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快速变迁的世代,家庭受到极大衝击,每位家庭成员都可能在无预警状态下,牺牲塬本努力经营的幸福。大多数人在遇到困境才会求救,教会则成为解决「患者」痛苦的帮助者,但为何往往呈现事倍功半?教会在提供服务之外,是否有更好的方式能避免陷入痛苦中呢?
黄迺毓老师曾任台湾师範大学人类发展与家庭学系教授,现为辅仁大学家政系讲师、教育部家庭教育辅导团委员。她在书展讲座分享「主爱在我家,情绪好幸福」,情绪无所不在,也为现今影响家庭关係的重要塬因之一。
什么是好情绪与坏情绪?
大多人都希望有健康的情绪,但究竟何为「好情绪」?
人会将情绪自动区别为好情绪与坏情绪,如:当看见人哭就会在未经思考的状况下,回应对方「不要哭」。有诸多形容词能够形容情绪,但人较少会思考自身当下情绪为何。有些情绪并不是我们所期盼拥有的,有些人会透过毒品、菸酒等方式,以得到暂时的快乐、自我安慰来取代坏情绪。
事实上,情绪本身没有好坏和对错,身为师长、父母,更应教导孩子在生气、哭泣等情绪发洩后,将自身内心真正的情绪诉说出来,并釐清自己的状态。
黄迺毓老师说到,情绪存在于内心深处,最亲近的人更能感受到对方情绪的细微变化。父母会期待孩子拥有持久力、毅力等,但却少会注意到情绪所带来的影响力。人是神精心的创造,因此人不要用主观想法或过时想法,来告诉孩子该有何种表现才是所谓的「好孩子」。
家庭是塑造孩子的根
面对不同事情时,人会有不同反应,孩子是从何学习而得?
孩子主要是透过父母、模仿亲近的人和同侪所学习。孩子年幼时会以家人为心中模範,长大后则开始模仿他人。除此之外,每个孩子天生就具有不同气质。
再进一步谈论情绪,则会发现关係到家庭生活教育。她说到,「当生命对了,果子才会对。」现今世代常见父母无法搞定孩子的情绪,学校老师也难以帮助孩子。家庭是根,塑造孩子个性的重要环境,学校则是给予知识教导的地方。
黄迺毓老师说道,社交能力是从群体中学习,但这是现在家庭环境所缺乏的。大多家庭因父母忙碌工作,孩子则是在学校上课、参加安亲班、营队等,反而导致更多时间须处理孩子情绪、人际关係、家庭纠纷等状况。
教会在这方面能够提供帮助,教会内有各年龄层弟兄姊妹,就如同大家庭,每个人各司其职,孩子能够在这当中学习,更重要的是可以在此之中学习灵命的功课。不仅如此,教会也提供社区终身学习的机会,不论人生进到哪个阶段,都有神要人所学习的功课。
情绪让人看见自身真正需要,更进一步看见家庭生活教育。教会就如同大家庭,人能够在这当中补足自身不足之处,也成为其他肢体的帮助。教会本身就是重要的据点,能够建立友善家庭与教会。她鼓励基督徒,当我们守护家庭,家庭才能守护台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