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details
(图/shutterstock)

不久以前,「上线」这件事还普遍被认为是一个「活动」,是人们有时为了从事娱乐或商业行为才做的事...

《Desiring God》专栏作家Samuel James提到,人类并非完全理性,我们会反映出自己所相信、所爱的是什么,换句话说,我们会被外在的事物形塑,包含如今复杂的网路社群世界。

 

不久以前,「上线」这件事还普遍被认为是一个「活动」,是人们有时为了从事娱乐或商业行为才做的事。然而现在可以更精确地将这件事称为「存在」,因为大部分的人或许已经很频繁且自动地与网路连结,以至于难以想像一周不上线的生活会是什么样子。

 

然而在网路世界有它自己的崇拜模式,除非我们意识到这件事,否则它会巧妙的改变我们的欲望和习惯,削弱我们对真理的论点或对他人的爱。而其中叁种主导心态,尝试向我们传播「真理」。

 

我的故事就是终极事实

在社群网路文化中,个人叙事不仅只是一个资讯来源或是身分,而是一种神圣的权威。「这是我经歷过的,这就是我所相信的」,因此质疑别人的叙事根本是犯下大罪。

 

然而,根据圣经,你我都不是自身经歷的最终诠释者,我们都是眼光有限的受造物。我们的经验固然重要,但它们不是最终的事实。不是高举自身经验来决定我们相信或不相信什么,而是应该让神的话语和真理帮助我们诠释自身经歷,并且在神的伟大计画中重新定位我们自身的故事。这么做并不会贬低我们的人格,而以信心来到耶稣脚前寻求智慧。

 

对我「没有用」的东西应该被移除

在线上如果看到什么东西让你不开心,你可以就滑到下一页、前往下一个网站或甚至登出,这些使用习惯塑造了我们的思想,让人认为自己能够控制正在经歷的,因此为何还需要忍受让自己不舒服的事物?

 

知名作家暨人文学院教授Alan Jacobs称这为「折换社会」(the “trade-in” society),这是一个只有单薄承诺、零义务成员关係,以及从教会到配偶关係都能随时取消的世界。Jacobs以一句话描述折换社会的精神就是:「所有事物都可以被取代:所有事物都可以被重製、或是被折换为一个更新升级的样式。」

 

这当然不是社群网路文化独有的现象,但它却在那裡被放大加强了。这是为什么我们越来越习惯取消好友关係甚至封锁别人;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人越来越喜欢在线上选择看喜欢的牧师讲道影片,取代加入当地教会可能面临的尴尬和各种「限制」。这些都致使我们更朝向便利、也更远离建造与委身的生活。

 

然而,我们面临的不舒服、尴尬和紧张并不都是需要被解决的问题,而是在深度承诺关係中要去拥抱的现实。因为无须经歷艰难或放弃任何事物的生活,对人而言并非最好的,我们要学习的是愿意在真实与良善美丽的事物中放下自己。

 

我需要说点什么

你发佈什么代表了你是什么人,在这其中若选择沉默会是个问题。假设现在有什么话题或争议事件发生,你不po文表示意见可能就等同于你不关心这件事。

 

上帝的创造设计是让人能够深切体验情绪,然而在社群时代中,喜乐或悲伤太快就找上我们,因为它们来的快去的也快,以至于我们鲜少感受到这些情绪的重量。换句话说,社群生态使我们藉由即时发佈内容快速表示内在想法。不论是在每篇重大新闻底下留言评论,或是在滑动态时内心产生的嫉妒和比较感,我们在这之中很容易失去自己的空间,甚至是忽略上帝的良善和主权。

 

当明白唯有在我们更像基督时,我们才能完全成为自己,沉默就不再是敌人。鼓励你拥抱圣经的教导,要安静,知道祂是上帝(诗篇46:10)、进入内室祷告、暗中禁食(马太福音6:6,17-18)、谨慎所说的,为得保生命(箴言13:3)。提醒自己谁才是我们的创造者、救赎主、审判者以及朋友,如此一来透过网路社群不断看到或听到所造成的压力就会渐渐消除。

 

(资料来源/Desiring God

 

追踪盼世代Instagram

分享
意见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