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名女艺人日前因流感併发肺炎骤逝,家人依其遗愿选择「树葬」,引发社会对环保葬的关注。
「因为我们基督徒知道,地上生命的结束,是天上生命的开始。」大S(徐熙媛)虽不是基督徒,但身为名人的她,生前选择树葬、花葬等环保葬,多方热议。
而,环保葬「不立碑」的特色,也衝击出华人社会对于「纪念」方式的反思。
近年来,环保葬逐渐为社会大众所接受。根据内政部统计,从民国九十五年仅有2百多件,到十年后,已达6,774件数看来,成长约二十倍。
大S的骤逝,依愿选择环保自然、回归大地的告别方式,一度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然而,「不立碑」的环保葬方式,也挑战了华人传统「慎终追远」的祭祀文化,对基督徒来说,是否更能显出信仰中对生命价值的诠释?
什么是环保葬的真义?回归自然的生命归宿
「不立碑、不造坟」为核心理念的环保自然葬法,包括树葬、花葬、海葬及植存等多元方式。台北市殡葬管理处指出,环保葬是将往生者骨灰以更自然、简朴的方式回归大地,体现对生命的尊重与环境的友善。
以树葬为例,骨灰需经过再研磨,以更小的分子状态埋入土壤,透过自然生物机制分解。这不仅节省土地资源—树葬单位仅需零点二平方公尺,远低于传统土葬所需的叁至五平方公尺,同时唿应「尘归尘,土归土」的生命哲学。
从误解到理解:从有形祭祀到无形的生命纪念
艺人大S选择树葬,不立碑、不进塔的选择,挑战了华人传统「有形」的纪念方式。
传统信仰认为,逝者在阴间需要子孙奉上香烛、纸钱、祭品等物资享用,墓碑更是缅怀与祭祀的重要凭依。
然而,身为公众人物的大S与家人,家人间的互动关係曝光在公众视野中,可见即使大S并无设立有形墓碑,并不会减少家人的思念,反而让怀念更加自由而深刻。
「我们教会也有一位姊妹的哥哥选择树葬,我们会跟家属说,他已经归给神了,因为万物都本于祂,依靠祂,将来也要归给祂。」头城灵粮福音中心张新创牧师说。
「基督徒不拿香、不拜拜,是不是就代表不孝?」这是华人社会常见的误解。
张新创回应:「基督徒不是不纪念祖先,相反的圣经中,以色列人非常重视『族谱』,而华人传统信仰,大概追溯至叁、四代之前先祖族谱时,大多先人是『谁』就不知道了。」
若从基督信仰角度,回应传统信仰:「基督徒相信,人若有永生,就不需要这些物质的供应。圣经《启示录》告诉我们,在新天新地裡,这些东西都不需要了。我们的祷告如香上达,就不用烧香。」
他以多年服事经歷,进一步说明:「我们会跟还没信主的家人解释,基督徒的追思不是为了亡者,而是为了安慰在世的人。更要着重的是生前的关係、生命的连结,而不是死后的祭祀。」
继而强调,基督徒看重的是真实的关係,在乎的是灵魂是否得着永生,而不是外在形式。
【资料照片】头城灵粮福音中心张新创牧师,举办清明联合追思礼拜,每一年都让许多会友及未信主的亲友们同来追思。(图/头城灵粮福音中心)
以行动传递爱与纪念
为了实践这样的信仰观,张新创发展出从「安宁到安葬」的全程陪伴服事。逾十年来,他在头城灵粮福音中心服事超过二十多个案家,运用祷告、抹油、唱诗等方式陪伴亲友。
「这些陪伴的时间最为珍贵,」张新创说:「特别是等待火化的时刻,往往是与家属互动最好的时机,可以互动回答『人死后到哪裡去了?』『一定要拿香拜拜吗?』等各种问题。」
头城灵粮福音中心,每年举办清明联合追思礼拜
设计了应时独特的「追思叁礼」:
- 倒水礼:表达饮水思源的感恩
- 献花礼:散发基督生命的馨香之气
- 点烛礼:延续先人的光与热
「我们不会草率了事,或是只做个仪式给别人看,」张新创强调:「反而透过照片、家族故事的分享,让下一代认识祖先的生命故事,这才是真正的追思。现在科技发达,我们每次聚会都会拍照,记录生命的歷程,留下家族的故事。」
这种数位化的追思方式,也唿应了政府推动的数位纪念政策。
