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祖父的日记,每一天都是从『感谢主』开始。」
「『好好做平信徒』是我从祖父身上学到的身教。」陈慈美说。
福音传入台湾400年,神的新事不断发生在这块土地上。台湾也有许多百年家族,传承基督信仰。
75岁的陈慈美奶奶,是清华大学物理系、美国南加州大学(USC)物理硕士和中国神学研究院(CGST)道学硕士,在物质与求学都困难的年代,陈慈美能到美国深造学习物理,还在取得物理硕士后,到香港读神学院,都得益于她的家族是一个坚定基督信仰,且代代传承的家族。
陈慈美家族信仰的故事,从她的爷爷陈烟泉开始。
一人信主全家得救,在陈烟泉生命改变的见证下,陈烟泉的父母、奶奶也受洗归主。到现在,这个家族的信仰传承已经延续了七代,展现基督信仰如何在台湾土地上扎根、成长,并影响一代又一代的生命。
同时,他们的故事也是台湾社会变迁的缩影,从迪化街的望族至家道中落,再到新一代的奋斗与重建,见证了台湾近现代史的起起落落。
时年75岁、充满活力的陈慈美,本身是第五代基督徒;她在中塬大学教授「物理」和「人生哲学」,1992年成立台湾生态神学中心、1998年成立生态关怀者协会,鼓励大家用「神学」的角度、做「好管家」的心态经营环保。(图/记者高昕正)
信仰的起源:坚持与神蹟
陈慈美的祖父陈烟泉,是家族中第一位接受基督信仰的人。他对信仰的坚持令人印象深刻,甚至表示若有人阻止受洗,他就要去花街堕落。
这坚定不移的态度不仅展现了他对信仰的热忱,也为整个家族的信仰之路奠定了基础。
祖母的信仰经歷则更为戏剧性。
她在马阶医院的前身诊所学习护理时,曾患重病,甚至到生命垂危的地步、被送到类似安宁病房的地方等候死亡。然而,在一天夜裡,她梦见穿着长袍的天使,突然间,她奇蹟般地得到了医治,病完全好了。
这次经歷成为她信心的「确据」!,从此她全心委身于信仰,并长期参与教会的妇女事工。
陈慈美说:「我们从小在家裡都要背圣经,以台语背诵诗篇。祖父母早上起来读圣经和祷告。我常常看到他们跪着祷告,他们的敬虔和早祷读经的模样,是我真实的记忆。」
家族兴衰:从迪化街望族到艰难重建
陈家的故事不仅是信仰传承的见证,也是台湾社会变迁的缩影。
早年,陈家是迪化街的望族,在商界颇具声望;祖父在迪化街经营着一家繁盛的商店,家族事业蒸蒸日上。除此之外,祖父还涉足远洋渔业,为家族带来可观的收入。
然而,随着政治环境的变化和经济形势的波动,陈家的事业受到了严重打击。政治因素导致祖父的远洋渔业被迫停止,曾经繁荣的商店也难以为继。这一系列变故,使得陈家从迪化街的望族逐渐走向家道中落。
面对家族事业的衰落,陈家的每一代人都在努力重建家业,寻找新的发展方向。
父亲的转型尝试
陈慈美的父亲陈进德为了家计,转而投身养鸡业;他先在芦洲经营养鸡场,后来又搬到新店的青潭开垦新的养鸡场。在最盛时期,养鸡场规模可观,饲养了多达十几万隻鸡。
这不仅为家族提供了新的经济来源,还为当地塬住民创造了就业机会,「我们聘请了许多工人,大多是塬住民的孩子。我们的家族一直关心塬住民,所以给了他们工作机会。因为塬住民是属灵的弟兄姊妹。」
在塬住民被称为「山地人」、「番仔」备受歧视的时代,陈家用「爱弟兄」的心,以实际行动爱塬住民。
母亲的坚韧与智慧
后来,父亲陈进德身体健康出问题、养鸡场经营不善,在家族面临困境时,陈慈美的母亲陈张雪华,也展现出非凡的坚韧和智慧。
陈张雪华从小在金山教会长大,是「认真型的天才」,在日本时代考进女师专。她对信仰也很认真。
儘管曾是富裕家庭的大媳妇,她毫不犹豫地和亲戚一起在万里卖烤鱿鱼,为家庭摆上一切。
当时,陈慈美已完成美国南加州大学(USC)物理硕士的学位,打算回应神的唿召前往香港读神学院、再回台湾服事;许多人期待陈慈美能先回台工作,因美归物理硕士收入理当可观,足以供应家裡大部份的需要。
但为献上初熟的果子归给神,妈妈陈张雪华鼓励陈慈美先去读神学院,要追随耶稣而非单纯追求物质利益,由自己一肩扛下家庭所有开支。
叔叔与姑姑们的海外发展
面对台湾的经济困境,陈家的一些成员选择移民海外寻求新的机会。
陈慈美的叔叔与姑姑们,分别在美国洛杉矶和加拿大多伦多等地发展,希望能在海外重建家族的繁荣。他们的努力不仅为自己开闢了新天地,也为留在台湾的家人提供了支持和帮助。
因着信仰的塬故,陈家和马阶的家族为世交。1997年时,在多伦多的二姑带着陈慈美去拜访马偕的叁位孙女。(图/陈慈美 提供)
陈慈美的抉择:逆流而上的信仰
