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details
(图/shutterstock)

「微积分」这么「可恶」的一门课,为什么几乎所有科系都还是必修呢?微积分先切割再整合,可以探究所有问题,成为最有效能、最实用的研究基础与工具,几乎所向无敌。但作为一个生命科学研究者,我更有兴趣的提问:「谁能把一个人作无限切割、探讨这些碎片特性后,再组装回来,復塬成塬先的那个人呢?」

「神用地上的『尘土』造人,将生气吹在他鼻孔裡,他就成了有『灵』的活人。」(创世记2:7)

 

「微积分」(Calculus)是所有大学新生最头痛的必修科。很多学生「低啪」(低分及格),也有不少学子没通过,必须暑假留校补修,把整个大一新鲜人的兴緻给打趴了。「微积分」是恋恋大学的噩梦。

 

「微积分」是这么「可恶」的一门课,为什么几乎所有科系都还是必修的呢?

 

数学是科学之母,帮助我们实物计数、逻辑推理、抽象思考,重要无比。所以小学就有4则运算的基础「算数」、中学开始学习抽象「代数」、空间视觉「几何」。这些都是属于「常量」的运算。

 

而这世界并不只常量运行,更有「变量」的发生。因此,中小学的「算术」、「代数」、「几何学」不足以解释宇宙间所有运作,于是有了更高阶的大学「微积分」。微积分成了认识这世界的「必要之恶」(Necessary evil)。

 

一般认为微积分是牛顿(Issac Newton)在17世纪的发明。因为英国牛顿探讨物体坠地,所涉及的并非是常量变化,却是不断变化的加速度、以及观测天文星球轨道为曲线而非直线运动,他面临了常量或非直线运动的计算瓶颈,遂发展出微积分来达成演算功夫。

 

另一方面,德国莱布尼兹(Gottfried Leibniz;律师、数学家、哲学家),以各种新创数学符号,来描述微分和积分运算。牛顿认为莱布尼兹抄袭他的发明;于是,欧洲大陆与英国的民粹情绪各有所拥,争吵不休。但后来的科学史学家咸认为微积分是这两位当代最伟大的数学家,各自独立发展出来,却归于一致的数学上最伟大发明。牛顿和莱布尼兹也被歷来基督教界所推崇的信徒。

 

微积分学,包括微分学积分学两个部分,内含微分、积分、极限、和无穷级数等计算,它建立在代数和几何学的基础上,专门研究连续变化的学问,在科学、工程、商学、和社会学等领域,各有广泛的应用。

 

其中,微分是一套关于变化率的理论,以演绎速度、加速度、和斜率等议题。它是将所有研究对象做无限次切割,探讨这些微小部分的特性,做为「以小窥大」,来推测塬先整体的特质。积分,则视为微分的逆运算,将微分的所有微小部分作整合。

 

透过微积分先切割再整合,可以探究所有问题;微积分成为最有效能、最实用的研究基础与工具,几乎所向无敌。且因它不只涉及微分与积分的方法(Methodology)、运算推理、逻辑思路、极限逼视,加上广泛应用、史学争议等等,微积分之议题是所有数学家、工程专家、哲学家、史学家、甚至神学家的最爱。

 

作为一个生命科学研究者,我更有兴趣的提问:「谁能把一个人作无限切割、探讨这些碎片特性后,再组装回来,復塬成塬先的那个人呢?」答案是很显然的。

 

微积分是一个非常有效的研究工具,但面对生命,它又显得那么苍白无力。神为我们吹了一口气,让我们成为有灵的活人;有灵的生命超越在微积分之上。

 

(文章授权/潘荣隆)

  • news-details
author

潘荣隆

国立清华大学生命科学系荣誉讲座教授。

分享
意见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