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details
热心友人察觉老友多日未发早安图,即早报警救援,抢救老翁一命。(图 / FreePik)

「早安!认同请分享!」

许多人手机中时常收到早安图,多半是点开滑过,甚至是选择忽略,不过,也可能在无意间成为存续生命的重要信号!

 

日前有报导指出,屏东有民众已两天没收到一名独居老友传来早安图,打电话也联络不上,担心对方出事,赶紧联繫员警、通报119,果然发现,那人倒卧在门口地上足足两天,全身湿透发冷、有失温情形。

 

经了解,这名独居老翁住在自家透天厝,因年老行动不便,不慎跌倒于大门前、无力起身。所幸,仍来得及将老翁送医救治,生命迹象稳定后,已出院返家休养。

每天手机讯息上百条,除了文字沟通,也有图片、影音内容交错,藉着讯息传递,达成事务沟通与人际间交流。图片的内容可能是风景照、人像、贴图,或是被称之为「早安图」的特定图文。

 

相关报导中提到,「早安图」的构图,「多半会是莲花、美景等空灵底图,加上道早问安的字词,最后来句『认同请分享』。」与之相似的还有「长辈图」,图面内容同样是自然景观、茶、动物、小孩与吉祥物等,让人感到赏心悦目,加上励志格言或友善问候。

 

不论是早安图或长辈图,据悉起源来自提供终身学习机会的「社区长青电脑製图班」,课程教导长辈们只要以风景照或生活照当底图,再加上简短文字,使之都能轻鬆上手产製专属图文。

 

因着好入手缘故,大量早安图与长辈图被源源不绝製造,让长者在这人手一机、各样社群媒体推陈出新的世代,从旁观者成为参与者,从而藉此拓展网路世界人际交流。

  • news-details
  • 早安图款式繁多,不只是长辈,中壮龄人口也有人转发。(图 / 彭盛有教授 提供)

对多数年轻族群而言,收到大量的早安图与长辈图,可能也带来一些困扰,许多人会选择直接把讯息通知关掉,或因知道传讯息者所传送的内容而选择略过。

 

对此,台湾浸信会神学院专任教师彭盛有教授分享,自己也很常在手机中收到各样类似图文,虽名为「长辈图」,有些仍在中年阶段的4、50岁族群中热衷转传。

 

「面对大量传来的长辈图时,我多半会视与发讯者的关係,决定如何回应。

 

彭盛有表示,若是关係亲近者,多半会点开讯息,并以简单文字或贴图回应;若较不熟且一天内频繁传送,则不会每次都回应,然而藉上述新闻事件,再次反思:「在看似例行公事或日常生活中的枝微末节,多几分留意,可能都会有很不同的果效。」

 

以牧者眼光来看,彭盛有认同,早安图与长辈图代表着这类族群的资讯使用习惯;他们在传递图文时,除表达问候与关係,也透露出与人维繫关係的基本需求,期待被他人看见与回应。

 

「我觉得这真是提醒我们,不分教会内外,以及是否已经信主,都该再好好思考我们与长辈间的联繫方式,并且看重他们传达的讯息,不要很主观的就认定这些图片重复且毫无意义。」

  • news-details
  • 风景照加上简单文字,是常见的早安图、长辈图风格。(图 / 彭盛有教授 提供)

见微知着,向人传递属天之爱

彭盛有进一步提到,目前许多人对早安图有刻板印象,认为这是无效沟通,甚至将其列为垃圾讯息,然而,先入为主的排斥,其实是不知不觉封锁了与人建立关係、关怀他人的契机

 

特别,圣经中也有教导,「见微知着」十分重要,不要忽略微小的事,许多看似不起眼的小事/小人物,其实扮演着极重要关键角色。

 

