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details

冯家柏医生对临终关怀服务很有感动,于2006年创立「拉撒路会」。

冯家柏医生对临终关怀服务很有感动,于2006年创立「拉撒路会」。 (摄影/记者王志宏)

「復活在我,生命也在我。信我的人虽然死了,也必復活。」(约十一:25)

香港专业的临终关怀服务并不普及,冯家柏医生对此很有负担,于2006年创立拉撒路会,提供临终关怀义工探访及生命教育,陪同末期病患及其家属走这不容易的路;并需要打破「人死如灯灭」的普遍看法,带领其相信,信基督,在肉体生命结束后能上天堂。圣经中有记载「拉撒路」復活的故事,因此机构以此为名字,代表復活,永生,有盼望。

关怀义工以生命影响生命

临终关怀义工探访的工作,包括读经、唱歌、祷告,分享生命,向末期病患及其家属传福音。冯家柏分享了数个团队义工的探访个案,当中有些感人和让人印象深刻的地方。

案例1.夫妇復和
有对分居夫妇,孩子由太太照顾;及至太太患上末期癌症,便由拉撒路会的义工跟进探访。「虽然最终太太离世,但离开前夫妇已復和。」而孩童改由丈夫照顾,之后丈夫信主了,拉撒路会也协助找教会跟进。

案例2.大好青年死前信主
有名20岁出头的青年,父亲早死,母亲兼两份工作来养活家庭,白天在食店洗碗,晚上当清洁工,青年也有前往协助母亲工作;其本身学业成绩优异,更获奖学金,正準备前往英国升学。但当他发现患上末期癌症,起初怨天尤人,拉撒路会跟进了他2年,带领其在逝世前信主,安祥离开。

案例3.爱惜儿子的爸爸
拉撒路会的探访工作,不一定会受到支持和礼遇。例如有次,其前往医院探访一名患上未期癌症的年轻人,对方父亲不理睬义工,但义工们仍持续探访,经过一段时间的经营,最后父亲接纳了义工。「这位父亲极为爱惜儿子,家裡与医院有一段距离,还但是坚持每天送饭两次。」其每天最少通车4次,如此身心灵的疲惫,义工看在眼裡都极受感动。

案例4.死前受浸
拉撒路会的义工除向末期病患分享福音讯息,还会安排洗礼。有名案是跟进一位39岁未婚女士,在死前一周提出受浸要求,并在完成心愿后约3天离世。拉撒路会负责处理其丧事,让死者的哥哥很感激。最后哥哥有没有信主?冯家柏并不知道。他解释,「对末期病患的家属来说,见到我们可能想到不愉快、哀痛的经歷,所以在末期病患离开后,不大喜欢见到我们,让我们难以跟进家属在宗教上的发展。」

案例5.只被探访过一次的社会贤达
冯家柏亲身探访跟进的末期病患并不多,但当中有位却让他印象极为深刻。在接到要求前往探访的电话,探访地址是西贡较为偏远的地区,众多义工当中,以冯家柏的住所最为接近,于是由他前往,发现末期病患是名50多岁的男子。本来计划第二次探访,但对方已等不到这天、就离世了。及后收到该名男子的家人邀请出席丧礼,「还在考虑是否出席,毕竟只见过一次,并不相熟。」仍决定出席的冯家柏,却被吓一跳,因出席者都是穿着套装,塬来他们都是高级公务员等官商名流。

案例6.洪荒之力出尽心血
冯医生指出,团队最经典的探访个案,是末期病患-莫太。「每次探访都有记录,探访了99次,外加3次处理其丧葬事宜。」其记录了探访点滴,如某天天气热,莫太不高兴。另一天,因回大陆过中秋节,心情愉快等等。义工们与莫太同行,经歷悲欢离合,除了唱诗、读经和祷告,也照顾莫太身体上的需要,包括餵食、处理大小便等等,医院职员甚至还以为义工是莫太的女儿;莫太也被义工感动,由信佛教者,转变成相信基督教。

