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details
孩子手机游戏成瘾,常成为家长的头痛问题;但完全不接触手游,却也可能让孩子成为社交边缘人。要如何取得平衡,有赖家长的智慧。(照片来源/今日报图库)

上週新一代iPhone手机在台湾开卖,引起一阵抢购潮,而难得的中秋假期,家中孩子是否整天滑手机、打游戏?对现代人来说,窃取零碎时间的小偷,往往不是别的,就是手机。

 

有许多人会在上下班的捷运上玩手机游戏,放空脑袋不去想工作,既消磨时间也纾解压力,这已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对新世代者来说,手游更是他们共通的语言。玩游戏本是放鬆心情的小乐趣,但当手游玩上瘾,怎么办?

 

泰山幸福教会主任牧师赵晓音在今年七月接受本报採访时表示,要找到孩子沉迷网路世界的塬因,「有些孩子或许是因在家中感到孤独、在班上受霸凌,网路因此成为发洩窗口,帮助他们找到生命意义及热情,祷告求神带领,才可使孩子走出成瘾困扰。」

 

不玩手游成为社交边缘人

但也有另一类的年轻人,他们因为不同的塬因而没有接触手机游戏,有的可能是父母禁止、有的可能是家中经济不允许他拥有个人智慧型手机,他们往往因为话题跟不上同侪朋友、聊天没有交集,而不知不觉在朋友圈中被边缘化。

 

前游戏公司负责人蔡霓臻姐妹表示,有些父母规定孩子完全不能玩手机游戏,她不反对这样的作法,但若是孩子表达出想玩的兴趣,父母可挑选休閒类、趣味类、或智力型的游戏。她认为,其实游戏是好的、是健康的,能够纾解压力、带来欢乐,实在不需要视之为洪水勐兽。

 

对那些因为没玩游戏而跟朋友有距离、聊天没交集的学生来说,蔡霓臻认为,重点是要找到自己的兴趣,他可以去打球、玩滑板、直排轮等,认识有同样爱好的朋友。但若是他想玩(手机游戏),但父母禁止他玩,那就要好好坐下来谈,订下双方都可接受的规定。

 

虚拟世界的真情实感

在虚拟世界裡建立的真实友谊,有时会延续到现实世界裡,比如在社群平台上互加好友,就算不再上网打游戏,平时仍然可以联络。就像蔡霓臻有一次去杜拜出差,就约了以前一起打游戏的网友见面,之后就变成了很好的朋友。

 

但有时候,延伸到现实生活中的友谊也会带来困扰,例如他本人已经不想再玩某个游戏,但游戏中的玩伴却透过社群软体,一直催促他快点上网打游戏,此时就要学会勇敢的拒绝。

 

在蔡霓臻眼中,玩游戏(特别是与世界玩家共玩的策略型游戏)可以认识新朋友、提升英文能力及领导能力,是很不错的能力养成。尤其不是每个人在工作上都有机会担任领袖的角色,但却可以在游戏中磨练领导力。

 

游戏製造商也有责任

对游戏製造商来说,製作一款游戏就是要让人觉得好玩,想要一玩再玩,为了不让玩家觉得无聊,每隔一段时间还要更新游戏,加入新的角色、关卡、技能、玩法,这本是无可厚非的事,但蔡霓臻却认为,游戏製造商对游戏内容是有责任的,但不是说要製作让人不上瘾的游戏,而是如同圣经中所说的「凡事都可行,但不都有益处;凡事都可行,但不都造就人。」(哥林多前书 10:23)例如,有博奕性质的游戏就要当心,虽然吸金能力很强,但不能因此而毫无节制。製造商要节制,玩家更要节制。

 

根据资策会数位服务创新研究所「2017年4G行动生活使用行为调查」,调查人们在手机上进行的活动,其中玩游戏(68%)是第叁名,前二名分别是:看影音内容(89%)、使用社群媒体(69%)。

 

蔡霓臻表示,她现正筹备成立协会帮助那些手机游戏成瘾的孩子及家长,盼望能将自己在游戏公司的经验贡献在助人的事工上。

在瞬息万变的社会中,我们希望将讯息更快速传达给您,恳请您为今日报奉献一份心力。(点此奉献)

分享
意见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