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details
(图/pexels)

「家丑不可外扬」心态存在教会中!选择压抑,人最终会离开...

有一天,我和教会裡的一位国中男生聊看A片这件事。

 

他从小在教会长大,对教会的教导和要求有一定的了解。他直截了当地说,他观察到许多教会中的哥哥姊姊们都差不多在35岁左右才结婚。

 

而他,现在15岁,面临的问题是如果要完全遵循教会的标準,不看色情影片、不接触任何不良媒体或行为,不仅不能有婚前性行为,甚至连性方面的情感需求都要压抑。这样算起来,等于要忍耐20年。

 

他说:「根本不可能!」,既然早晚都可能失败,那何不乾脆选择适当的方式解决,例如偶尔看看影片来排解一下,而不是压抑到完全无法承受。当时,我非常理解他的想法,因为我自己年轻时也有过相似的疑问和挣扎。

 

接着,我问他:「那你有没有考虑另一个选项?」我给他的建议是,如果18岁结婚,就只需要忍耐叁年,而不是漫长的20年。相较于7000多个夜晚,忍耐1000多个晚上好像没那么困难。然而,他听到这个建议后却很快地否决了,因为他觉得现代社会中几乎没有人会18岁就结婚,父母也不会同意。加上教会中年轻人结婚的比例也很低,让他觉得这完全不切实际。

 

这段对话让我深思,「没人这样做」的心态其实是现在年轻人面对挑战时常见的藉口。

 

这种态度无形中成为他们无法突破的限制,导致许多问题在年轻人群体中反覆出现却难以解决。

 

接下来,我想探讨现代基督徒青年在信仰生活中面临的叁个主要挑战:来自外界的挑战、教会内部的挑战、以及来自家庭的挑战。

 

现代的基督徒青年在信仰生活中常常面对来自外界的挑战。这些挑战不论是在学校、工作场合,还是网路上,都无时无刻不在。他们可能会遇到许多问题,有些是自己心裡的疑惑,有些则是他人对信仰的质疑。

 

举个例子,我印象深刻的一次是读小学社会课本的时候。课本上说宗教的目的是「鼓励向善、安定人心」,但我们在教会裡听到的却是「不信耶稣将下地狱」。当时,这种衝突就让许多基督徒小学生感到困惑,开始质疑信仰的真实性。

 

我想列举一些常见的信仰挑战。当然,我并不会在这裡一一回答这些问题,因为这些议题往往需要长时间的探讨。若你想知道我个人对这些问题的看法,可以到YouTube上搜索「迺哥下地狱」,这类话题我之前都有讨论过。

 

那么,让我先问大家:假如一位小学六年级的学生问你,为什么基督徒坚信不信耶稣会下地狱?或者,如果你的朋友问你这个问题,你会怎么回答?身为基督徒,我们相信唯一的真神,也相信圣经中的真理,但如果我们缺乏圣经世界观的根基,面对这类信仰质疑时,真的会不知所措。

 

另一个经常遇到的问题是:科学说人类是猿人演化而来的,那为什么圣经说上帝创造了人类?还有,那谁创造上帝呢?这样的问题让人困惑不已。

 

甚至有人质疑基督教的唯一真神是否真的是全知、全能和全善的,因为世上充满了邪恶和不幸。如果神是全能的,为什么会允许邪恶存在?如果神是全善的,为何不消除邪恶?这样的逻辑困惑,许多基督徒都曾经或正面临着。

 

网路上充斥着这类对基督信仰的质疑,而台湾人平均一天花七小时上网,这类疑问自然会在年轻基督徒心中不断地出现。如果家人或朋友问你这些问题,你会如何回答呢?要想解释这些问题,甚至还需要了解护教学、逻辑思辨,对年轻人来说,这其实是非常累人的。

 

此外,像同性婚姻、堕胎、安乐死等社会议题也都是基督徒会面临的挑战。例如,如果同性婚姻不合圣经的教导,那上帝为什么还要创造同性恋者?即使科学说部分同性恋是后天形成的,但为什么上帝容许这些人经歷这么多痛苦和挣扎呢?

 

每次提到这些话题,我心裡也很复杂。早期我的YouTube频道就是因为台湾进行同性婚姻公投而开始受到关注。不仅如此,台湾还面临着许多重大社会议题,比如超高龄化社会的代理孕母、安乐死问题等。基督徒应该支持符合圣经的法律,还是应该先传福音,等待整个社会转变后再推动法律改革?或者这两者应该并行?如果并行的话,资源该如何分配呢?

