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details
(图/Photo by Sander Sammy on Unsplash)

面对普世深陷战场、受伤的「创伤后压力症」者,却对于诊疗穷乏的现今世局,我不禁唿喊:「主啊,救我!」

创伤后压力症之二

「因祂受的刑罚,我们得平安;因祂受的鞭伤,我们得医治。」(以赛亚书53:5)

 

烟硝处处、兵兇战危的乌克兰、以色列/加萨区,多少战乱倖存者,将来可能罹患「创伤后压力症」(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PTSD)(参见前期本专栏)。

 

「创伤后压力症」病情,包括:恶梦、暴躁易怒、易受惊吓、肌肉痉挛、失忆、失眠、性格乖离、逃避、麻木等,生活躺平、成为家庭与社会不安的种子。

 

这些创伤后心理障碍现象,在公元前2000年,就有埃及文字记载。其后,各家学理研究、尝试阐释,但进展有限。

 

直到21世纪初,因各种脑造影技术发展,科学家得以观察「创伤后压力症」者的大脑结构、功能、与迴路系统,逐渐有了较清晰的认识。

 

2001年,美国艾茉莉大学的道格拉斯·布伦纳(J. Douglas Bremner)教授,发现「创伤后压力症」患者大脑体积变小,可能与上述病徵有关。

 

其中,海马迴 (Hippocampus,主司:记忆、空间定位)、脑岛皮质 (Insula cortex,主管:情绪、情感、飢饿、成瘾、以及对某些事物的渴望,并将这渴望转化为取得满足)、和前扣带皮质(Anterior cingulate,主掌:脑部高阶功能、注意力分配、奖励、决策、道德及伦理、衝动控制、情感)的体积,也都有显着萎缩现象,这些变化应该就是「创伤后压力症」之病因。

 

他们还发现:边缘系统(Limbic region)的杏仁核(Amygdala)和海马迴、以及前额叶皮层(Prefrontal cortex)等,会因「创伤后压力」而改变其活性。

 

于是,杏仁核促使情绪变化,从而增强记忆,提醒该次经验中最重要细节,让人触景激动而焦虑;海马迴则使病患失序、混乱、失去方向感、记忆闪迴(Flashback)、恶梦连连、失眠;前额叶皮层活性异常,容易产生理性失控、烦躁、麻木呆滞、畏缩躲避等,各种症候群之触发。

 

一般心理医师会建议以「认知行为疗法」(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y,CBT)重建光明、正向、积极信念、或「正念」(Mindfulness)藉由正确信仰的灵修操练,对「创伤后压力症」进行復塬(Resilience)。对于严重者,则不排除给予投药(Medication)。

 

2012年,波士顿大学团队以「综合分析法」(Meta analysis,由卡尔·皮尔森(Karl Pearson),于1904年首先提倡),在7大群组对于单纯的「个别」种类心理疾病研究比较下,有6组得到较显着果效,且影响的脑部大都在前额叶皮层和边缘系统内,主控情绪的部位,指出「认知行为疗法」对于情绪相关心理疾病的可行性。

 

2023年,伦敦大学学院研究员则认为,如果以较严重与复杂的「创伤后压力症」、而非一般个别心理困扰者为对象来看「认知行为疗法」,其有效性就无以定论。易言之,现代进步的医学技术对于「创伤后压力症」之復塬,仍然困难重重啊。

 

面对普世深陷战场、受伤的「创伤后压力症」者,却对于诊疗穷乏的现今世局,我不禁唿喊:「主啊,救我!」(马太福音14:30)

 

只有主,是人类当今困境的希望。

 

「神经神学」指出:惟「因祂受的刑罚,我们得平安;因祂受的鞭伤,我们得医治。」

 

(献给战火中受难者)

 

(文章授权/潘荣隆)

author

潘荣隆

国立清华大学生命科学系荣誉讲座教授。

分享
意见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