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details
「骷髅」符号在基督宗教歷史上存在千年之久。走过歷史,其符号已有不同时代定义。(图/shutterstocks)

你的衣橱中有「骷髅」符号的衣服吗?曾因为穿着带有骷髅符号的服饰,而被基督徒朋友纠正吗?

 

「骷髅」作为当代创作中经常被拿来使用的元素,极易在生活中看见其影子,回想基督教歷史,其实,骷髅这个符号早已存在千年之久,在充满死亡与痛苦的年代,它甚至被当作是「提醒人们对永生抱持盼望」的视觉语言。

 

从东海大学美术系、台湾神学院讲师罗颂恩的专访中,爬梳关于「骷髅」,在基督教歷史与艺术史中千年来的身世之谜…

试想,生活中曾出现过「骷髅符号」吗?又或者身旁的朋友正穿着骷髅的衣物或装饰呢?

 

「骷髅」影子似乎无所不在,除了衣着服饰、生活用品,街边橱窗内的联名公仔也不时以骷髅装见人。在当代艺术创作中,不少人以「骷髅」符号做为个人创作的表述之一,落实于绘画、雕塑和精品产业,相当多的商品以「骷髅」为设计概念,甚而于市场上售出惊天价格,成为众人讨论话题也早有案例。

 

如2017年5月在苏富比举行的「当代艺术之夜」中,已故美国艺术家巴斯奇亚(Jean-Michel Basquiat)一幅用涂鸦风格展现「骷髅」般人脸的作品《无题》(Untitled),以落槌价高达9,800万美元成交,立即掀起一波全球媒体争相报导的热潮。

 

当「骷髅」符号增添不同的艺术评价时,身为基督徒,是否仍听过:「不可以将骷髅穿在身上,也不可佩戴骷髅符号的饰品等教导?」面对生活中的骷髅符号,教会或肢体该以怎样的心态看待,该如何反思?

 

你可以讨厌骷髅,也可以喜欢骷髅,但重点不在于你讨厌或喜欢,而是你如何面对它。」东海大学美术系、台湾神学院讲师罗颂恩,以骷髅在基督教歷史与艺术中的脉络,进行爬梳,期能以更全面地理解骷髅的意义及面相,脱离过于简化的「拒绝或接受」二元论答案。

  • news-details
  • 已故美国艺术家巴斯奇亚(Jean-Michel Basquiat)1982年的油画《无题》(Untitled),2017年在苏富比以落槌价9800万拍出。(图/美联社)

骷髅的歷程,从「有罪」到「无罪」

「骷髅符号」在基督教歷史和艺术中已存在千年之久,「若我们画出时间轴,可以从西元十世纪左右的欧洲修道院改革浪潮谈起。」罗颂恩说,「在那个充满战争、病毒与飢荒的时代,『痛苦的死亡』是当时所有人普遍面对的,而教堂建筑在那时所呈现出的思想死亡(拉丁塬文:memento mori)就非常明显。」

 

基督教艺术在建筑和绘画上透过骷髅符号,因普世未能有文字阅读能力的当代,藉由视觉让人快速联想到「死亡」,如同文艺復兴时代的画家马萨乔(Masaccio)的湿壁画《圣叁位一体》,骷髅人上方的拉丁文就写着「我曾经是你们的样子,你们将来也会成为我的样子」。

 

「骷髅」在基督教艺术中作为死亡的具体象徵,它帮助人们在观看的过程中意识到「死亡就在我们前方」,但同时也在信仰中,提醒人们「对永生的盼望」与「对生命价值的追求」

  • news-details
  • 1427年文艺復兴画家马萨乔(Masaccio)的创作的湿壁画《圣叁位一体》,骷髅人上方所写的拉丁文意思为「我曾经是你们的样子,你们将来也会成为我的样子」。(图/罗颂恩 提供)

  • news-details
  • 左:东海大学美术系、台湾神学院讲师罗颂恩老师;14世纪左右的欧洲在战争与瘟疫的摧残下,在版画上出现许多名为「死亡之舞」(Dance of Death)的作品。1493年《骷髅之舞》,右图。(图/罗颂恩 提供)

除象徵「死亡」外,罗颂恩指出在中世纪欧洲,骷髅也与「罪」和「邪恶」连结,恶魔和撒旦的形象经常出现在艺术作品当中,作为一种警世如文艺復兴时期德国画家克拉纳赫(Lucas Cranach)所绘的《律法与恩典》,图画中我们可以清楚看见,左边赤裸的人被恶魔和骷髅追赶,恶魔所代表的是「邪恶」,对应到「罪」,象徵「律法让人知罪」,而右半边所绘的则表明恩典即是「基督从死裡復活的福音」。

 

