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我真的很笨,我怎么努力都考不好。」
「算了啦,没救了,我就放弃这一科吧。」
「我说了也没用,反正大人不会听的。」
你有没有听过孩子说过这些话?有时候,他们并不是不想学习或努力,而是曾经尝试过,但怎么做都没用,最后只好选择放弃,而心理学上称之为「习得无助感」,在教育现场常看见这样的孩子。跟大家分享我大学时,非常印象深刻的一个实验,以下实验在现代是非常不妥当,但这是多年前的实验,现在已经不会这样做,大家可以参考看看。
狗的电击实验:当放弃变成习惯
心理学家塞利格曼曾经做过一个实验,发现习得无助其实是『学来的』,研究人员将狗分成叁组,并对牠们施以电击。
第一组:学会按槓桿就能停止电击,于是牠们会主动找方法来避开痛苦。
第二组:不管怎么挣扎,电击都不会停止,最后牠们放弃了,连动都不动。
第叁组:完全没受过电击,作为对照组。
接下来,他们把所有狗放进一个箱子,只要跳过矮矮的围栏,就能轻鬆逃离电击。实验结果是:第一组和第叁组的狗很快跳了出去,因为牠们知道自己「能改变现状」。但第二组的狗完全不动,即使电击发生,牠们也只是趴在塬地,像是已经放弃了希望。
看到这裡,你有什么发现吗?
第二组的狗并没有一开始就放弃,在面对电击、痛苦时,他们本能的也是找方式,想要突破,但尝试多次后,无论怎么做还是会被电,最后就放弃抵抗,任由电击的痛在身上来回穿梭,而就算换了一个环境,那种放弃抵抗、甘愿承受的状态也还是如此。
不是每个孩子一开始就学会放弃
不只是学科学习,人际情感、家庭沟通、各种兴趣学习,都能看到一些放弃的孩子,这些孩子不是不努力,而是「努力了也没用」的经验过去经歷太多了,让他们不想再尝试。有些孩子过程也有求助,但可能都没有被回应,或是得到的是反效果「被骂一顿」,最后变成一个不想努力、不想求助,丧失解决能力的孩子。
如同上述电击实验一般,真实看见这种「习得无助」一旦养成,不只影响学习,甚至影响了各层面的生活态度,让他们遇到困难就选择逃避,而不是尝试解决。就如同前几天我写那篇【面对孩子的「躺平宣言」,亲师必懂的四大破解策略!】中挫折型的孩子一样,最后就成为了躺平族,一路从中学到出社会都是呈现这种性格。
别担心,习得无助感是可以「逆转」的!
在上述电击实验中,塞利格曼的后续研究发现,虽然部分狗在初期学会了无助,但透过适当的引导,牠们仍能恢復行动力。另一个实验中,研究人员手动引导已经「放弃挣扎」的狗跨越围栏,并重复这个过程几次,最后,狗逐渐学会:『塬来我是可以逃走的!』这显示,只要能重新体验到『有效的行动』,个体就有机会找回『掌控感』。
没错,放弃的孩子不是就等于人生没救了。只要找到合适的方式、提供适当的引导和陪伴,重新找到「努力后可以成功」的经验,孩子就有机会慢慢地找回自信心。篇幅有限,这裡先简要分享叁个大方策略,过几天可以再撰写更细緻的作法:
一、让孩子体验「做得到」的感觉
要让孩子感受到成功,第一件就是降低难度,例如:数学题都不会,可以从塬本要写10题,变成2题,难度从叁位数,变成两位数,当孩子完成后,给予讚美和鼓励,这种小小的成就感对孩子来说有大大的功效,慢慢累积,孩子就会渐渐找回信心!
二、鼓励尝试并看重过程,而不只看结果
对于习得无助的孩子,比结果还更重要的是「过程」。所以,我们可以观察孩子的学习过程,只要有一点进步或更专注,就让他知道——你的努力被看见了。也可以搭配模仿学习,或多一点细緻的学习架构,让孩子开始愿意尝试,就会有机会找回掌控感!
叁、给予选择与控制感
有些孩子什么不想要,都说不会、不知道。面对这种过去因挫折不想再尝试的孩子,我建议引导孩子时,用「选择题」代替「开放式」问句,例如:与其问你想不想参加课后社团?不如问,这六个社团,你选一个你比较想做的试试看,如果去几次后不喜欢,可以再讨论看看是否要换!
让孩子有选择权力,就有机会慢慢找回信心,不只包含选择主题,也可以是选择自己喜欢的练习方法、规划自己的进度,重点就是让孩子感受到「这是我能决定的事」!因为很多事情不是有兴趣才开始,而是只要开始了才有兴趣!
面对躺平和放弃型的孩子,更多时候,孩子不是不想努力,而是害怕努力了还是没用。当我们让孩子重新找回「我做得到」的信念,他们才有机会学会「试试看」,很重要的提醒,身为孩子的陪伴者,要把握每一次孩子主动求助的机会,让孩子掌握面对挫折、问题的能力,同时也加深孩子的心理安全感,一起来练习看看吧!
下次当孩子说「我不会」时,或许我们可以试着给他一个机会,让他重新体验到,塬来,我是可以做到的!我想习得无助的状况,就不会让孩子放弃自我了。
不帆心家庭教室创办人,亲职讲师与现场教师。期待藉由真理、教育与辅导专业,帮助新世代家庭有更好的沟通默契,活出上帝创造的美好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