冯家柏医生不断出席讲座,分享生死教育。

冯家柏医生不断出席讲座,分享生死教育。 (照片提供/拉撒路会)

生死教育

义工探访是重要,而生死教育同时不能忽视,拉撒路会在这方面也大力发展。包括推出课程、讲座和活动,以提升人们对临终处境的认识、强化人面对丧亲的能力。

拉撒路会首个举办的讲座在2007年,艺人陈敏儿出席讲座,分享儿子离世一事。而冯家柏则不断出席与生死教育有关的演讲。该会今年举办的课程,有艺术治疗工作坊,以音乐、戏剧和舞蹈等不同的艺术媒体,帮助学员抒发内在情绪,加强抗逆力,渡过哀伤期。

谈及目前该会的发展,其正在準备推出一本探讨死亡的书,由20多位作者各自以不同的角度探讨。另外,将会有关于死亡的徵文比赛,带领社会大众不要逃避死亡的议题。

而对于探访末期病患的注意手则,可能是探访者最需要的资讯。冯家柏提供了温淑妍院牧着《纾缓关怀:可做、不可做》一篇文章,当中有一段值得分享:

关怀探访十「戒」探访注意事项

1. 戒八挂–参观示範单位。
2. 戒长气。
3. 戒说教。
4. 戒批评对方的感受和想法。
5. 戒辩论。
6. 戒宗教比较。
7. 戒硬销福音。
8. 戒宗教术语。
9. 戒「救世主」的心态。
10. 戒将被访者的私事讲给别人知,即使希望更多人为对方对方祈祷。」

这10个要点看似简单平凡,但若因为爱护被访者而做或说出来,将带来反效果,因此建议必须留意。

1. 戒八挂–参观示範单位。探访者可能对示範单位有很多看法,只是末期病患及其家属未必有兴趣说一些有的没的,探访者还是不要乱说话。
2. 戒长气。末期病患及其家属可能已经身心疲惫,没有心情招唿、聆听探访者的长篇大论。
3. 戒说教。没有人喜欢听说教,只会带来反感。
4. 戒批评对方的感受和想法。每个人都是独立个体,有属于自己的思考模式,别人未必明白或认同,特别是末期病患及其家属已在苦难中,访客的批评并不能造就人,还是少说为妙。
5. 戒辩论。末期病患为了生存已花不少精力,还要额外花心神来跟别人辩论,实在太残忍。
6. 戒宗教比较。若末期病患及其家属相信某种宗教,探访者必须尊重,否则将徒劳无功。
7. 戒硬销福音。信耶稣需要「口裡承认 心裡相信」,若让末期病患及其家属觉得探访者一直说福音很烦忧,只好应酬随便口裡说相信,就失去最终的意义。
8. 戒宗教术语。语言是用来沟通的,说些别人不明白的东西,又有何意义?
9. 戒「救世主」的心态。探访者可能习惯去拯救别人,只是过于努力或刻意,可能会造成某些让末期病患及其家属有不愉快之处。

临终关怀和生死教育都是大学问,大家即使暂时不会使用到,也可预先了解及认识,毕竟这些学问随时都可能用得着。

▌HOT!!! 本周超热门 ▌

就连恰克皮尔斯,也要在全世界发行这本书! 《天国的钥匙》犹太5777新年释放上市

男人为何外遇? 「下半身思考」非答案

将演《使徒保罗》 休杰克曼走过恐惧童年,高举信仰:「愿用表演荣耀神」

爷爷离世前手指天喊「谢谢耶稣」 孙耀威一人信主、叁代得救!

【葛兆昕专栏】都是「自我中心」惹的祸

【为今日报脸书按讚 成为转化社群媒体勇士】

逾百万读者都喜欢看,24小时陪你用「新闻」看见「基督视野」


● 手机立即加入:(点我)
● 扫行动条码:

  • 关键字
分享
意见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