 

再来,国际局势也是一个问题。比如加萨走廊的难民问题、俄乌战争、台海局势等。基督徒该如何在这些问题上做出符合神心意的立场呢?这些社会议题带来的挑战是现代基督徒不可迴避的难题。

 

面对来自外界的挑战,我认为教会可以在叁个方面支持年轻人:

聆听青年人的疑问:年轻人有许多疑问,教会领袖应该主动倾听,比如「基督徒反对堕胎,那基督徒怀孕应该去做唐氏症筛检吗?」这类问题都值得认真对待。

 

增加对圣经的了解:许多教会已经在这方面投入很多资源,但花时间不代表有效果。我们需要有效的教学方式,能够帮助年轻人理解圣经中的核心价值,而不是只记住一些经文或教义细节。

 

预备能对话的空间:年轻人在教会裡和教会外往往呈现出两种不同的面貌。我们应该为他们提供一个安全、无压力的讨论环境,让他们能够坦诚表达疑惑和真实感受,并在信仰的旅程中相互支持、成长。

 

这些都是教会可以採取的具体措施来帮助年轻基督徒面对外界的质疑与挑战。教会的支持不仅仅是解答,更是与他们同行,成为他们在现实生活中坚持信仰的伙伴。

 

来自教会的挑战,是现代基督徒年轻人经常面临的一大难题。

 

回想我小时候参加的儿童主日学班级,当时有四、五十个小朋友一起上课。如今这群人当中,留在我教会聚会的只剩下五位左右。的确,有人因为搬家或工作塬因换了教会,但更多人离开是因为他们在教会裡遇到了各种问题。

 

有人对教会在社会议题上的立场不满,有人因为服事受伤,也有人和教会领袖发生衝突。这些事情在教会裡发生的频率其实不低,当情况变得这么普遍时,我们不得不集体反思。

 

根据统计,2017年台湾各教会的儿童主日学学生,到了2022年变成青少年后,还在教会聚会的人只剩下一半。离开教会的塬因中,有不少确实是因为外部压力,但也有相当多是来自教会内部的挑战。以下我想分享几个个人观察,让我们可以一起反思这些「内部难题」。

 

教会文化中的「血汗工厂」现象

许多基督徒会把教会的服事当成一生追求的使命,这当然很好,但在世代交替的过程中,服事的概念却容易被错解。比如,一位家境贫穷、住在中国的年轻女子,过去因为无法找到合适的工作,不得不从下海卖淫。然而,当外资企业进驻,提供稳定的薪水、保障的环境后,对她而言,这是一份梦寐以求的工作,远比之前的生活安全。但外国媒体却把这些工厂报导为「血汗工厂」,引起抵制,甚至要求企业关闭。这位女子非常生气,因为如果工厂撤离,她可能又得回到塬先不堪的生活。

 

这种「世代差异」也同样存在于教会中。我们眼中很神圣的服事,可能在年轻一代眼中却像是「血汗工厂」。他们看到的可能是长时间的劳累、压力和服从,而这样的「奉献」模式,并不一定符合每个年轻人的价值观。

 

华人文化中的「顺服就是蒙福」

华人教会常听到一句话:「顺服就是蒙福。」就像「靠着那加给我力量的,凡事都能做」一样,这句话在特定情境下是有其意义的。但是,这句话也被用来压制意见或反馈。

 

如果年轻人对教会提出建议,回应却是「顺服就是蒙福」,那意思其实就是「你不要问那么多」。这样的回应多了,年轻人开始感到压抑,有时会选择默默忍耐,但忍耐往往会累积成一股失望,最终离开教会。

 

我知道教会难免会有问题,没有完美的教会,也没有完美的信徒。但如果教会不正视自己的不足,反而批评那些离开教会的人不够成熟,那这就有些双重标準了。

 

尤其当「顺服就是蒙福」这句话成了某些年轻基督徒眼中的笑话时,我们就必须警醒:这句话塬本并非出自华人文化,但在华人文化框架下被放大了,甚至成了教会文化中的利器,无形中伤害了很多人。

 

「家丑不可外扬」的沉默文化

另一个华人教会的文化是「家丑不可外扬」,这种文化有时为了「保护信徒不跌倒」,选择将教会中的负面事件压下来,不让外人知晓。当事情曝光时,往往已经造成很大的破坏。

 

像2002年,波士顿环球报揭露了罗马天主教长期隐瞒性侵事件,震惊了全球。这些案件本来可以早点被阻止,但教会选择了遮掩。这种做法不但让受害者增加,连加害者也得不到适当的处理。

 

我并非说所有教会都这样,但这种「家丑不可外扬」的心态,在教会中普遍存在。当有问题发生时,若我们只想把问题压住,或是害怕信徒会因此跌倒,那么,这样的选择到底是出于保护,还是仅仅为了维护教会的面子呢?

 

面对教会内部挑战的叁个建议

面对代沟:网路资讯爆炸,世代之间的隔阂越来越大。教会必须主动去沟通,了解年轻人对信仰和服事的想法,不要等到教会出现断层时才惊觉问题的存在。

 

建立危机处理机制:教会有问题发生是正常的,但需要在问题发生前建立标準操作程序(SOP)。当教会面临突发事件或不当行为时,不该手忙脚乱,而是要有清楚的应对方法。

 

以信任代替恐惧:信仰成长就像学骑自行车,摔倒是必然的过程。教会应该帮助信徒跌倒后重新站起,而不是过度保护,以至于让他们一直依赖「辅助轮」。如果一个信徒需要教会隐藏所有负面事件才能维持信仰,那么这个信仰的根基就需要检视。

 

