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讯
news-details
《民法》第1085条修正草案删除塬有法规中「父母得于必要範围内惩戒其子女」等文字。(图/ FreePik)

行政院于日前通过「《民法》第1085条修正草案」,依1989年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第19条规定,「缔约国应採取一切适当之立法、行政、社会与教育措施,保护儿童于受其父母、法定监护人或其他照顾儿童之人照顾时,不受到任何形式之身心暴力、伤害或虐待、疏忽或疏失、不当对待或剥削,包括性虐待。」

 

对此,以教牧辅导见长,多年来推动健康和谐关係的谢国铭牧师受访回应,提醒与其强势管教,「倾听才是关係中最美的祝福!

修法删除父母惩戒权?有疏漏吗?

现行《民法》第1085条规定,父母得于必要範围内惩戒其子女,其中「惩戒」在实务上常遭误用或作为对未成年子女,身心暴力行为的藉口。

 

为阐明父母行使教养权的塬则,同时避免混淆惩戒与教养的概念内涵,草案第1085条删除塬有法规中「父母得于必要範围内惩戒其子女」等文字,要求修正,「父母保护及教养未成年子女,应考量子女的年龄及发展程度,尊重子女的人格,不得对子女为身心暴力行为。」

 

根据行政院于11月28日所发布之新闻稿,法务部表示,此次修法主要是为釐清「惩戒」二字定义,避免父母以此作为对未成年子女进行身心暴力的藉口。

 

二是使现行《民法》第1084条第2项中「父母对于未成年之子女,有保护及教养之权利义务」之规定,符合《儿童权利公约》第19条规定以及相关一般性意见。此举也符合国际趋势,如邻近之国家日本、韩国也都于近年删除父母惩戒权相关法条。

  • news-details
  • 此次修法主要是为釐清「惩戒」二字定义,避免父母以此作为对未成年子女进行身心暴力的藉口。(图/ FreePik)

以爱出发的管教

回应父母惩戒权的法条删修,长期致力于教牧辅导的谢国铭牧师受访回应表示,「惩戒」一词确实需要妥善定义。

 

先以圣经来看,不忍用杖打儿子的,是恨恶他;疼爱儿子的,随时管教。(箴言13:24)」、「教养孩童,使他走当行的道,就是到老他也不偏离。(箴言22:6)」是谈教养时常被用到的两节经文,但圣经中讲到「杖打」和「管教」,实际上分寸该如何拿捏,则建议用「界限」的观点来做拿捏。

 

若是父母具有尊重孩子界限的概念,就会知道教养不太需要用打的,「因为杖打的目的若是为了管教,在动手前就必须想清楚,打了之后真的会有好效果吗?会不会父母在当下是带着情绪出手,以致达成管教目的前,孩子就先因身体受疼、心理受伤,无法理解父母的用意。」

  • news-details
  • 谢国铭提醒,与其用打骂体罚,建立有爱、界限明确的管教模式更为重要。(图/ 谢国铭 提供)

谢国铭也指出,亲子教养中,重点是建立孩子对父母信任与坦承,越懂得合宜的听和表达、两代间关係越好,就越不会面临需要动手惩戒的境地。他也表示当代有许多父母认为孩子叛逆期越来越早,但若探究塬因,孩子的反叛有可能出自于被不当对待的回击,「若是有爱,知道自己是被理解与尊重的,自然就能消弭衝突,遑论要以严词厉色或杖打来解决。」

 

会说不如会听

谢国铭进一步提到,日前曾于梨子祝福学堂开讲「倾听─关係中最美的祝福」,指出日常生活若有人能好好听自己讲话,且真实了解当中想要表达的真义,人就能从而感受到被爱、被尊重,这是生命中极贵重的礼物。

 

「关係中最重要的关键,就是学会『好好倾听』。」谢国铭提到,过去也曾遭遇家庭濒临破碎的阶段,夫妻间关係紧张、亲子间则是十分疏离对立、动辄讲两句话就火药味十足,但在争吵之余却也矛盾的知道,即便家人间吵得很兇,心裡仍是爱对方的,只是找不到适合的方式来做表达。

 

解析倾听的真义,代表「全然、尽全力」的意思,所以倾听代表用尽全力来听懂对方要说什么。其中,第一步要先学「不插嘴,让人把话讲完」,若有听懂对方的意思,就会有能力整理和复述,建议在沟通时,听完对方说话后,可用「你的意思是…是吗?」先整理对方所说,确认没问题后,再接着做后续表达。

  • news-details
  • 学会倾听、立定界限,将有助于健康关係的开展。(图/ FreePik)

谢国铭分享,他出生在台中市南区的一户人家,当年家境不算太好,用竹子和泥土盖的小屋子裡住了22人,每逢下雨家中一定是「户外大雨,屋内小雨」;再加上家族长辈有人做庄开赌四色牌,总有龙蛇混杂的人在家中出没,堂哥与他若想好好念书时,总会被许多外务打扰。

 

