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details

(摄影/记者洪敬义)

在香港有15万名印尼家佣离乡别井工作,对香港教会而言,这是一大禾场。在「港印」的文化差异裡,如何传递关爱给身边的印尼家佣?又有什么事工塬则需要堂会领导团队遵守?如何推行敏感于印尼文化的「处境化模式」?

上(3)月,「印尼家佣关爱组」主办教牧同工研讨会,邀请连达杰牧师分享当中心得与经验,亦让教会同工一起探讨此事工细节。

连达杰牧师。

连达杰牧师。 (摄影/记者洪敬义)

连牧师早前发表其80页关于跨文化牧养的博士论文,先从宏观性指出,世界正面临全球化与人口流动。对香港而言,面对15万印尼家佣来港,当中的禾场亦需有系统与策略,先行接触与装备,才能带领在港的印尼家佣信主,甚至回乡传教。

推动及分享「关爱分散之民」的异象

连牧师分享,有关家佣牧养 ,对像不止于印尼,还包含菲律宾等少数族裔。现正进行有关牧养的教会,除从印尼植港20多年的教会,还有本地的韩国教会。而香港华人教会与机构亦愈多进行相关牧养。

至今,有30位已有牧养装备的同工,去牧养在香港各区的印尼家佣。此外,在港教会亦开始对印尼家佣分享主日信息及外展牧养分享。有鑑于主日有在港印尼教会有自身活动,香港华人教会与机构转移在劳工假期时,邀请少数族裔教会合作,举办嘉年华等活动为佳。

再来就是突破思维,来确认本地印尼家佣为服事及宣教的对象。一般而言,是何因素导致香港华人教会及基督徒对印尼家佣採取冷淡的福音态度?相信除是文化与民族差异因素,还有观念上的阻碍所致。

分析及归类问题上。香港华人教会向来惯于牧养香港华人(香港这裡用甲方法)。但连牧师指出,香港华人教会不能墨守成规,需接纳与採用其他方式(即香港以外地方用其他方法),才可启动印尼家佣的福音工作。否则,他们的属灵需要将会被忽略,香港华人教会则会出现「族群瞎眼症」的问题。 

若果能在思想上「心意更新而变化」,其他福音工作模式都是作为本地必须採纳的福音之路,拥抱此族群自然水到渠成。连牧师认为,以上对香港印尼家佣的宣教反思,是值得关注的事。 

制定「接触在港印佣」的策略与计划

关于策略,连牧师先指出服侍、宣教、育群3个阶段。

第一阶段-服侍。印尼家佣虽部分信奉伊斯兰教,但我们仍要以耶稣之名去关爱他们。据前线同工的经验,可藉一些社交活动与他们联繫并建立关係。

第二阶段-宣教。基督徒需把握每个机会,向未信主或信奉伊斯兰教的印尼家佣宣教。这是第一阶段以后持续进行的一步。

第叁阶段-育群。教会肢体除有心志去带领印尼家佣信主,亦需持续关心他们,藉聚会与活动,让他们对教会有归属感,并视之为在香港的另一聚脚地,是一项长期性的做法。

连牧师继而制定「前进叁部曲」:深入作调查、成立委身队、配搭心连心。

深入作调查-藉着以派对等活动与他们接触,如了解到他们有何需要?对福音的接受程度有多大?对于福音的抗拒地方在哪方面?

成立委身队连牧师认为,这是必须要先做的先决条件。因推动这持续性事工,需很大力量。既需众多人力资源来分多不同职责和任务(数量); 团队事奉者亦需接受适当训练,才能投身这事工(质量)。 

连牧师提醒,虽同样是本土事工工作,但这是涉及跨文化、跨族群的工作,并非堂会恆常事工。 而团队是达成这项事工的关键策略。採取这策略既可释放更多能量外,当团队愈强大,对其前景发展愈有帮助。

配搭心连心-连牧师强调,不要孤身上路,因这是跨文化的宣教工作。近年在香港已见到一些教会、基督教机构、差会及世俗团体,积极起来服侍印尼家佣,并累积一定知识和经验。若教会在展开这方面事工,能与相关组织或单位合作,汲取其知识和经验,将会是个理想的策略部署。且合作模式同样可延伸至印尼教会或相关团体。

给予堂会领袖适切的实践指引

这是跨文化事工的注意事项,其中既要小心对文化优越感的控制,例如「我要改正他们的错处」或「我是来帮助你的」的想法,是极需要避免产生。 

另一点需注意「错误理解文化表达」,因文化差异容易导致误解甚至破坏关係。我们须承认,在进入异地文化会有不足之处,故此需要事先有正确装备;建议这方面事工需有指导及管理委员会、核心领导团队、事工执行团队作分工。 

实践指引建议,需考虑七方面:赋予多方权力(能力)、政治文化差异、清晰角色定位、心繫发展蓝图(计划)、寻找话语亮光(圣光)、信靠圣灵大能、流露属神的爱。

在教会中持续推展「跨文化宣教教育」

连牧师指出,香港人教徒与教会对于少数族裔的事工缺乏关爱行动及福音使命的承担,他相信是出于「我族中心主义」(ethnocentrism)。据宣教学者温以诺(Enoch Wan)的解释,简单定义是指一种信念,认定自身族群或其有的文化生活方式,都是优胜过其他群体,而造成偏见、对他人视作卑微甚至造成歧视。

