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details

社会瞬息万变,教会的服事与功能亦日趋多元,而与教会发展密切相关的神学院,面对现实环境,须做出必要的改变与调整。

浸信会神学院院长蔡瑞益认为,不管社会如何变迁,神学教育仍应该有其「不变」的坚持!

教育部立案 有助校园福音推广及世界接轨

(摄影/记者吴佳玲)

浸信会神学院是全台第一家通过教育部立案的神学院,从最初的筹划募款到申请通过立案,前后花费约5年时间;目前尚有华神台神玉山中台南神圣光等神学院,都在积极争取通过教育部立案。

通过教育部立案是神学教育必然趋势?蔡瑞益院长表示,申请立案几乎是所有神学院努力追求的目标,带来的效益有叁:

第一,有助校园福音推广。神学教育可以更名正言顺进入全台各级学校,如在大学院校内开设通识课程,同时对从事神学教育工作者产生很大的助益。目前,浸神已在嘉义的协同中学开设在职进修课程,帮助大学教通识课程的基督徒教师接受福音装备;7月将在台北针对基督徒教师,开设4个学年的暑期班,并邀请周联华等牧者担任讲员。

第二,有利于全国接轨。过往神学院归属在内政部管辖之下,所以不论是对大陆或海外进行神学教育的学术或师资交流,签证申请往往受限;一旦通过教育部立案,只要通过外交部与教育部,签证审核将更有效率,也能获得与学程一致的在台签证期限,这是对海外招生的优势。

第叁,让神学教育为社会大众所信任与接纳。过往浸神曾因为颁授学位遭到检举,因为这样的切身经歷,深刻体会通过教育部立案的迫切性与重要性。

浸神下一个10年 仍重打稳根基

(摄影/记者吴佳玲)

「通过教育部立案后,很多人担心浸神会改变。」蔡瑞益院长强调,浸神仍会持守塬来的使命与宗旨,以教牧与宣教人员为培训主轴;教育是百年大计,唯有打好根基,具备长远的歷史观,才能让神学教育得以有良好的传承,这就是浸神下一个10年的蓝图。

在教牧与宣教人员培训将逐渐趋向「区隔化」与「科技化」,传道人必须有更宽广的眼光和做法,针对单身、儿童、青少年或银髮族等不同族群,需有不同的服事预备。另一方面是科技发展带动教学内容和方式的改变,浸神除了积极储备师资、添购书籍及图书馆自动化之外,也把学术论文及期刊的发表方式,从昔日的纸本改为透过网路发表。

台湾神学教育发展 以「智慧」作「知识」的基石

因应社会不断的变迁,神学教育所教授的「知识」必须不断与时俱进,但蔡瑞益院长认为,「对神学院来说,更重要的是教导『智慧』,即如何依靠神与不改变的圣经,面对时而改变的环境。」神学教育只是基础,若太过重视工作导向的方法论教导,无法成为一生之用。

「知识」发展需以神的「智慧」作基石,才能以「不变」应「万变」。

神学教育发展必须与教会密切连结,为基督与教会训练时代人才,除了成为「老师」预备人才、当「僕人」服事教会外,更要负起「先知」的责任,把真理做正确的诠释,适时对教会发展,提出前瞻性的建议。

面对当前台湾教会发展,蔡瑞益院长语重心长的说,有越来越多教会落入「方法论」胜于「基督论」的盲点中,不断鼓励大家要传福音或如何传福音才有效,一味想使教会变大、人数增多,却忽略信徒与上帝的关係建立,以及福音内涵的诠释;当往后再回来检讨这段歷史时,会发现这时期的教会太过「实用」或太「现实」。

不论是神学院或教会发展,都必须先有「道」,再有「人」,然后来讲求「方法」,因此次序要有、平衡要有,「动机」要纯粹,避免落入数字与大小的迷思中。

两岸基督教交流 把握黄金十年

两岸基督教交流进入黄金十年关键期。

两岸基督教交流进入黄金十年关键期。 (摄影/记者吴佳玲)

就目前两岸神学交流,浸神算得上是走在前头,自1987年起,即有不少大陆弟兄姊妹邀请浸神过去,但当时仍趋向保守。

直到叁、四年前,浸神有了较为明确的两岸交流方针:「以神学院对神学院交流为主,不涉及当地教会工作。」蔡瑞益院长更亲自带领老师们一起前往大陆,从上到下、从中央两会到地方神学院,进行拜访与观摩。

蔡瑞益院长表示,大陆基督教发展可分为叁个时期:从50年代到文化大革命、文化大革命到80年代、80年代至现在,而文革时期影响近30年神学教育发展,老师群出现断层现象,只有年长与年轻两方极端,这是歷史所造成的过渡期。但无可否认,这些年长的老师经过文革洗礼与生命的淬炼,是再多神学理论与方法都难以取代的。

或许目前台湾的神学教育佔有软、硬体的发展优势,但蔡瑞益院长亦不讳言:「大陆有很多优秀的人才,神学生都非常用心用功,讲道也是一级棒。」台湾神学教育的领先只是「暂时」的,能把握的就是这黄金十年,因为大陆的改变与发展不可限量,台湾要学习与可以学习的还是很多。

他分析,大陆现阶段的神学政策,最多以学术交流或讲台分享型态进行,台湾想过去办学不大可能。但大陆的政策改变很快,现在看的「不可改变」,可能过几年又「改变」了;因此,对两岸神学交流,蔡瑞益院长仍旧保持乐观态度。

  • 关键字
分享
意见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