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details

水晶大教堂从兴盛到衰微,最近终于被天主教买下。

水晶大教堂从兴盛到衰微,最近终于被天主教买下。 (图片来源/www.crystalcathedral.org)

身为基督徒最痛苦的事情之一就是「看着自己的英雄躺平」。

相信资深基督徒多少有这种经歷,看着把自己带大的牧者煺休时为了煺休金跟长执衝突,心如刀割。看着年轻打拚的牧者渐渐走上争名夺利,心如死灰。看着讲台上的伟人婚姻失败,心在淌血。看着自己牧者晚节不保, 行事为人都违反当年教导,心情沈重。为此离开教会的,比比皆是。

好莱坞电影很多这种情节,一生清廉的警察成了歹徒,这种对比是很好的题材。教会当然没那么严重,但是有没有见过按牧以后变节的?当然有。

有没有见过服事几年开始表裡不一,搞小动作的?当然有。有没有见过人前人后,两种嘴脸的?当然有。 有没有信任过牧者,结果受伤的?太多了!没办法,《圣经》早就说过,「不见一人,只见耶稣」,这个道理我们都懂,无奈我们中毒太深,因为从小中了「圣人跟伟人」的毒,所以习惯树立权威,明知人都有软弱,还是会为了英雄殒落唏嘘。

这个情况旧约早就出现过了,当年以色列要求立王,上帝「丑话说在前」,提到一旦有这个位置,就不免有这个迷思,《圣经》说「以别神代替耶和华的,愁苦必加增」,同理可证,「以别人代替耶和华的」下场也一样。在信仰路上崇拜某人就註定伤心。

如果一定要崇拜,崇拜个死人会好一点,很多教会歷史的伟人已经盖棺,你可以免去这个风险,唯一的问题就是「所处时代不同」,我们根本没跟他们相处过,所有的崇拜只是自己想像的,加上传记都是省略细节,但是细节才是信仰精华,我们只看到伟大之处却会故意忽略软弱。最坦白的还是《圣经》,即使是号称「合神心意的人」还是有糗事爆出来。

当全球教会以「增长」为目标,当然会平添不少牧者冤魂,因为不管愿不愿意,就是会「登上卫冕者宝座」,成为善男信女崇拜的对象。一个百人教会跟千人教会的领袖,连走路带动的空气都会不一样,你否认这个事实,就是「自欺欺人」,只要是人,都会这样,换了位置就换了脑子,太多例子了。

难怪上帝没有为以色列设王,因为一个人当了「王」就会有「王威」,不再是弟兄,这是不可免的,他不想这样也不行。偏偏以色列人效法外邦人,坚持要有一个王,下场如何?请看《圣经》,惨到不行。

基督教是从天主教分出来的,天主教的教堂都成了观光胜地,而不是「圣殿」,基督徒却跟以色列人一样,不回《圣经》,坚持要学天主教,以「宏伟教堂」为念,下场怎能不壮烈?

可不可以建堂?当然可以,旧约时代,上帝还亲自参与,但是,建筑物怎会是重点?当我们的眼光跟门徒一样,指着圣殿向耶稣自豪的同时,耶稣却说「差不多该倒了」,因为焦点偏差了,圣殿裡的上帝不见了,只剩下跟庙一样的「虚拟荣耀」,水晶大教堂又是一例。

从经济学观点来说,当一个区域或是集团用「伟大的建筑物」凸显自己的同时,也就是在「顶端」了,到顶了,只能往下走。

参与建造千人教堂是一件令人兴奋的事,但也是伤心旅程的开始,因为结局已经註定,不但过程会看到丑陋,攻顶的剎那,满足烟消云散,空虚佈满心头,然后,人性就会显露。

千人大教堂只要多一间,牧者冤魂就多一条,当一个牧者为自己的丰功伟绩「归荣耀与神」的同时,对一路跟随的信众却是震撼教育,「他变了」,这是歷史的铁律。

变了也好,让我们对「立王」早点心死,如果你要再去立一个王,搞那些《圣经》权威,某某派先知,某某派使徒,福音派泰斗…这些世俗的东西,只能说,日光之下无新鲜事。

  • 关键字
分享
意见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