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details
常在社群媒体上见到跟当事人不熟、甚至是陌生人却指谪了人家的不是。这不是神所喜悦的事,我自己的罪只有关心我的人才有资格批评,而且是一对一,且不该公诸于世。(图/Shutterstock)

当我们用律法框住了内心,真的容易会忘记去领受神的爱与恩典。要把律法植入内心裡实在太容易了,我们知道一点点麵酵就能让整团麵发起来。

耶稣曾警告我们,不要效法法利赛人的行为:因为他们能说不能行。他们把难担的重担捆起来,搁在人的肩上,但自己一个指头也不肯动。他们一切所做的事都是要叫人看见。(马太福音23:1-5)。作家珍妮佛.希伦(Jennifer Heeren)在I Believe鼓励基督徒,要努力不让律法成为我们生命中的麵酵,留心自己在日常生活中是否也有以下倾向:

 

1. 藐视他人

如果有人做错了甚么,我是否先审判并藐视他们呢?我们的态度可能厌恶或同情,但不管哪一种都对你无益。在你审判他人以前,请先找出背后的塬因。听听他们怎么说,不代表他们可以找藉口,而是让我们知道问题的根源,不是光凭事物的表面就做判断。

 

2. 只夸讚表面的好行为

当别人行了甚么好事,我的第一个反应是马上大声喊讚吗?做好事得到称讚是应该的,但是深入瞭解也是非常重要的。我们会为了各种不同的理由去做好事,但也可能包含了「利他」成分。如因利益理由而做的好事,他们肯定也会得到期望的奖赏,但并不一定需要我们的讚美。

 

3. 为「应该」与「义务」做

我是否经常认为自己「应该」做某些事,但却有做「苦工」的感觉?这样的顺服裡带着一点义务的意味。要知道,我们之所以去做,是因为我们在乎,这种出发点才是对的。带着爱神与爱人的心态做事,才能把喜乐放进工作当中,是甘心乐意、没有义务的感觉。

 

4. 读经只是「待办事项」

我是否在读完圣经后,感觉是完成今天一件代办事项?养成每日读经的习惯非常好,但是若只将其视为应该的「代办事项」,就少了点甚么。神的话是上帝给我们最好的礼物,是我们生活与思想的指引,只有透过圣经,才能更多认识神。

 

5. 还没听就批判

依着自己的心意与直觉就认定别人所做的事,不去了解事实的真相,很快形成自己的意见。或许我们听见的只是故事的一面而已,只凭一面而下断言,与八卦无异。在如今这个世代,很多时候指谪都被简化为事实,或许部分是真实的,但不能因此来定罪某人。在行公义以前,我们势必要全盘了解事实,而非就其一面之言。

 

6. 认为自己没犯罪就比别人好一点

我是否因未曾「犯这些罪」,而认定自己就比别人都好一点?耶稣看的是心,不会因为你不害人就更爱你。祂看着我们嘴所说的恶言、也知道隐藏在我们内心的意念,这些都是罪。且知涓滴成流、聚沙成塔;不要让小事累积成难以控制的「大条事」。

 

7. 认为祝福只是奖赏、别人不该被饶恕

神或许会因为我们所做的好事祝福我们,但是神也平白给我们恩典,事实上,神所赐给我们的一切,都是我们所不配得的。关于饶恕,是否我也曾觉得某人不该得呢?一个人只要真心悔改,不管甚么罪,都会得到神的饶恕。饶恕是神所给我们的礼物,凡人殷殷恳求,神就给你;神在饶恕上都不保留了,为何我们还不放手?

 

8. 认为别人总是交好运

我是否认为别的基督徒也要走过我所经歷的?还是我是否认为别人在得到神应许前的等待光景也应该跟我一样呢?神在每个孩子身上动工的方式都不同,祂的作为不是饼乾模型一样复製。如果你的渴慕是希望与主更加靠近,也希望别人如此,虽然我们都朝同一目标前进,但我们每个人都在各自的平行路上。

 

9. 觉得需要把别人的罪昭告天下

事实上,我们需要昭告的反倒是自己的罪吧!有时候,我们是需要把罪指出来的,因为人多半视而不见或找藉口推诿,然而指谪人的事应该由朋友或亲近的人来做,而非「路人甲」。我们经常在社群媒体上见到跟当事人不熟、甚至是陌生人指谪了人家的不是。这不是神所喜悦的事,我自己的罪只有关心我的人才有资格批评,而且是一对一,且不该公诸于世。

 

10. 过紧的行事历

我的行事历是否紧到喘不过气?有计画是好事,但一个排得密密麻麻的行事历就少了惊喜。过紧的行程安排或代办事项,会让偶尔出现的小惊喜变成讨厌的阻碍,有时候某些小惊喜是会令人开心的;比如说久违的朋友顺道拜访。也有可能是神预备的机会;如祂安排了一位受伤的撒玛利亚人,等你伸出援手。

 

由信心带来的好行为与爱比甚么都重要,当我们把时间专注在行为上,自然就没有时间「自我感觉良好」。

分享
意见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