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details
讲座中,曾阳晴分享许多自己与女儿互动的故事,见证「父亲的心转向儿女,儿女的心转向父亲」的过程。(图/记者林稚雯)

若以父母的角度来思想「亲子关係」时,很多时后或许会发现,从孩子哌哌落地的那刻起,看着甫出生、样貌与自己极为相似的儿女,怜爱与充满期待的感觉由心而生;然而随着孩子逐渐成长,父母又时常会觉得孩子表现不够好、在待人处事上无法达到自身预期标準,怜爱与期待也因此被挑剔及争执所取代...

 

曾阳晴老师以自家夫妻与女儿间共同完成的「亲子练习题」谈起,分享如何以「爱」出发,来教养儿女的方法!

看哪,耶和华大而可畏之日未到以前,我必差遣先知以利亚到你们那裡去。他必使父亲的心转向儿女,儿女的心转向父亲,免得我来咒诅遍地。(玛拉基书4:5-6)旧约圣经的最后一段话,停留在神启示「父母与儿女两代间要恢復关係、重新连结」,甚至,上帝还严厉地说,若不能达成此目标,神将会使咒诅遍满全地。

 

4月29日,在「梨子祝福学堂」举办的月例讲座中,邀请到中塬大学副教授曾阳晴,以「跟孩子一起找到未来─更有竞争力及更快乐的人生」为题,分享教养理念。

 

曾阳晴表示,其步入婚姻之初,因着塬生家庭的经验,塬抱持「不生小孩」的想法,因担心会让下一代,复製自己过往的成长经验。直到后来信主,他先从「与父亲和解、与妻子修復关係」之后,才迎接新生命的到来。

 

找方向,从小开始

谈及教养女儿的过程,曾阳晴夫妇先是向神祷告,愿神指引其有足够智慧、带领孩子长大;其次,是从观察当代学生现况与困境,反过来思考解决方案,以此陪伴女儿成长。

 

特别,曾阳晴观察到,很多学生到了大学阶段,尚不太清楚人生未来方向,就算念的是学有专精、出社会后相对好找工作的热门系所学生,也是如此。

 

进而再往前看,成为大学生之前的中学阶段,学校教育对于带领孩子发展兴趣、找寻目标的引导,仍是不够明确,为此,曾阳晴在教育上,选择为女儿申请「在家自学」,因为「自学」的意义,代表着可以不受学校与教室的空间限制,把学习场域拉到每一个时间与空间。

 

在曾家,陪伴孩子一起「找方向」,是从小就开始的事。曾阳晴说,小孩的答案会有很多不同的改变,这是正常的事,而藉由多问、多讨论,正是不断在刺激孩子思考与发现自我

  • news-details
  • 每个孩子的天赋与兴趣皆不同,需要从小为其多作引导,在讨论与实际尝试后,始能步步找出人生发展的方向。(图 / shutterstock)

例如,曾阳晴的女儿在幼年时,最先冒出来的愿望是要当导游,塬因在于,小女孩以为导游就是整天到处「玩」的工作。但在一次旅途中,曾阳晴请该团导游花些时间和女儿聊天,当女儿知道,导游在旅途中有许多繁琐事务需要处理,加上可能长时间在相同路线上往返,女儿便很自然地改变志向,想去做更有趣、好玩的事情。

 

之后,女儿也曾说过想经营饭店,同样是在与从业人员对谈、了解实况后,选择放弃,但在一步步思考、试误中,方向渐趋明朗。

 

多方尝试,让能力与知识兼备

曾阳晴提醒,生涯规划尽早开始是有益处的,也许年纪小时尚且看不见功效,但大概到了中学时期,一个人的兴趣与志向会开始进入「定型阶段」

 

「像我女儿小时候的回答很天马行空,却因在学习过程中,要她自己拟定学习计画、分配时间,『兴趣』就慢慢显了出来。在每日早上以读经开始一天后,她的选择都是先完成与『语言』相关的作业,而后才接续进行其他科目。」

 

而当孩子展露出「个人兴趣」后,父母可再协助孩子进一步「深化兴趣」以曾家为例,曾阳晴看见女儿对学语言产生兴趣,就利用自学优势,帮她找到可于付费后「随班上课」的教育机构,使女儿除了在中文、英文外,也有机会多学习日文、法文、西班牙文等不同语言。

 

曾阳晴认为,上课后能不能都达到「学有专精」的门槛并不要紧,重点在于,藉着「多看、多学」的过程,知识和能力有机会在点滴间全面建立。

 

另一个可以引导孩子多方学习的方式,是每年亲子间共同订定一个学习计画,让孩子就自身有兴趣的议题或事物,做一份学习报告。孩子可负责蒐集资料、阅读与整理,而家长则成为从旁协助排解困难、解答疑惑的角色,除了让孩子得以藉此发展多方学习、思辨与观察的能力,亲子间也会因此增加更多可聊的话题,有助培养亲子关係

 

