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details
「酸葡萄文化」其实内心裡就是不希望别人被鼓励、被夸奖。(照片来源/Shutterstock)

在我们的社会上有一种与天国文化背道而驰的「酸葡萄文化」,就是「见不得别人好」的文化。这种风气比较倾向在别人有一些不错的呈现时,常常想要泼冷水...

例如,我们看到有些人在网路上讲了一些事、表达了一些言论,或常见在公司或家裡提出了一些看法,就有人会为了证明自己的思想更完整、更全面,就针对他的评论加以批评,或许是一、两句别人没有讲到的话,或是一整段中也不是特别重要的闪失。

 

因为「酸葡萄文化」就是看不惯大家一面倒的按讚,所以一定要找个不同的角度加以批评,其实只是想要显出他讲的论点不完整,然后证明一件事─我才是更全面的。

 

举个例子,圣经中不是有一段提到「与喜乐的人要同乐;与哀哭的人要同哭」的教导吗?但就是有人会在一群人很开心、很喜乐的时候,在旁边酸酸地说:「哇,有这么高兴啊!?有没有想过还有很多人没饭吃啊?」有一天,当有人正在与哀哭的人同哀哭,为着一些悲哀的事情难过时,一定又会有人跳出来说:「理性一点好吗?一定要这么情绪化吗?这么情绪是要怎么做事啊?」


我们在做国外宣教的时候,一定有人跳出来说:「台湾都没传完,为什么去国外?先传福音给台湾人吧!」

 

当我们在服事台湾偏乡的时候,也会有人跳出来说:「台北市基督徒比例这么低,你为什么不好好在台北市传福音就好。」

 

这就是「酸葡萄文化」会做的事情。这样的文化,美其名是补足或者是表达得更全面,其实内心裡就是不希望别人被鼓励、被夸奖。

 

重现耶稣文化

之前我们提到施洗约翰,从施洗约翰和耶稣之间的榜样,我们真的能学习到一些功课。当施洗约翰还没看到耶稣做任何事情之前,他就说:「这个年纪比我小的年轻人,将要来的这一位,能力比我更大,我连给祂提鞋都不配。」

 

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心胸和肚量?当时这位伟大的佈道家,居然为还没有开始服事的木匠之子舖路,把球做给祂,不一枝独秀,他心中只有神的国,想到有一天因着耶稣的服事,神的国会更大的被扩张,他的心没有嫉妒,只有喝采。

 

耶稣也是,祂其实可以顺势就把这个舞台主场发言权完全拿下,并且风光地开始祂自己的事工,但是你看圣经怎么记录这一段:

 

耶稣回答说:「你暂且许我,因为我们理当这样尽诸般的义(或作:礼)。」于是约翰许了祂。(马太福音3:15)

 

祂大可把所有的功劳都归给自己,但祂选择谦卑的让施洗约翰来为祂施洗,为着施洗约翰所做的把尊荣给他。其实耶稣是神的儿子,祂根本不需要这么做,但是祂没有华丽出场,没有抢了约翰的风采,仍然尽了祂该尽的责任。

 

你有没有发现,为别人所做的喝采,对耶稣而言,是该尽的责任,是最低的本分,而我们是否更应该学习这个功课,改变酸葡萄的文化?

 

眼不能对手说:「我用不着你。」头也不能对脚说:「我用不着你。」不但如此,身上肢体人以为软弱的,更是不可少的。身上肢体,我们看为不体面的,越发给它加上体面;不俊美的,越发得着俊美。(哥林多前书12:2123

 

(塬文出自你吃的盐跟我吃的饭不一样

 

追踪盼世代Instagram

分享
意见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