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details
台中恶火烧出令人关心的精神障碍全球性议题——储物症,美国每20人就有一人有囤积症,台湾估计也有上百万人。他/她囤的不单纯是「物」,而是连结相关的「事」与「情」,源自割捨不断的情感连结,心的空缺。(图/shutterstock)

一把大火,烧出「储物症」的社会议题!

事实上,储物症者想囤积的,不是物品,而是「与物品牵连的情感」。囤积者无法处理的,不是物品,而是与物品的「分离」。对囤积者来说,与人、事、 物关係的中止和分离,都会带来焦虑感或罪恶——这是「心」的需要。

由此可省思,「心」的空缺,谁能填补、医治?听听牧者与精神科医师的建议,让你我「心」的空缺,被神的「爱」来囤积,而能不孤单,喜乐满溢!

3月初,台中恶火夺6命新闻中,提到女房东疑似有囤积症(Compulsive hoarding)现象,令人难过的这场悲剧大火,同时烧出社会关注的精神障碍议题—「储物症」。

据《康健杂誌》2020年11月刊登的一篇报导《精神科医:有囤积症的人大多有强迫症人格》,内文提到,美国曾统计,全美约有600万人有严重囤积症,每20人中就有1人,且各年龄层皆有。


在台湾,此症以「高龄人口」居多;初期被误以为是节俭,年纪渐老症状越严重,源自割捨不掉的情感连结;人的心裡受伤,觉得苦或孤单,会透过物品来寄託情感、建立安全感。而这群人,散落于台湾各角落,很需要上帝爱的触摸。

囤积行为不只是有形物品,也包含「非物品」

针对囤积症议题,路加传道会董事长、前台中荣总老年身心科主任—卓良珍医师,受访时表示,若亲人中疑似有此症状,建议尽速陪同前往身心科谘询,确认是否与躁郁症或失智症(老年痴呆症)有关,需要藉专业诊治判断。另也幽默提到,若是因节庆促销而大量採购的行为者,则不在此列。

彰化旌旗教会主任牧师、彰基医院精神科主治医师—黄以文,以牧者关怀群羊的角度,表达关心,并提醒日常照护上当留意几件事,盼帮助人们更多认识囤积症的定义,提供简单的自我检测方式,以及亲人或街坊邻里朋友若有此症,友善照护上需注意哪些方面。

黄以文进一步提醒基督徒和世人,许多人囤积的,不只是有形物品,而是「非物品」,例如:权利、地位、讚美眼光,或是他人的支持认同…等,以此证明自己并没有失去,不必再经歷告别与分离

然而,上帝是大有怜悯与慈爱的神,愿耶稣医治的爱,填满每个群羊「心中」的不同空缺,当我们邀请上帝住进去,就得以使心恢復自由,满溢喜乐。

  • news-details
  • 每项物品,都是储物症者一个「情感与记忆的连结」,若是捨弃,将感到痛心。(图/shutterstock)

     

何为「储物症(囤积症)」?

简单辨识方式如下:

A. 一般人:保存旧有物品,于生活中持续不断使用。物品用久有感情,每一个物品,都带着一个人某时段的回忆。

B. 储物症:若物品堆积到影响日常生活,甚至造成他人困扰,就可能罹患「储物症」(又称「囤积症」)。

C. 疾病诊断:以前,储物症只被归类于「强迫症」的一个症状。后来,在2013年最新版的《精神疾病诊断和统计手册》(DSM-5)中,开始将储物症独立成一个疾病诊断

D. 诊断準则—以下6种特徵缺一不可:
1. 个案持续存在无法丢弃物品的习惯,无论其实际价值为何。
2. 此困难是由于个案认为需要保存物品,并且丢弃物品会带来痛苦。
3. 丢弃物品的困难导致物品囤积,从而造成生活区域变得拥挤、混乱,并严重损害其预期用途。且,只能透过第叁方干预(例如:家庭成员、清洁工、当局),才能使生活区域获得整洁。
4. 储物会导致个案在社会、职业或其他重要功能,产生显着的痛苦或损害。
5. 储物不是由于另一种身体疾病所致(例如:脑损伤、脑血管疾病、Prader-Willi综合症候群)。
6. 储物并不能由另一种精神疾病的症状得到更好解释(例如:强迫症的受迫思考、重度忧郁症的能量减少等)。 

  • news-details
  • 囤积者无法处理的,不是物品,而是与物品的「分离」,以致用囤积行动给自己一个安全感,避免担心的事再度发生。(图/shutterstock)

     