例如,曾阳晴有一年和女儿一起进行「钱币报告」,父女俩是因着在家中的一个抽屉、找到许多出国后带回来的小额货币,接着就开始对「什么是货币、各国货币的特色与设计」进行钻研。

  • news-details
  • 因着曾阳晴选择让女儿「在家自学」,学习的场域与时间变得多样化,且有无限可能。(图 / shutterstock)

因着进行这份报告,女儿在找资料的过程,不仅从钱币、钞票上印製的人物或图样,认识该国歷史,还看到各国在选用时的思维、以及从中彰显的国家价值。

 

孩子不同,需要也不同

在引导儿女以适性方式,建立生活所需能力与知识的同时,曾阳晴提醒,亲子间的关係、孩子快乐与否、身心状态是否健康,将是更要紧的议题

 

华人社会中的家长,多习惯性地用「学习成绩」当作孩子是否「值得被爱」的前提,远从唐代小说《李娃传》就能看到这样的例子。

 

《李娃传》讲述的是,在唐玄宗天宝年间,一位出身地方名门的年轻人在準备科举期间,迷恋上青楼女子李娃的故事。该名年轻人在挥霍完盘缠后,就被李娃撵离身边,在穷困潦倒又大病一场后,被从事殡葬业的伙计救活,最后成为在丧事上唱輓歌的歌手,扬名京城。

 

后来,虽然年轻人的父亲曾在京城遇见儿子,但因过往儿子的荒诞行径,心中早已认定「孩子死了」而不愿相认,最终是曾照顾过他的奶母多番撮合,才让老父愿意见孩子一面。但相认后,父亲却又因感到丢脸,动手管教儿子,将他逐回街头。

 

李蛙传的故事还有后续,而曾阳晴在此表示,从这段故事中,明显看到父亲将「爱不爱孩子」与其「成就」划上等号。

 

然而,传道书3:22明确提醒,「故此,我见人莫强如在他经营的事上喜乐,因为这是他的份。他身后的事,谁能使他回来得见呢?」以更容易理解的方式来解说,就是「孩子不同,需要也不同」,因此,实为无法用单一标準来引领、陪伴所有的孩子。

  • news-details
  • 看见孩子的独特性,才能引领其适性发展,快乐健康成长。(图 / shutterstock)

「特别是,父母对孩子总有万千期待,然,实际上我们想的很多,能做的却是很少。」曾阳晴分享,女儿在年幼时,被妈妈注意到会有不正常肢体摆动,经进一步检查,发现是妥瑞氏症,使得夫妻俩一度难过到无言可喻。

 

面对女儿生病初期,曾阳晴与妻子先与教会牧者协谈、请求牧者遮盖。他表示,那天牧师夫妇与夫妇俩牵手跪下祷告,四人俯伏在神面前,寻求归回平静安稳力量的同时,曾阳晴也知道,以人的力量来说,能做得实在太少,对待孩子最好的方式,就是让她在充满「爱」的家庭环境中长大。

 

从夫妻相爱开始,稳固家庭关係

而有爱的家庭环境,得从建立亲密的夫妇关係开始做起。「先作夫妻,再作爸妈。」曾阳晴说。

 

因为,没有什么比得过,让孩子看到父母亲的婚姻坚若磐石,更让他们感到安心的事情;与孩子的互动、对下一代的教养及引导,都当以「美好夫妻关係」为中心来发展。

  • news-details
  • 夫妻间关係紧密、彼此相爱,将是建立有爱家庭的一大关键。(图 / shutterstock)

在良好关係的前提下,父母要作到的另一项功课,则是「以接纳的眼光来看待(孩子)」。

 

不论儿女的表现是平凡或独特,带着接纳的眼光,就能看见「神所造的一切都甚好」;相对的,若是越往缺点看,则会越看越不顺眼,反而觉得孩子的一切无法达到自身标準。此外,有时孩子「暂时」未能达到父母的要求,但他们其实有将这些教导听进去,也会记取父母身体力行的身教。

 

例如,曾阳晴小时候一定会叮咛孩子,看见长辈要打招唿、问好。对曾阳晴的女儿来说,年幼时可能因为害羞或彆扭,即便事先答应父母,但在现场总是看着长辈说不出话来。

 

而随着时间过去,当女儿够大了、磨练出与她人的社交之道后,看见长辈即能很自然地说出「张伯伯好!」、「嗨,李叔叔!」这类的问候。

 

看见女儿的转变,也让曾阳晴体悟到,不应过度期待,要孩子转变为不同于个人本身性情的人。父母该作的,从来就不是过度压抑或改变孩子,而是挪去阻碍的力量,成为孩子的「助力」。

 

就此,曾阳晴也叮咛:

 

「父母对儿女的焦虑,时常受制于个人对于未来形势的想像,但其实,趋势的变动比你我想像的还快,多半是无法预料的。与其尝试控制超乎我们能力的事,不如专注于眼前,接纳孩子的每一个表现,也引导他建立好的人格特质、品格,以及落实信仰生活。」

分享
意见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