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details
(图/圣经免费图片)

在出埃及记2:23-25节中,呈现了为奴的以色列人发出四种反应(嘆息、唿求、哀声、唿声)之际,上帝就以四个动词作回应...

后来,摩西长大,他出去到他弟兄那里,看他们的重担,见一个埃及人打希伯来人的一个弟兄。他左右观看,见没有人,就把埃及人打死了,藏在沙土里。第二天他出去,见有两个希伯来人争斗,就对那欺负人的说:「你为甚么打你同族的人呢?」那人说:「谁立你作我们的首领和审判官呢?难道你要杀我,像杀那埃及人吗?」摩西便惧怕,说:「这事必是被人知道了。」法老听见这事,就想杀摩西,但摩西躲避法老,逃往米甸地居住。

 

一日,他在井旁坐下。米甸的祭司有七个女儿;她们来打水,打满了槽,要饮父亲的群羊。有牧羊的人来,把她们赶走了,摩西却起来帮助她们,又饮了她们的群羊。她们来到父亲流珥那里;他说:「今日你们为何来得这么快呢?」她们说:「有一个埃及人救我们脱离牧羊人的手,并且为我们打水饮了群羊。」他对女儿们说:「那个人在哪里?你们为甚么撇下他呢?你们去请他来吃饭。」摩西甘心和那人同住;那人把他的女儿西坡拉给摩西为妻。西坡拉生了一个儿子,摩西给他起名叫革舜,意思说:「因我在外邦作了寄居的。」

 

过了多年,埃及王死了。以色列人因做苦工,就叹息哀求,他们的哀声达于上帝。上帝听见他们的哀声,就记念他与亚伯拉罕、以撒、雅各所立的约。上帝看顾以色列人,也知道他们的苦情。(出埃及记2:11-25)

 

以色列的拯救者摩西,一生分为叁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在埃及王宫,他因此「学了埃及人一切的学问,说话行事都有才能。」(使徒行传七:22)第二阶段是在旷野过的,此时他的身分已经从王子变成牧人。如此大幅的转变,源于他对弱势族群的同理心。

 

新约学者卡森(D. A. Carson)说:神儿女如果对于社会的不公不义不闻不问,就容易落入「不应以任何方式做社会改革」的迷思,最后带来寂静主义(quietism),纳粹主义就是在这欧洲教会寂静(姑息)下乘势兴起!

 

摩西基于同理心动拳头,遂自我放逐旷野

摩西对于不公不义的事感同身受,他看见埃及人欺凌犹太同胞,就背地里挥拳打死那个埃及人,只是情节不像潘霍华回德国试图刺杀希特勒,或张良找了大力士试图刺杀秦始皇那么明目张胆,他把打死的埃及人藏在沙土里。

 

然而摩西关注公义的思维很快就踢到铁板:隔天他以正义之士自居,想替希伯来同胞的争斗主持公道,竟然被质疑「谁立你作我们的首领和审判官?」,意外发现自己暗中「做掉」埃及人的行径曝光,还差一点引来法老的杀身之祸,只好逃到米甸地,过着自我放逐、没有名分的日子。

 

在流亡期间,摩西继续本能地赶走欺侮妇女的牧羊人,也因此被妇女的父亲祭司流珥所接纳,还将女儿西坡拉嫁给他。从他给大儿子取名叫「革舜」(塬文字根意为「寄居」),透露他心中最深处的吶喊:我并不想「偏安江南」,旷野仅是我短暂寄居的地方,何时可以回去埃及帮助希伯来同胞?

 

摩西动用拳头的做法,其实不符合圣经的教导,圣经并不支持以拳头打败仇敌的「报復神学」或「解放神学」;但他在别人的需要上看见自己的责任,对弱势族群的同情和同理心却是值得肯定,耶稣不就是关注社会边缘人,包括税吏、罪人、妓女、浪子…等。 

 

然而,摩西为关心弱势族群所挥动的拳头,终究不过是「人本中心」的作法。他就是「左右观看,见没有人」,同时也是「见不到上帝」才会挥拳!

 

犹太人要得拯救,只能靠守约信实的上帝      

想要拯救同胞,靠的绝非四十岁时的拳头,而是八十岁时见到上帝的「杖头」。看重公义者(不论是摩西或后现代的年轻人),最需要的是怀抱上帝的眼光。没有上帝眼光的摩西,挥动拳头之后立刻沦为「钦定要犯」,结果是在旷野「虚掷」了四十年的光阴!陆贾对汉高祖说:「你马上得天下,岂可马上治天下?」古今多少武功盖世的英雄豪杰,即使打下天下,却往往无法治理天下!

 

其实,上帝并非如自然神学家所主张的,仅仅高居天上宫阙,不理会人间烟火!在出埃及记2:23-25节中,呈现了为奴的以色列人发出四种反应(嘆息、唿求、哀声、唿声)之际上帝就以四个动词作回应(听见、记念、看见、知道)!上帝伸手救赎以色列人脱离埃及的捆锁,是基于他信实的本性──记念祂与亚伯拉罕之约。

 

慕迪说:「摩西费了四十年以为他能,四十年后学会他不能,最后四十年发现上帝透过人的无能彰显祂的全能!」新约也教导,上帝就是因着祂与亚伯拉罕和列祖所立的约(路加福音1:54-55),赐下耶稣,成为世人可以到祂面前的惟一管道。透过耶稣,我们才真正能在别人的需要上看见自己的责任,成为在世寄居者的福音出口,彰显上帝的全能!

 

(文章授权/吴献章)

author

吴献章

吴献章老师,华神旧约教授、教牧博士科主任。

分享
意见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