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details
(图/shutterstock)

「有价值的不是口头的应允,而是实际的行动」,真信仰不可能只留于口头认信,它必然有相应的行为...

你是圣经中《两个儿子的比喻》的哪一个?

 

到底什么是真信仰,什么是假信仰?我们怎么知道自己现在的信心是真的?耶稣透过所说《两个儿子的比喻》提供我们几个非常重要的判断标记。

 

耶稣提到一个人有两个儿子,他对大儿子说:「孩子,你今天到葡萄园去工作吧。」大儿子说:「我不想去。」但后来却改变主意,就去了。父亲又照样去吩咐小儿子,小儿子说:「父亲,我会去的。」后来却没有去。

 

小儿子的反应会令父亲感到高兴,可是却没有表露出诚意,表面是听话的人,实际上却不是;反之,大儿子可能会让父亲感到不悦,可是实际上却听从了父亲的吩咐,并给予父亲的葡萄园带来实际的帮助。

 

故事的资讯很清楚,「有价值的不是口头的应允,而是实际的行动」,真信仰不可能只留于口头认信,它必然有相应的行为。

 

值得思考的是,为什么大儿子在拒绝父亲之后懊悔,而小儿子又会在答应之后毫无行动呢?虽然笔者不敢将以下的解释绝对化,但我想是符合一般常见的心理现象。

 

生活中,偶尔别人向我们发出某个要求或邀请的时候,我们当时或许马上想到一些困难或不方便的因素,便当面拒绝了,之后心裡有一股不安感,脑海一直浮现对方被拒绝时失望的表情或语气,于是开始反省自己刚才的决定是否合理,并考虑自己改变决定的方案,后来觉得可行就回心转意了。

 

有时候情况正好相反,别人向我们发出要求或邀请时,我们很爽快答应了,这种情况往往最容易忘记。记得我曾从一份杂誌上读到一句话至今仍忘不了:「轻易答应的事最容易忘记。」在成长过程中,我不断经歷到这句话的真实。

 

我太太常会透过电脑对话,从家裡交代我帮忙做一些事:「请帮忙我把洗衣机开动一下、请帮忙带一些水果回家、请帮忙我转告某某人…」我通常都以「喔」一个字来回应,但经常没有做到。

 

换句话说,一个人是否马上回应,反映出他是否认真对待某个要求或邀请。这些表现在生活中反映出一个人的诚信和品格,在信仰上当然就更严重了。在实际的经歷中,口头认信的人,总是比拥有实际行为的人多。

 

说「阿们」就要努力行出来!

 

自从笔者前往韩国,发现很多会众习惯在听道的时候说「阿们」,这种现象在笔者的家乡(马来西亚)是少见的。很多传道人喜欢这样的会众,因为这表示他们都认真在听,而且赞同讲员所讲的内容。

 

所以,当讲员讲到某些内容,会众没有按照他的预期以「阿们」回应的时候,他往往就会以疑问的问:「阿们?」这时会众一定会回应「阿们」。这到底是真的认同,抑或只是「赏脸」就不得而知。

 

说「阿们」是表示同意,可是我发现很多听众在说「阿们」的时候根本没有认真听到,也尚未分辨台上的资讯是否合乎真理,他们的反应只是一种习惯性行为,抑或只是听到一些合他心意的内容罢了,很多强调委身、奉献、为主受苦等内容的资讯,不见得有多少人「阿们」。

 

真正的「阿们」不单单是用口说,而是用生活去体现的!那些大声「阿们」而生命没有成长的人,就是比喻中的小儿子。另外有一些人,他们听道的反应或许不太大,那可能是因为他们不敢随便回应,乃先进一步反省这些内容的真实性和重要性,并在生活中谨慎地落实出来。

 

下次说「阿们」之前,务必叁思;说「阿们」之后,一定要努力行出来!

 

他(大儿子)说:「我不想去。」但后来他改变主意,就去了。…小儿子说:「父亲,我会去的。」后来却没有去。(马太福音21章28~30节)

 

(文章授权/蔡颂辉)

author

蔡颂辉

欧洲校园事工(ECM)宣教士、神学院讲师、漫画家、词曲创作人、专栏作家。先后毕业于新加坡神学院及中华福音神学院,获神学硕士学位,主修新约。目前在德国东部德累斯顿市做华人留学生福音工作。2007年开始创作单格信仰反思漫画,2012年开始以边讲道边画漫画的方式佈道,广受世界各地网友欢迎,亦经常受邀在各地主领聚会。着有《给灵命把把脉》、《别搞错信仰》、《千万别搞错信仰》等。

分享
意见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