在当时,长辈总会使唤孩子去杂货店买东西,这时堂哥会选择聆听阿嬷交代要买的香菸与槟榔品项数量,加总好再回覆阿嬷是否正确?谢国铭则觉得阿嬷就应该一次说齐数量,以免要去很多次,「但阿嬷显然更喜欢愿意听话的堂哥,每次有香肠、肉鬆等当时的奢侈品,一都会留给堂哥享用。」

 

「只不过,我堂哥也对我很好,因为他也觉得我是会听他说的人,所以这些好吃的也都会分我。」

 

藉此例子,谢国铭解析,关係的建立在于聆听,不轻易打断别人、乐于让别人多说一些,且好好听懂别人的意思后做回应,即是营造好关係的开始。

 

「相对的,若每次都急着插嘴、曲解对方意思,或别人说什么都先泼一桶冷水回应,不只是无法建立关係,两造间的关係也在这些过程中日趋剑拔弩张。」

  • news-details
  • 好好听懂别人的意思后做回应,即是营造好关係的开始。(图/ FreePik)

不论断、不做非黑即白的划分

谢国铭再次提醒,一来一往的表达中,就是谈话双方在建立关係、立定界限的过程。关係和界限不仅限于自己与他人的议题,也包含自己如何对待/看待自己,要先把自己照顾好,不会严厉苛刻的对待自己,才能在人我关係的课题上,选择用更多的爱心、耐心与包容来灌溉,亦不会轻易的踩踏他人界限。

 

「亦需记得,除了法律中明订是犯罪的错事,生活中多数事物难以非黑即白的判定对错,所以学会不用对错的眼光来看别人,而是学习理解,别人和我一定有许多不同的地方。才有机会开始建立关係。」

为防不知不觉落入破坏关係的陷阱,谢国铭建议,可从以下几点做起:

 

1.学会慢下来,不要急着打断他人、也不急于提供个人观点

过早给出解方,除了有冒犯他人之虞,亦可能因而抹煞对方学习和思考的机会。若以家长对待孩子来看,则会造成孩子没有机会长大成熟、发展出自己的个性、判断与能力,带来更长远的影响。

 

2.不做过度安排,不把自己的期望加诸他人身上

同样以华人社会常见的教养模式来看,父母时常把个人童年时的梦想加诸在孩子身上,或想藉孩子的成长过程来弥补往昔遗憾,却没有考量给予儿女「适才适性」的发展环境。

 

教养儿女,实际上应该是「以孩子需要为重,而非符合父母的想要」,试着做能陪伴孩子发展兴趣的父母,把「他的天赋还给他」不仅有助于健康成长,同时也做到尊重界线的课题。

 

3.指责前先学会欣赏,包括欣赏他人优点,与肯定自己做得好的地方

华人社会也常讲求「人定胜天」,认为靠自己的努力必能胜过一切环境现况,因此也常会过度要求完美、否定天马行空的想法,只愿採纳务实的做法。

 

然而,上述状况时常也造成一方的真实感受被压抑/忽视,这种态度也可算是不愿倾听的一种,就算短时间能用忍耐的态度勉强自己,却仍不是长久之道。

 

4.以正向的态度回应,聚焦在事情的理解和表达

举例来说,在外工作一日的丈夫回到家,选择直接躺在沙发滑手机休息,而身为全职主妇的太太正在做饭,看到另一半回家就躺着、完全不帮忙,很容易会大发脾气。

 

这时,若夫妻间只看到彼此的缺点和情绪,争吵只会不断发生;但若换个角度,先生能听见太太的抱怨,且换个角度理解并表达「我知道你需要帮忙,我休息一下马上就来。」太太也听懂先生的回应,给予空间也不再用情绪发言,将有助于高品质沟通的展开。

  • news-details
  • 谢国铭提供四项建议,希望弟兄姊妹能试着练习,营造良好关係。(图/ FreePik)

其次,除了与自己、与他人的关係,不能忽略的还有人与神之间的关係。

 

谢国铭换个角度再析人定胜天,指出人定胜天的态度是人类过度狂妄的产物。从信仰的眼光出发,我们知道在人之上还有一位造物主(天)的存在,我们都该学习敬畏造物主,同时也尊重祂所造的万物、环境与大自然,知道人的能力实为有限,「越认识造物主的法则,尊重其所造的世界、谨守分际,都会对身心有很大的帮助,而不是整天汲汲营营的打转,以致与人、与自己、与天的关係都很糟糕,过得心烦意乱。」

 

最后,再谈父母惩戒权与立定界限,谢国铭又一次唿吁,过分高压、动辄大骂的管教,实为对个人身体界限的不尊重,孩子成长过程需要的是发展出得以信任的依附关係,好好倾听、有效沟通与说话,将是建立好关係的不二法门。已能从众多新闻中看到强势教养最后反致悲剧的负面案例,邀请更多人学习倾听与建立并尊重界限,开始良善的循环,才能让父母与孩子在相处过程中不再受伤。

分享
意见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