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顾「ADHD注意力缺陷过动症」孩子,最担心的会是什么?他们不按牌理出牌?「台东救星教养院」庄琼惠主任说:「引导,就是答案从孩子的嘴巴出来,能真正有所学习,若是从师长的嘴巴出来,那就是灌输了。」而过动症协会认为,至少有10%的学童有轻重不等的过动症,目前仅有一成被诊断出来,九成孩童受尽ADHD之苦而不自知。
17日上午,台湾彩虹爱家生命教育协会举办线上(塬嘉义场)「特殊教育课程」,由庄琼惠主任主讲「注意力缺陷过动症候群(Attention Deficiency Hyperactivity Disorders)」以丰富的专业与经验,带动学员学习与反思。
ADHD注意力缺陷过动症
她分享:「造成过动症的塬因是注意力不足。『注意力缺陷』是因,『过动症』是果。专心其实是很累的,大脑要排除许多不相关的资讯。而ADHD患者拥有一个不活跃的脑,以致无法筛选资讯、注意力不能集中。」
因此,「大脑能量不足,行为就较无法自我控制;所以,ADHD孩子会跑来跑去、爱乱拿人家东西,并非心态上故意如此,而是没有能力做到。」故ADHD的治疗药物是一种大脑兴奋剂,透过活化大脑产生足够的能量,达到「专注」的效果。
ADHD孩子的父母亲,若对其症状有越多的知识和资源,将更知道如何跟孩子沟通相处,亲子之间会越来越有安全感,有助于孩子的稳定与成长。(图/shutterstock)
叁大ADHD的核心症状
第一个:注意力不足
大脑无法专注在一个主要刺激上,就容易分心、做白日梦、拖拖拉拉,或逃避需要注意力的事,如做功课、阅读长篇文章等。而分心就会导致健忘,并非记忆功能损伤,而是事情来不及记入大脑中,所以,ADHD的孩子很难记住细节,容易掉东西,也不喜欢整理书包物品,常用塞的方式。
第二个:过动
ADHD的孩子常被形容是「停不下来的马达」,活动量特别大,整天动个不停,例如:上课坐不住、不断敲手指晃脚、起身在教室内走动等。
庄琼惠解释,有些ADHD的孩子什么东西都想摸,是因其末梢神经迟钝,必须透过碰到东西,回馈大脑才会比较舒服,所以手会一直动一直动。她建议家长,可以让孩子透过蜘蛛爬行的动作,刺激手指末梢神经缓减其不适感。
第叁个:衝动
ADHD的衝动表现如:想到什么就做什么、轻易答应事情而事后后悔、没有耐心等待(如排队)、喜欢插嘴并插手他人事情、无法遵守规则、容易破坏秩序等。不过,她也解释:「特徵也有程度之别,10个ADHD孩子就有10种不一样的表现;行为符合若越多,称为越典型,反之则为非典型。」
病症有药物可治疗,当感谢讚美主!
ADHD孩子的过动行为高峰期在小学中年级,之后会开始递减,青春期后有明显的外在行为改善,但大脑仍保有ADHD的某些症状。
她建议:「我很鼓励孩子从小就练习吃药,了解药物对自己的帮助是甚么?副作用在哪裡?就会知道如何把药物当工具使用。」并唿吁:「你知道世界上有多少疾病,没有药物可医吗?想想Covid-19在未有疫苗时的恐慌?」不论是照顾者或患者,都应对药物有正确的观念。
了解ADHD孩子,并以正确良好的态度与方式因应,可避免其在成长过程中,因过度挫折受到二次障碍。特殊教育课程中,师长们提问、回应与分享经验,讨论气氛相当热络。(图/主办单位授权提供)
ADHD成人的心声
庄琼惠坦承,自己也是轻度ADHD患者。她回忆在四十岁时,开始用药的情景:「吃药前,我完全无法想像,服用了20分鐘后,整个世界就亮起来了。」本来看不见重点的大脑,思绪开始清晰,视觉感从平面逐渐立体,她心想:「天哪,我才体会到什么叫井然有序。小时候,读书搞了半天十分辛苦,没想到吞两颗药就好了!」
不过,药物有因人而异的副作用,如她仅能维持叁至四小时的药效,之后就会无法克制的沉睡;而过动症的机制复杂,共有五条线路在影响大脑运作,目前的药物可帮助其中叁条线造成的状况,但若是另外两条线的机制,尚未研发出有果效之药物。「所以,若有可协助的药物,当以感谢的心看待。」她说。
庄琼惠主任建议:「我很鼓励孩子从小就练习吃药,了解药物对自己的帮助是甚么?副作用在哪裡?就会知道如何把药物当工具使用。」(图/shutterstock)
家长需要为孩子,勇于自我突破
华人世界中,许多家长不容易坦承「孩子生病了」,会担心被贴上「弱者」的标籤,也会害怕诊断后失去保险资格,或担心就医纪录影响孩子未来就业,「家长确实有其为难之处。」
但她也反问:「没有带孩子就医,难道就没有困扰吗?行为影响成长与他人是很现实的事情。」家长能不能突破?「观念」才是关键。她建议可以从听演讲开始,接触ADHD的正确知识和资源。跨出第一步后,也会发现ADHD的相关支持群体,了解到自己不是孤单的。
ADHD孩子需要更多专业的介入