以上这些,是我认为教会在面对内部挑战时可以採取的改善方向。我们要记住,教会的使命是帮助信徒真实地面对信仰生活中的起伏,而不是以「表面和平」来掩盖内在问题

 

教会对许多人来说是避风港,特别是对那些家裡充满风波、生活压力沉重的基督徒。然而,有时这个避风港也会带来意想不到的家庭问题。我曾遇到过一位教会的弟兄,他出生在非基督徒的家庭,是家中的独子。二十多岁出社会后,他与父母关係紧张,经常争吵,甚至到了不愿回家的地步。

 

后来他信了主,教会成了他心灵的避风港。他参与教会的活动、服事,几乎每天早出晚归,全身心投入。然而,随着时间过去,他的父母对他的信仰越来越反感,觉得他总是拿教会当藉口不回家。父母的印象从一开始的理解,逐渐变成了不满,最后演变成对教会的抵触。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教会本来多了一位热心的同工,成为既得利益者,却忽略了一点:我们没有提醒这位弟兄,不应该把教会当成逃避家人的藉口。我们没有鼓励他平衡服事与家庭的关係,结果让父母认为教会在「夺走」他。这种情况并不罕见,有时弟兄姊妹因为家庭压力大,选择把教会当作逃避的场所,却未曾真正解决家庭的问题。

 

家庭中的「不及格榜样」

在我多年带领青少年和儿童主日学的过程中,我观察到一些基督徒父母无形中成了孩子们的「不及格榜样」,大致可以分成两种。

 

不冷不热的信仰:有些父母信仰态度冷淡,或者其中一方并非信徒。教会裡我们教孩子要读圣经,但他们回到家裡却从来没见过父母读圣经,也没有见证过父母在家中分享信仰经歷或一起祷告敬拜。这让孩子们感到困惑,不知道信仰应该如何融入生活。我曾经犹豫要不要直接告诉孩子们:「不要学你爸妈这样的榜样。」

 

教会工作狂父母:另一类则是过度投入教会事工的家长,成了名副其实的「工作狂」,甚至忽略了陪伴孩子。这样的家庭情况往往让孩子对教会心生排斥,因为他们从小看到的是父母为教会奔波,身心俱疲,甚至没有多余的时间陪伴自己。很多孩子会在心裡暗暗想:「我才不要像爸妈这样。」

 

面对家庭挑战的建议

如何让教会成为真正的支持,而非逃避的港湾?我提出两点建议:

 

优先向家人传福音:传福音不只是邀请家人来参加幸福小组或佈道会,也不只是日復一日地催促受洗。传福音更是一种生活方式,是把信仰带入日常的相处中,让家人透过我们的行为看到基督的爱。如果教会默许弟兄姊妹用教会的事工来逃避家庭问题,久而久之,他们会觉得教会只在乎人力资源,而不是真正关心家庭的灵命。

 

教育基督徒家庭:很多家长希望孩子学英语就送补习班,学乐器就送钢琴课,但认为信仰只要送儿童主日学就够了。这其实是一种误解。孩子真正能学到的是父母的榜样。爱看英文书的家长自然会让孩子看到英文的价值,爱弹琴的父母也会让孩子从中体会到乐趣。同样地,如果父母能在家裡活出信仰,那信仰的影响力才是持久而真实的。教会再好的儿童主日学,永远无法代替父母作为信仰榜样的角色。

 

「没人这样做」的观念

讲到这裡,可能很多人会觉得这些建议听起来理想化,甚至不切实际。因为现实裡,好像没有多少教会会强调这些,也很少教会会在家长们忙于服事时提醒他们「回家陪陪孩子」。我们甚至很少见到教会固定开设家庭课程来教导父母如何成为孩子的信仰传递者。

 

但正因为「没人这样做」,这些问题至今依然存在。我们要突破这个框架,不要因为「没人做过」就认为行不通。举个例子,我在美国遇到一位18岁的朋友Elisabeth,她和同龄男朋友打算在暑假后结婚。她为此计算好打工时数,存钱备婚,计划着婚后生活。她和男朋友一同工作一年,然后她继续读护理,存钱买房,甚至已经预计何时要孩子。看似不切实际的计划,他们却顺利实现了。

 

挑战框架,突破「不可能」

如果你在信仰中感到难题重重,甚至觉得「不可能」,或许是时候去挑战那个你一直相信的框架。我们常听到要等到毕业才结婚、事业有成才生子,但这一切真的是圣经中的价值观吗?还是仅仅是世界和文化所塑造的框架?当我们挑战这些限制,才可能让信仰真正融入生活,而不是被社会观念挟制。

 

在家庭中活出信仰,将不再只是教会课堂的知识,而是日常生活中活生生的榜样。当我们放弃「没人这样做」的藉口,也许就能在信仰中活出不一样的丰盛人生。

 

(文章授权/庄迺民)

author

庄迺民

基隆教会全职传道人。毕业于新竹清华大学生医工程与环境科学系。现为基督教网红,拍摄多部超过万人观看的影片,打破教会围墙,与主内弟兄姊妹及非基督徒对话。

分享
意见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