罗颂恩补充:「骷髅慢慢地不只象徵死亡,在基督教艺术中,它作为『警世』的语言愈发强烈且直白。」骷髅在基督教艺术中曾经是与罪恶连结的,但为的是要带出基督的盼望。

  • news-details
  • 1529年文艺復兴时期德国画家克拉纳赫(Lucas Cranach)所绘的《律法与恩典》。(图/罗颂恩 提供)

直到16、17世纪文艺復兴和宗教改革后,在思潮现代化与科学化的欧洲,「骷髅」作为一种视觉语言,随着人们生活条件慢慢变好,虽其与「死亡」相连结的概念没有消失,但罪与邪恶等负面的象徵意义,却开始渐渐淡化,不再被使用

 

「严格来说,骷髅并不能算是一种美的表达,因为不美,它迫使我们在欣赏时突破表面的样态,进行深层的思考。」罗颂恩以「艺术作品所展现的样态会直接影响观看者如何思考」陈述在17世纪后,艺术家拥有多种视觉语言的表述中,渐渐地骷髅的负面形象被捨去,只留下其对于「死亡的反思」这一中性概念

  • news-details
  • 1660年天主教尼德兰画家杨·斯汀(Jan Steen)作品《餐前的祈祷》。图中右上方画家刻意画了一颗骷髅头,其对应到生命有限的警惕。(图/罗颂恩 提供)

「去脉络化」的思潮越来越盛行,

影响当代基督徒对于「骷髅」的诠释?

随社会愈发多元开放,近代某些艺术创作越来越大胆极端,内容上对于「撒旦」或「恶魔」等已不再惧怕,如19世纪的英国作家查尔斯·狄更斯(Charles John Huffam Dickens)在他的作品《小气财神》中,直接以「人与鬼魂的沟通」带出故事主人翁的改变。而艺术上这般转变,似乎也踩到了某些基督宗教保守派的红线。

 

「1888年天主教教宗李奥十叁世(Leo XIII)发表圣诞节《通谕》,内文中清楚阐述,当时盛行的艺术有太多使人犯罪与堕落的刺激诱惑,也使塬本能够服务于『高贵的愉悦生活』 之艺术,降格变成了『感官的工具』。」

 

罗颂恩在其专栏文章中曾针对基督宗教保守派,对于现代艺术的见解提出论述,而部分的现代基督徒观念,或多或少也传承自这些保守派人士的主张。

 

「德国有位学者将20世纪末以后的基督教文化形容成一间『超商』。」当世界越来越便利,越容易取得我们想要的资讯,「去脉络化」的风险就会因此产生。援引德国学者的说法,罗颂恩提醒:当代基督徒在追求信仰的过程中,除了圣经的教导外,也可多阅读基督教艺术与文化下的产物。

 

畅销全球的《魔戒》,其作者托尔金(J. R. R. Tolkien)就是一位虔诚的天主教徒,基督信仰被他融入在文学作品当中;近代许多拥有基督信仰的创作者都会藉着「非真善美」及「世俗化」的题材,进行自身的信仰表述。罗颂恩提醒:「当你认识了信仰在不同的歷史处境下,长什么样子,就不会在我们的时代,对于较负面的东西产生惧怕」。

  • news-details
  • 1306年义大利艺术家乔托(Giotto)的画作《受难像》。图片中十字架下方,画家在地上隆起的部分画了骷髅头,一说法是象徵耶稣受难的地点各各他(骷髅地),另一说法是基督死后下到阴间拯救亚当夏娃,而骷髅头即代表亚当的骷髅。(图/罗颂恩 提供)

为着别人的益处,基督徒当以保罗为榜样

「凡市上所卖的,你们只管吃,不要为良心的缘故问什么话,因为地和其中所充满的都属乎主。」(哥林多前书10:25-26)

 

「若有人对你们说:「这是献过祭的物」,就要为那告诉你们的人,并为良心的缘故不吃。我说的良心不是你的,乃是他的。」(哥林多前书10:28-29)

 

以保罗对哥林多教会所说,关于「祭拜过偶像的食物基督徒能否够食用」为例,罗颂恩解释:「保罗虽自己不害怕吃到祭物,但为着他人害怕疑惑的心,他可以选择不吃,只为顾及群体意识及较软弱人的心。」

 

期待基督徒在信仰的道路上总能以「不使人跌倒、不要求自己的益处,乃要求别人的益处」为出发,对当代含有负面意义的形象符号,先进行反思与了解其歷史脉络,更甚者,「我们不需要急于否定和拒绝这个符号的存在,反而,我们可以反过来显明它(骷髅)具有某种需要性。」

 

罗颂恩试着从完全不同的角度再次切入:「若你身边有喜欢骷髅符号的人,这何尝不是把福音带入他生命的切入点呢?」

分享
意见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