但连牧师亦引用Milton Bennett所言,透过跨文化教育及训练活动,面对文化差异时,能突破自身文化介绍并作出调整和适应,从而承认与接受这种差异的存在,达致「群族相对主义」。

「跨文化宣教教育」概览

「宣传性」的族群宣教教育活动: 例如在教会的壁报板或当眼处,张贴有关服侍居港印尼家佣的宣传海报,或在主日周刊、程序表,发佈、转载上述这类消息。这做法较为低调和隐藏,但目的是让弟兄姊妹在不知不觉间,藉不同途径接收有关资讯

「教导性」的族群宣教教育活动:教会牧者可在主日崇拜中藉着讲解神话语,让肢体知道神的心意,而去关爱在我们之中的外人或寄居者。另外可举办一些有关专题培训课程,其次是举办有关这题目的专题讲座;认识可以小组、团契、祈祷会或聚会。 

「属灵性」的族群宣教教育活动:在主日崇拜或全会众的公祷时间,由牧者领祷为佳。另外可于每週恆常的祈祷会,间中以关爱及服侍印尼家佣或少数族裔为祈祷的事项。甚至,有牧者或领袖安排肢体进入他们当中的聚集之处,进行「行区」祈祷活动。

 「参与性」的族群宣教教育活动:在会友或肢体本身,多鼓励他们主动与印尼家佣打招唿及谈话;而教会内外可建立一个聚脚点或开发课程,前者可準备一些当地小吃与杂誌,在他们接送僱主往返教会时,在教会里有一地方可舒适等候,从中可安排一些肢体参与其中,建立关係。

后者设立「服侍中心」,以短期或长期方式举办英语、美容、烹饪班,吸引不同族裔人士参加。或鼓励肢体出席一些社会或宗教团体举办的「不同族裔人士共融活动」或嘉年华。以及举行一些旅行或游访主题公园,鼓励基督教僱主与外地家佣一同参与,藉此跨越族群与文化界限。

「个别性」的族群宣教教育活动:可藉着待到季行《宣教日引》或一些关于香港少数族裔的书籍,认识其生活实况。或多结交不同族裔朋友,加入服事少数族裔的义工行列,明爱的实际行动克服文化与语言障碍。 

「学习性」的族群宣教教育活动:教会牧者、领袖及肢体,一起参观有推动印尼家佣事工的堂会或宣教机构,学习当中服侍理念、模式与方案计划。

「行动性」的族群宣教教育活动:教会鼓励及安排肢体参与自身教会、或其他差传机构所举办的正规短宣活动,让肢体走到前线,亲身体验如何在跨文化处境下去关爱及服侍他们。

在连达杰牧师分享前,大会先唱印尼爪哇文的诗歌,歌名为〈在我心中唿爱耶稣〉。

在连达杰牧师分享前,大会先唱印尼爪哇文的诗歌,歌名为〈在我心中唿爱耶稣〉。 (摄影/记者洪敬义)

Q&A

Q:先前我有一位印尼同工,并曾向她传福音,邀请过她去教会,不过她有询问此举是以家佣身份出席吗?另外这又属于工作时间,还是算在她的休假时间?而她离开回国时,留下很多我曾送她的福音书藉、圣经,令我感到失望、伤心。她回国后,又该如何让她能继续亲近神?

A:这个你需要事先跟她作一协议:例如去教会是算在工作时间,而令她感到放心。另外,针对她的需要,可安排她到有印尼家佣聚会的教会,或可继续带她到自己所属的教会。

另外,亦因宗教关係,如果她带着有关基督书藉回乡,往往有机会影响到她跟当地村民的关係,亦有受到迫害的可能。所以她留下有关书藉也许并非她不愿信主,也不用过于伤心。

还有,在印尼使用手机程式(App)是很普遍的事,当地亦有印尼的圣经程式可使用。而印尼虽以伊斯兰教为主,但当地其实亦有福音电视收看。

Q:我该如何带自己的印尼家佣到教会?

A:其实在港的印尼教会不多,而有印尼家佣事工的教会大约有50多间,可转介她们到有关教会,但我们亦需持续关心她们。

在此有一个分享:有一个聘请印尼家佣的家庭,家中长者与家佣本来未信主。可是对这一家庭传福音后,反而家佣先信了主,然后她对那长者传福音。不过碍于言语不通,家佣有向牧者求助。牧者对她说,儘管去吧,就算是用很简单的粤语或英语亦可为长者祷告,神会在当中作工的。

在瞬息万变的社会中,我们希望将讯息更快速传达给您,因此我们的伺服器必须更有效率,恳请您为今日报奉献一份心力。(点此奉献)

在瞬息万变的社会中,我们希望将讯息更快速传达给您,因此我们的伺服器必须更有效率,恳请您为今日报奉献一份心力。(点此奉献)

▌HOT!!! 本周超热门 ▌

从不孕到拥2个孩子、耳朵得医治、开店过程屡受祝福

从「社会版」上的陈锐到悔改信主、用歌唱服事神

畅销小说跃上大萤幕 让天父的爱抚平失去至亲的伤痛

「我们全是同个上帝所造!」 川普再高举神、国会首场演说搏满堂彩

如何在职场得人如鱼?

【加入今日报LINE群 成为转化社群媒体勇士】

逾万读者都喜欢看,24小时陪你用「新闻」看见「基督视野」

● 手机立即加入:(点我)

● 扫行动条码:

  • 关键字
分享
意见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