了时间,用上一小时或更多才想到要停下来。」

 

过度的感官刺激造成「时间感遗失」的背后,也会让人对于手机外的事物一概提不起兴趣,长久累积下来不只是脑部功能减损,还常见肩颈痠痛、眼睛疲劳、情绪不稳的併发症。

 

警觉症状、即早就医

对于如何警觉手机失智症,甚或是3C失智症已经产生?陈力源说:

 

1.先判断自己的日常行程是否受到3C干扰

意即需要随时抓着手机查看资讯,对于社群媒体内的动态过分注意,也会非常在意发出去的信息是已读/未读,有多少人在看过后给出反馈。

 

2.过度仰赖3C的辅助。

认人、认路、日常安排若是没了手机就变成看到人叫不出名字、只能靠导航才能抵达目的地,抑或忘记自己的行程安排,没看手机就想不起前几天发生的事情。

 

3.情绪起伏很受3C产品的影响。

只对在手机裡出现的事情产生感知,但对日常生活却没有感觉;当手机不在身边,则会很明显的有焦躁、发怒的感觉。

 

给青少年的网路使用建议

既然过度使用3C产品会未青少年带来多样化、长远的影响,对此,陈力源提醒,「健康的生活与家庭环境息息相关。」家长应以身作则,不要过度沉迷于使用手机,才能为孩子立下良好的榜样。

  • news-details
  • 忙碌的生活、工作型态的限制,很容易让大人选择「手机育儿法」,不知不觉也会让亲子间一同掉入3C产品的挟制。(图/shutterstock)

目前,多数文献建议,孩童每天使用手机来进行社交或娱乐的时长以1小时为限,且不应有平日与假日的分别,也要注意30分鐘需休息一次,不只是为了让眼睛休息,还要让大脑有机会训练控制慾望和等待的能力,不要无时无刻的接收声光刺激、时刻查看社群媒体的反馈或来讯。

 

另外,目前的学习风潮中,不免会有让孩子线上上课,透过网路来查找资料的机会,也要注意孩子是不是在学习以外还同时进行娱乐,又或者上课、找资料都只是做做样子,实则是藉机在网路中玩乐。

  • news-details
  • 临床上另一个观察到的现象,则是有些孩子对于3C产品高度依赖,当家长想要强制停止使用、没收手机或电脑时,孩子的情绪就会失控、非常愤怒。(图/shutterstock)

陈力源还建议,要建立一个生活模式,订好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绝不使用手机。通常会希望睡前一小时就停止使用3C产品,让脑部运作速度慢下来,不只能预备让身体充分休息,有好的睡眠品质与深度。

 

在空间的建议上,陈力源叮咛,让卧室成为单纯的休息空间,不要在床上用手机、更遑论是用到睡着的状况,因为研究已经证实,手机萤幕所发出的蓝光,会透过眼睛刺激影响全身神经生理活性,不只是对眼睛可能造成伤害,睡前的蓝光刺激也会促使脑部高速运作,无法进入睡眠应有的状态。

  • news-details
  • 建议睡前一小时,在寝室内停止使用手机,让大脑运作速度慢下来,才能有好的休息品质。(图/shutterstock)

「若是已陷入成瘾的状态,还是建议寻求专业医师的帮助。」陈力源表示,在治疗的过程中需要家长、师长、医疗的叁方面合作,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此外,陈力源认为,每个人的生命与生活都需要有很好的价值和信念来引导,当基督徒认识神、倚靠神过生活,就也能在当中找到好的支持与力量。

 

还有,也请记得「人一定有软弱的时刻,很常因各种事务的干扰就无法活在当下,需要练习和学习去察觉自己不足的部分,也接受自己可能需要帮忙、允许别人成为帮助。」

 

当我们越能留心问题的出现、但不过度将疾病标籤化,并保持柔软、敞开的心态,也让信仰成为日常生活中密不可分的一部份,就有更多的机会在需要时得着即时的引导与帮助。

分享
意见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