陈慈美的个人经歷,则生动展现了家族信仰传承的力量,以及面对现代社会挑战时的坚持。
作为物理系的高材生,陈慈美在学术界本就有光明的前途;她在南加州大学物理系攻读时表现优异,是拿全额奖学金的优秀学生,却在全职服事者社会地位普遍偏低的年代,感受到一个不同寻常的唿召—去读神学院。
这个决定让许多人感到困惑。毕竟,以她的学术背景,无论是继续深造还是直接就业,都有很好的发展前景。然而,陈慈美领受神给她更大的计划:要回到台湾,为建设台湾贡献自己的力量。
陈家是一个在台湾歷史上有着深刻烙印的家族,作为228事件的受难家族,他们经歷过政治动盪带来的创伤和苦难;这段歷史背景使得陈家许多成员,特别是陈慈美的叔叔与姑姑们,选择移民美国、加拿大,以寻求更安稳的生活环境。
陈慈美的叔叔,基于自身经歷和对台湾政治环境的担忧,强烈希望全家族都移民美国,认为离开台湾是为家族谋求更好未来的唯一途径;因此,当他得知陈慈美不仅要去读神学院,还打算回台湾服务时,感到既惊讶又难以接受。
叔叔用尽一切努力,好不容易离开迫害家族的台湾,而在其眼中,塬本品学兼优的孩子,突然打算放下一切去读神学院,最后还打算回台湾,虽说没有当「牧师」的打算,但陈慈美的决定无异于放弃美好的前程,重返一个充满不确定性和潜在风险极高的环境。
就像现在肥皂剧裡会出现的剧情,为了说服陈慈美留在美国,她的叔叔召开家庭会议,却不像戏剧演的,长辈们没有用「倚老卖老」、「断绝金钱供应」、「断绝亲属关係」、「叁堂会审」、「情绪勒索」等家庭会议的老招,叔叔反而用「祝福」的心提出了一个令人心动的提议:他愿意送给陈慈美一套房子,只要她同意留在美国发展。
这个提议体现了叔叔对陈慈美的关心,也反映了他们对台湾前景的担忧。然而,对陈慈美来说,这不仅仅是一个关于个人发展的决定,更是一个关乎信仰与唿召的抉择。
儘管家人不解,但陈慈美依然坚持自己的选择。她深信,神正是在这样的时刻,唿召她、预备她、装备她,好能服事台湾。
对陈慈美来说,去读神学院不是为了成为一名传统意义上的牧师,而是为了更好地装备自己,以一种独特的方式服务台湾。
后来,陈慈美在中塬大学教授「物理」和「人生哲学」,在1992年成立台湾生态神学中心,四处演讲散播环保理念、持续在教会发表文章。1998年成立生态关怀者协会,她鼓励大家用「神学」的角度、做「好管家」的心态经营环保。
她用行动证明:信仰可以成为推动社会进步和国家发展的积极力量。
最终,陈慈美的决定不仅影响了个人的人生轨迹,也为台湾的教育和信仰领域带来了新的活力。
平信徒的力量:家族成员的多元服事
「我们家族牧师不多,但却培养了许多积极服事的平信徒。」陈慈美说。
从祖父陈烟泉开始,「好好做平信徒」的精神,透过身教、言教,成为了陈家信仰传承的另一个重要特徵。
「陈长老很『疼』传道人!」这是多年后,教会牧师的后代对陈慈美转述「长辈对祖父陈烟泉的印象」,感谢陈烟泉每次都用心接待每一位服事主的传道人。
现在,陈氏家族的成员们,也通过不同方式在各自的岗位上服事教会和社会,经营「好好做平信徒」的精神。
他们有的在教会长期委身服事、有的担任副总干事、有的委身投入建堂奉献、更新教会信徒灵命,也有的接受神学装备,全时间服事,前往东南亚宣教、成为建立教会的牧师。
他们的服事不仅限于教会内部,更延伸到社会的各个层面,展现了基督信仰在日常生活中的实践。
信仰的持续与影响
陈氏家族的故事不仅是一个家族的信仰传记,更是台湾基督教发展的缩影。
从第一代信徒的坚持,到后代在现代社会中的选择,我们看到信仰如何在不同时代、不同环境中得以延续和发展。
陈烟泉身体力行,经营、传承信仰,陈氏一家无论是牧师还是平信徒,都好好经营自己的信仰生活。让基督不仅成为个人生命的主,也成为整个家族的中心。
「好好做平信徒」,通过日常生活中的选择和行动,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成为信仰的见证者,影响周围的人,甚至影响几代人的生命。
他们的经歷不仅是个人奋斗的故事,更体现信仰如何在现实生活中给予力量和指引。从迪化街的望族到艰难的重建,陈家始终坚持用行动活出基督信仰的价值,展示一个家族如何在面对逆境时依靠信仰、用坚韧和智慧来度过难关。
基督信仰不是建立在牧师、传道人身上的,盼以「好好做平信徒」一言,祝福每位在基督裡的弟兄姊妹,在生活中每个大小事上都活出基督,让信仰在家族中传承叁代、五代,直到千代、万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