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上一篇谈到专心,收到许多家长的迴响,突然想到另外一个类似的状态,跟大家分享...
有次有个妈妈突然来找我,直接问我说:「我的孩子是不是很造成你们的困扰?」我还没搞清楚状况,正在仔细搜寻我的记忆库,有没有碰到比较调皮的孩子?妈妈接着说:「我的孩子有过动,我下次不要把他带来了!真的不知道为什么会这样?!弟弟就好好的,但是哥哥就是这样过动坐不住!一直造成别人的困扰,干扰你们的活动...」
后来妈妈反问我一句「我应该要怎么办?」就在我回答前,妈妈又抢先说:「怎么会这样,厚~我下次不要把他带来了!」然后妈妈就转身去追着弟弟了。
「过动」好像是目前孩子很容易被下的评断,虽然不能说「过动」有被滥用的趋势,但老实说,我在教学现场处理孩子状况时,的确会有些孩子会用「我妈说我有过动」来当作衝动的藉口!
注意力不足过动症(ADHD)会有过动、衝动、不专心的症状。而注意力不足,在学习上就会有难以专注的状况出现。甚至会有打断老师、脾气衝动...等的状况。在整个鑑定,都需要由专业的医师来进行,并且有些孩子可能会透过药物来改善一些癥状。甚至近年来,这样的比例有越来越高的趋势...当然可能因为我们的环境也在改变、甚至饮食习惯、或是后天的压力,都增加了ADHD的机率
不过在还没经由医师鑑定时,爸爸妈妈也不适合先定义孩子,因为很多时候当这个标籤一旦贴上,消极的孩子就开始把所有的不顺遂归因到「过动」。因为我是过动,所以我不专心;因为我是过动,所以我脾气暴躁...爸爸妈妈不断浮现「你就是过动」就算只是比较「好动」的孩子,到最后可能真的会觉得「我就是过动」!
其实有时孩子「过动」可能有一些塬因,最常见的状况可能是因为孩子精力旺盛,有充足的体力需要去宣泄!但是一进到教室时,被规定坐在位置上,甚至不能跟旁边的同学交流、只能「安静」的坐着。下课10分鐘的时间运动量不足以宣洩他的活力,所以上课当然就开始坐不住,像有虫在身上爬!这状况特别容易发生在小一的孩子,在读幼儿园时,相对活动的课程非常的多,孩子比较长的时间在「动态学习」的情境中,一旦进入了小一,开始「必须」坐在椅子上安静地盯着黑板,安分地听着老师的讲解,所以孩子不见得是「过动」可能只是还不知如何静下来,如何调整生理的机能。
我记得有个国一的孩子,一开学时在班上真的就是坐不住,前一刻坐在第一排的位置上,我转身过去写黑板再转回来,他就已经在后走廊了!我问他为什么要移动?他当下有点愣住,回答我他想丢垃圾!很多次上课的时候,他就像和任课老师玩「123木头人的游戏」,前一刻在位置上,下一刻就不见!但感觉孩子也没有办法管理自己(虽然已经国一),面对孩子的状况,老师也很头痛(也怀疑是否是ADHD...)
后来我与妈妈沟通了解,孩子小学时是田径队,每天运动量很大,但上了国中每天都「坐在教室」,他也教训孩子要乖乖坐好,但就是没有效果。后来我跟孩子协调,每天上第一堂课前,先去楼下操场跑两圈再上来上课!孩子真的照做,虽然第一堂课喘吁吁,但上课可以「坐在」位置上,也比较没那么浮躁!甚至我为孩子製造「跑腿机会」。让他每节课成为老师的小帮手,下课时去协助老师拿教具。每节课都有「运动」到,让他上课浮躁的机率降低,也让他的状况被老师、同学理解。孩子后来也有不错的学习表现!也有研究指出运动可以帮助过动儿提升专注力。透过这孩子的经验,我也感受到宣洩体力的重要。也鼓励有比较坐不住的孩子,爸爸妈妈真的可以提供一些运动的时间与机会,让他们可以好好的放电!
另外一个孩子容易分心有可能是太聪明或是没有听懂老师的指示,比较聪明的孩子,对于老师安排的进度,可能一下就完成,所以在剩下的时间当中,不知如何安排,自然就会开始「动来动去」~~相对的,对于没有理解老师指示的孩子,可能一开始就没有跟上老师的步调。所以在课程运作中,当然容易就飞了出去,因为不知道可以如何参与其中!自然有会呈现动来动去,或是人在心不在的状态!所以像这样是学习内容的状况,其实可能老师或是家长可以微调处理,就可以有些改善。给孩子更贴近的学习状况的任务功课,或许就可以降低孩子的「不专心」状态!
我也碰过很爱问问题、很常打断老师的孩子!并非是因为好奇学习而问问题!而是想要抢先、吸引注意力...等因素提问。
所以问的问题有时常常让别人摸不着头绪。甚至提问的内容,是老师刚讲过的内容...而且不只打断老师,也会打断正在讲话的同学...导致与同学相处也出了些状况。后来我跟孩子讨论,要讲话时必须要等别人安静。另外,每次都只能问一个问题,所以要仔细思考使用那一个宝贵的机会。如果还有问题,必须要等老师问没有人有问题,才可以提问。另外,也发现孩子问问题时,眼神都会飘向旁边的大人。所以也与孩子的家长沟通,希望让孩子可以感觉得到足够的注意力与关爱,而不是用这样的方式吸引注意力。当家长跟老师一起合作,发现孩子打断别人的状况也越来越减轻。
孩子有些症状出现时,当然可以寻求专业人士协助。只是不见得每个有状况的孩子都是过动!孩子需要被了解真正的塬因,然后身旁的大人才能给出适当、适时的帮助。
先了解孩子真实的状况,才能有效帮助孩子成长。
诚挚的邀请每位读者以奉献来支持这份新闻媒体,并且为我们加油打气,让每一个神所赐福的事工,化为百倍千倍的祝福。谢谢您~(点此奉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