例如撒迦利亚书4:10,「谁藐视这日的事为小呢?这七眼乃是耶和华的眼睛,遍察全地,见所罗巴伯手拿线铊就欢喜。」还有路加福音21:1-4提到寡妇的两个小钱,以及马太福音26:6-13中主耶稣称讚马利亚用香膏抹在耶稣脚上,这些都是「小事」中展现深厚信仰价值的美好见证。

 

据此再回看早安图现象,彭盛有认为,这可以是一个行动的机会上帝的儿女都能选择多走一哩路,更多参与社会服务与邻舍关怀。藉由小事上具体传递属天之爱,正如路加福音16:10-15所教导:「在小事上忠心,在大事上也会忠心。」这份忠于所託的特质,将能得到真正财富的交託,不只是得着属世金钱与地位,而是在大事上成为神可以託付的人。

  • news-details
  • 彭盛有教授受访分享。(图 / 彭盛有教授 提供)

彭盛有分享,以浸神为例,师生间关係非常紧密,除了以班级为群体,还有小家设立,週五到六会非常密切同聚,形成彼此关怀陪伴、彼此帮助的紧密爱网。

 

这种兴起属灵同伴的作法,相信各教会都能加入,使教会内各肢体平常都有固定关心对象,能定时问候,知道对方有困难时就加以关怀与帮助。

 

即使尚未找到属灵同伴,以小组团契来看,你我也能留心成员动向,若有人鲜少出现,或有时出现人到心未到、突然一段时间消失在团契中,就要有足够敏锐度,主动询问,也让牧者知道有弟兄姊妹可能需要帮忙。

 

「多问一句、多看一眼,很可能就像新闻中那位良善的邻舍,察觉到独居老友突然没了消息、主动去找,避免长辈因意外离世的遗憾。」

 

针对长者建立关係、稳定陪伴,也能彼此约定定期报平安与联络频次,若对方突然中断,代表可能出现意外,需尽速前往关心。

  • news-details
  • 多问一句、多看一眼,就有可能成为他人即时帮助。(图 / FreePik)

高龄社会时代,打造绵密长者关顾网络

面对高龄人口持续增加的世代,彭盛有说,确实长者独居情况越发常见,当孩子都在外地工作、成家立业,住在长者附近的邻舍,建议可以做到:

1.除了手机软体通讯,仍然保持定期实体探访

实际见面聊聊,一则更能确定长辈身心状况无虞,二则是人与人能真实互动,这是再多讯息关心都无法带来的温度,从而减少长者感觉被人遗弃而产生的孤立及孤独感。

 

2.规划可遵循的日常平安机制,打造提前警告机制

不只是每日讯息问候,亦可善用当代科技,掌握长者活动状态与所在位置。晚辈间可组成照顾团,各司其职,关注长辈生活起居。

 

3.提升互助意识

家族中若有独居长者,或知道周遭邻舍有长辈独居者,可不吝与亲朋好友交流长辈间的状况,有助更多人知道长者照顾需要,若发现对方可能有异常,也能更加快速找寻支援,或请人就近前往长辈家中探视。

最后彭盛有叮咛,防範意外于发生前,日常生活的照顾中,不要忘记「用被照顾者那个年龄层听得懂的语言,来接触、照顾他们。」

 

「对什么人就说什么话」的概念,不只让所做的更加确定是做在需要上,也是在行动中展现支持、欣赏每个生命的态度,放下陈见及刻板印象,让教会落实为一个有爱的团体

 

「家有一老、如有一宝!」嗬护顾惜长辈,亦要拿捏好尺度,「不是年纪大就所有事情都要人帮忙,更不是老了就什么都做不到!」当今非常盛行「老老相照」概念,当长辈本身有能力付出,能获取价值感、得着人生所需尊严,也会因活跃老化,愉快度过暮年时光,减少不幸意外发生。

  • news-details
  • 彭盛有提醒,嗬护顾惜长辈的之余,亦要拿捏好尺度,「不是年纪大就所有事情都要人帮忙,更不是老了就什么都做不到。」(图 / FreePik)
分享
意见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