台北市殡葬管理处建置「生命纪念网」,让民众能够突破时空限制,随时进行线上追思。内政部「全国殡葬资讯网」也提供类似服务,让塬本一年一度的祭祖仪式,转变为日常生活中的怀念。透过上传照片、撰写生平故事,让逝者的生命故事得以永久保存,供后代子孙追索根源。
运用科技,带来的不是疏离,而是更多连结的可能。
【资料照片】头城灵粮福音中心年年举办清明联合追思礼拜,会场温馨的摆设,许多有纪念性的照片,让众人一同进行追思叁礼。(图/头城灵粮福音中心)
基督的「祭拜」有形与无形
用实际行动与生命转化家人
张新创以自身经歷作见证,当他成为家族第一位基督徒时,如何以实际行动,在清明扫墓时服事家人。
「第一年,除了『祭拜』仪式,我和堂哥包办所有清洁墓地、打扫的工作;第二年,我弟弟也信主了,我们就成为小小敬拜团;第叁年,父母都信主,祭品改为献上鲜花。」
为了让「纪念」更有意义,张新创带领教会发展出一套独特的做法。
「我们教会的上半年福音聚餐,其实就安排于清明节日的前一週。」他分享道:「我们鼓励弟兄姊妹邀请家人一起参加清明追思礼拜,再找一间餐厅,一起享用家族聚餐,彼此说说家裡的故事。」
这种方式不仅转化了传统的祭拜形式,更创造了温馨的家族互动时光。
「以前老一辈的人祭拜完后,还要把供品收起来烹煮请客并分送,现在我们直接去餐厅用餐。」张新创说。
最难忘、也令人感动的是,家族中尚未信主的二伯母态度的转变。
他开心说起,二伯母和家族裡的家人们长期观察教会如何用实际行动关怀社区,在旁看着基督徒家庭如何以真诚的方式追思纪念先人,开始反思传统习俗中一些形式化的做法。
「去年,二伯母主动向家族建议,不用準备那么多祭品,也不要烧这么多纸钱了。」张新创说。
能有这样的转变并非偶然!多年来的陪伴与服事,让未信主的家人看见基督信仰中真实的爱。
现在每年清明,许多未信主的亲友不仅会来参加教会的追思礼拜,还会主动奉献。
「他们会直接来到教会捐款,参加清明追思礼拜。」张新创说:「因为他们明确看到教会做了些什么:去哪裡宣教、做了哪些对长者、日照(日间照顾服事)、等服事。确定『你们教会真的有在照顾这些弱势团体』,就自然愿意奉献,相当愿意支持社区志工的费用。」
传统的祭拜方式,有时反而让「纪念」变质了。他鼓励基督徒,透过真实的「追思」来纪念家人,也把握机会把福音活出来、传给家人。
一再强调,基督徒应重视的是「生前孝道」,圣经十诫中也明文说道,要孝敬父母,要孝敬父母,使你得福,在世长寿。这是第一条带应许的诫命。(以弗所书6:2)也正如文学家欧阳修所言:「祭之丰,不如养之薄。」
因此,他鼓励信徒在日常生活中多创造与家人相处的机会,「现在我们家族不只清明节会同聚,平时也会一起去旅游,创造美好的回忆。」这些与家人一起的「回忆」,比一个墓碑、神主牌位更有意义。
塬生家庭固守民间信仰,因着张新创信主,用追思等各种机会服事家族,亲友纷纷归入主名。(图/张新创脸书)
珍惜当下!把握时间传扬福音
「你们要思念上面的事,不要思念地上的事。」(歌罗西书3:2)张新创强调,基督徒视今生为客旅,最终的归属是上帝所预备的永恆住处。因此,更要把握时间投资在有永恆价值的事物上。
环保葬之选,不只是回归自然的生态选择,更促社会反映了现代人对生命本质的思考。不立碑、不进塔,看似是放下捨去,实则提醒我们更要把握当下的相处时光,最后是对永生的盼望。
「因为我们基督徒知道,地上生命的结束,是天上生命的开始。」张新创最后积极鼓励众人,所以,更要把握有限的、在世的时间,抢救灵魂,才有「永生」的盼望。
正如圣经所说:「我们若信耶稣死而復活了,那已经在耶稣裡睡了的人,神也必将他们与耶稣一同带来。」(帖撒罗尼迦前书4:14)在这样的信念中,每一次的追思都不是终点,而是期待将来在天家重聚的确据。
相关阅读》
「从安宁到安葬」连续7次礼拜的陪伴,拆毁「信耶稣就背祖」的误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