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details
林鸿信老师(左)与杨锡儒牧师(右)的对话,期望带给神学教育与教会新的启发。(记者/摄影 李子伟)

究竟是神学理论重要还是佈道实务重要?11月10日基督教研究智库在高雄圣光神学院举办的「林鸿信老师忘我盼望与杨锡儒牧师幸福小组」圆桌论坛。两人以各自擅长的领域展开一场大师级的对话。

林鸿信:盼望神学,在混乱中寻找盼望的价值

人们经常听到的一句俗语:「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这一类的俗语,通常在强调前因影响后果。但林鸿信说进入这个前因之前,有一个更决定性的要素,就是「盼望」。一个人不会随便去种瓜,以致得瓜,一个人他会种瓜之前,是因为盼望得瓜,所以才有接下来的行动。

 

60年代,是一个非常奇特的年代,普遍狂热,人们四处在追问有什么盼望?到处有爆发质疑现状,抗争传统的混乱,甚至有人怀疑,上帝是不是真正死了。此时林鸿信的德国老师莫特曼在1964年写了《盼望神学》这本书,是基督徒对时代的挑战一个重要的回应。

 

林鸿信提到老师莫特曼的特殊经歷。在二战期间,年轻的莫特曼曾亲眼看到四万德国的市民,在盟军轰炸的燃烧弹之下,几个小时全部丧生。他心中非常悲痛,本来他就不认识上帝,这件事之后,更是质疑这个世界上到底有上帝吗?

 

德国战败后,莫特曼成为战俘,被关了叁年。这叁年他极端的痛苦,因为战后,物资缺乏,很多人很容易就去世。他在去世的人当中发现,很多人都是因为在地上没有盼望,譬如说家人已经不在或是没有结婚没有儿女。没有盼望的人会先死。所以莫特曼开始寻找世界上有没有一种盼望,能够让人活下去,又给人力量。就在那困难的环境当中,他开始参加军中的礼拜,开始读圣经,做了基督徒。

 

这个对盼望的经歷,让莫特曼经歷到圣经中从上帝而来的盼望,才是那种让人活下去而且让人得着力量的盼望。

 

杨锡儒牧师─从幸福小组中看见传福音的价值

杨锡儒一开始就表示:「如果林鸿信老师代表的是神学的研究跟探讨,我代表的是第一线为耶稣基督当兵打仗的门徒,那么大家期待两端是有共融的关係。」

 

杨锡儒牧师斩钉截铁的说:「我非常的确信,由福气教会所推动的幸福小组,真的是圣灵所兴起的一个运动。」从2016年到现在,经过教会统计,大概已经有6万多人接受幸福小组的训练。对幸福小组而言,如果用一句话来形容,杨锡儒说「我们是玩真的。」

 

很多人可能都把幸福小组当作佈道的策略,但杨锡儒更宁愿将它定义为一个信仰革命。现在教会最普遍的现况是:有福音、有真理,但是真理传不出去。每一个教会都宣告,人们是奉耶稣的名,所成立的教会,也都宣告福音本是耶稣的大能,宣告上帝每一天与信友同在。如果这些前提都是真的,那为何福音传不出去?是上帝有问题吗?或是十字架的能力有问题?还是教会有问题?还是门徒自己有问题?

 

这是教会发展迟缓的现象。教会是门徒的聚集,是为了不信的人而存在,这就是教会的本质,教会所有的眼目都应该在教会的围墙以外。

 

人们会看重那些赚大钱的人,看重那些有身分地位的人,可是人们却不会以一个传福音的人为尊荣,那要怎么去塑造一个教会的佈道文化?没有佈道文化,就没有人有传福音兴趣。

 

今天福音为什么传不出去,基本上就是门徒的问题,门徒不是不能传福音,最重要的是没有看见价值。门徒如果看不见价值,有人要他付出代价,这绝对不可能。今天的门徒训练只是教他圣经的知识,只是让他懂得更多圣经的话,那如果要他转换成一个传福音的动力,这是不可能的事。

 

福气教会的门徒训练,是训练人们看见属灵的价值,属天的价值。因为他们换来的是天上永不朽坏的荣耀,人们所在乎的是耶稣所在乎的,当信徒们领受了,他们有了这个价值,他们就会为了这个价值付上代价,福音的代价,时间的代价,体力的代价。

 

杨锡儒提到只有看不见的价值,没有负不起的代价,而那个属天的荣耀与价值其实就是林鸿信所提到的「盼望」。罗马书15章13节:「但愿使人有盼望的神,因信将诸般的喜乐、平安充满你们的心,使你们藉着圣灵的能力大有盼望。」

 

林鸿信也比喻自己比较像一个做后备的,以教练来讲,杨锡儒牧师是真正打球的教练,而林鸿信自己则是做健身的基础训练的教练,神学理论与佈道实务上并非两个极端,大家都期望透过这场会谈给教会与神学教育多一点启发。

 

神能将各样的恩惠多多的加给你们,使你们凡事常常充足,能多行各样善事(哥林多后书9:8)。请支持今日报媒体事工,谢谢您~(点此奉献)

分享
意见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