1. 药物治疗
曾有ADHD孩子的教师,十分用心地採用行为改变技术,但叁、四个月后仍无进展。后来听取医生的建议,家长开始让孩子用药,马上就有所改善,孩子的眼睛能专注,也能把作业写完,很多事开始上了轨道。
「很多时候ADHD也有共病的现象,如脑伤情形常伴随的癫痫或睡眠障碍。所以,药物的帮助真的很大,该用还是要用。」如有些ADHD孩子在睡觉过程中,会不断起身再倒下,边绕圈边发出声响,导致睡眠品质不好、多半浅眠,也有部分比例的孩子,会因此出现焦虑症。
2.饮食控制、生物回馈法
有些ADHD孩子对人工添加物特别敏感,如人工色素或味精,家长需要观察记录,从经验中学习调整。现代科技也有示波器可以协助自我监控,透过机器观察脑波状态,适时发出「提醒音」,帮助患者练习及时掌握注意力。「感觉统合治疗」也能让行为更稳定。
3. 家长与心理谘商师合作
建议家长可找心理师陪伴自己,每月固定谘询一次,和对方讨论孩子的状况,并学习行为改变技术,用专业意见应付孩子的问题,也让自己的身心负担有健康的出口。
庄琼惠主任说:「父母亲知道如何跟孩子沟通相处,彼此之间会越来越有安全感。尤其,心理因素也会影响ADHD孩子的行为表现,没有安全感,行为会相对更散乱,有安全感的话,则会越来越成熟稳定。」(图/shutterstock)
主动去瞭解跟接纳ADHD孩子的问题
庄琼惠说:「任何行为问题,一定有背后的塬因。」
一位热心帮忙拿羽球器具,却在半路因甩球拍将路人打伤的ADHD孩子,问道:「你知道为什么别人甩都没事,但他就特别有事?因为ADHD孩子的视野跟人家不一样,并非视觉障碍,而是因注意力不到位,只能看到前面,旁边视角都是懵懵懂懂的。」
她也说明,ADHD孩子有很一大部分的人,在关节控制上较一般人弱,不容易精準地控制羽球拍的转动,柔软度较不佳,所以一个不小心就挥出去了。但她也强调:「并非孩子不用为行为负责,而是他们也不瞭解,为什么自己就这样出错了?师长必须协助他有这些知识,并辅导他改善。」
她和这位孩子解释状况并问他:「因视野限制看不到旁人,你如何让自己做这动作时,不伤害到别人呢?」孩子想了想就说:「我可以把球拍保持在前面」。庄琼惠说:「引导,就是答案从孩子的嘴巴出来,能真正有所学习,若是从师长的嘴巴出来,那就是灌输了。」
对ADHD孩子有合理的期待,真诚的接纳,并在看见进步时马上表扬。庄琼惠说:「不要让孩子觉得,负面行为被放大镜检视;当看到他一点点细微的改善就给予鼓励,可以增进关係,让孩子在安全感中慢慢进步。」(图/shutterstock)
融合教育核心:孩子的问题,不只是老师的问题
而谈到融合教育,庄琼惠强调其要点就是:要让所有人学会跟不同的人相处。尤其学生的人际问题,要交由他们自己动脑筋处理。她分享一个带中班4岁孩子的实例。
1. 教师下放知识与技能
例中的特殊儿童有智能障碍,没有语言能力、喜欢拿别人东西玩,不久就引起同学们的怒气。于是,她带领大家讨论。先让孩子们说出遇到的问题,再把问题抛回去:「他不会讲话又想拿你的东西玩,该怎么办?」
2. 让同侪去思考、讨论、解决问题
孩子开始思考。第一个说:「这样好了,我的玩具就不要带到学校来。」再者则说:「我会注意他是不是要走过来,一走过来时我就表示要自己玩。」第叁个说:「不可以乱放玩具,不玩就要锁起来收好。」第四个说:「我可以在他下课时陪他玩,这样他就不会去拿别人的东西了。」
3. 让讨论继续下去,成为习惯
同学们越讨论思考就越丰富。又有同学说:「我要教他怎么跟人家借东西。」他画了一张图卡,表示对方可以用图卡交换玩具。另有一个说:「我要把家裡不要的玩具带来送给他。」还有人说,以后都要带两份玩具来学校,分给特殊孩子玩。
集思广益后,庄琼惠就鼓励大家去试试看。一个礼拜后,衝突就不再发生了。她说:「很多时候,老师会一直想给方法,或是告诉孩子不要理对方,但其实孩子充满了创意,尤其自己提的方法,来自个人的思考和能力。」
这样的案例并不少。曾有班级在教师的引导下,赋予ADHD同学「课堂削铅笔的任务」,让他帮助同学,也能合理地起来走动,班级气氛积极和睦。她说:「融合教育,不是让一般生一直学习包容,而是引导两方互相学习。」
融合教育,即师长要「下放问题」交给孩子,担任「帮助他们思考」的角色,久而久之,就会内化成为其解决问题的能力。透过好的引导,一般生与特殊生能彼此学习。(图/shutterstock)
相关阅读》
每四人中就有一人有「亚斯特质」 打骂无效,最好的治疗是引导!
精选要闻》
「没什么!我只是被圣灵充满了」烈火特会压轴—重量级讲员张师母,敞开分享血泪见证
「请你塬谅爸爸...」陈世钦牧师向自闭症儿道歉 道出服事至今秘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