「储物症」储的不是「物」,而是心裡空间的「事」与「情」

黄以文指出,储物症者想囤积的,不是物品,而是「与物品牵连的情感」

事实上,囤积者无法处理的,不是物品,而是与物品的「分离」。对囤积者来说,与人、事、 物关係的中止和分离,都会带来焦虑或罪恶。

为避免不舒服,于是选择不将物品丢弃、且囤积下来。此种情绪,也许来自早年关係的失落、没安全感,或是物质匮乏的经验,导致当事者不愿重新面对过去经验,以囤积行动给自己一个安全感,避免担心的事再度发生。

「当一个人失去『爱的确据』时,就与现在可掌握的物品紧紧连结,很难割捨。其实,囤积的不是『物品』,囤积的是心理空间的『事』与『情』。」黄以文说。

而且,我们可以在许多人身上,看到其囤积许多「非物品」,例如:权力、地位、金钱、福利、机会、讚美眼光、他人的支持与同意…等等。然而,不论囤积的是物品或非物品,囤积症是在证明自己并未失去,不愿再经歷告别与分离的痛苦。

8项居家简单检测—就医前可进行「初步自我判断」

黄以文并分享网路上自我检测的建议,虽无足够数据可建立诊断的「常模」,但至少可做为就医前居家简单检测的初步判断。

1. 您屋子是否收埋一大堆没用、没价值的物品?
2. 您收集物品是否漫无目的?
3. 您是否不捨得丢弃物品?
4. 您家中摆设是否杂乱无章?
5. 您家中物品是否多到明显影响生活空间?
6. 您是否不大愿意与他人分享收集的物品?
7. 您是否经常为杂物和家人争吵?
8. 您的「储物行为」是否造成邻居困扰?


以上答「是」得1分,8题加总自我评分:1-3分为【轻度】;4-6分为【中度】;7-8分属【病态】。

如何面对「亲人有储物症」?照护和相处上需留意二件事

首先须认知到,我们很难协助储物症者,因协助过程中,是在侵入对方安全区。囤积者的安全区本来就很小,因而家人要特别小心处理。建议留心以下3大重点:

1. 不要没经同意,就随意处理囤积者的物品。

2. 勿言语要胁,或订下最后通牒时间,这是无效的。囤积者不认为自身有问题,也不觉得有清理的必要性。因此,不要予以责怪,却可以表达您的关心与担忧;不要控诉囤积者爱物品胜过爱自己。

3. 尽力帮忙之后,就画下界限。先照顾自身需求,别一个人扛下所有责任。并可鼓励囤积者,和您一起向外寻求协助。

再者,若希望帮助储物症者,可试试以下具体协助方法:

1. 和他谈谈囤积的起因和过程。
2. 和他谈谈这些东西何时要使用。
3. 订定可执行的清理计画。
4. 确实遵守清理规则。
5. 每次达标予以奖励。
6. 「温和」而「坚持」的陪伴。

 

如何面对心的空缺?唯有神能囤积「爱」,在塬本属于祂的位置

担任牧职多年的黄以文表示,每个人的生命歷程,都在得到养分,同时遭受伤害,而唯有神能医治人们过往的伤害

「囤积症」展现出的幼年伤害、早期生命哀伤、现在的不安全感,都应被好好理解、鼓励,并带到天父面前,得到接纳和医治。

并且,人需要预备未来。事实上,每个人对未来多少都有预期的焦虑。囤积者以看得到的物品作为倚靠,期待它能解除未来匮乏。黄以文勉励,基督徒的生命歷程,是学习倚靠神的长期旅途,藉着步步练习、累积正面经验,将学习越发有信心,以致放心将未来交託给上帝。

 

神的爱有医治全能,并应许恩典够用

黄以文特别用几段经文予以勉励。 

对于过去,纵然许多事情已无法挽回,却成就今日的荣耀。正如创世记50:20教导,「从前你们的意思是要害我,但神的意思塬是好的,要保全许多人的性命,成就今日的光景。

对于现在,相信神会信实地供应我们每日一切所需。即使在软弱、匮乏之际,也能充满信心,因上帝应许:「我的恩典够你用的,因为我的能力是在人的软弱上显得完全。』所以,我更喜欢夸自己的软弱,好叫基督的能力覆庇我」(哥林多后书12:9)

对于未来,放心交在上帝手中,未来就充满望;箴言31:25鼓励我们,「想到日后的景况就喜笑。」神的爱有医治全能,如此美好。

  • news-details
  • 神的意思塬是好的,即使我们软弱、匮乏,神的恩典总是够用,未来将充满神同在的喜笑。(图/shutterstock)
分享
意见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