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details
猴痘会产生皮疹的情况。(图/shutterstock)

在新冠疫情爆发之时,如今又出现一类天花的猴痘病毒(monkeypox),在欧美地区蔓延,据报在全球12个国家中,已有92则确诊病例,不排除发生罕见的本土传播疫情。

 

在末后世代,当灾病在各地崛起,神的百姓让我们举起手同心为全地来守望,求神的怜悯和医治临到,人心在此时刻能够回转!

22日,卫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发布新闻稿,因近期在欧洲、美洲及大洋洲等非属猴痘流行国家中,猴痘确诊病例异常增加,提醒医界提高警觉加强通报。

 

世界卫生组织(WHO)上周五(20日)召开紧急会议,因自5月13日迄今,全球12个以往未流行过猴痘的国家中,有92例确诊病例,50个疑似个案,其中以英国、葡萄牙及西班牙为多,且不排除当地发生罕见本土传播疫情。


什么是猴痘?

过去猴痘常见于中非和西非的偏远地区,非洲许多动物身上都曾发现猴痘病毒,包含非洲松鼠、树松鼠、甘比亚巨鼠、睡鼠及多种猴类等。

 

根据英国国家卫生服务局称,猴痘是一种罕见的病毒感染,该病毒不易在人与人之间传播,天花疫苗可以带来85%的保护力,因两者病毒非常相似。

 

最初的症状包括发烧、头痛、肿胀、背痛、肌肉酸痛、淋巴结肿大,而一旦发烧,就会出现皮疹,通常从脸部开始,接着蔓延到身体的其他部位,最常见的是手掌和脚底。皮疹可能造成患者感到搔痒或疼痛,最终形成结痂,结痂会脱落,病变会导致疤痕。

 

大多数病毒案例是温和的,有时类似于水痘,通常在几周内,感染会自行消失,但是猴痘仍有10%的死亡率。

  • news-details
  • 过去猴痘常见于中非和西非的偏远地区。(图/截取自Washington Post YT频道影片)

猴痘是如何传播?

猴痘从动物传人的病例中,当人类接触到染病动物的血液、体液、皮肤或黏膜时,可能会造成感染。

 

而人与人的传播中,当接触到感染者的伤口、体液、唿吸道分泌物时,病毒可以经由破损的皮肤、唿吸道,或是透过眼睛、鼻子或嘴巴进入人体。因此与感染者密切接触时,或是接触被病毒污染的物体(如床上用品和衣服),都可能会造成猴痘的传播。

  • news-details
  • 非洲许多动物身上都曾发现猴痘病毒,包含非洲松鼠、树松鼠、甘比亚巨鼠、睡鼠及多种猴类等。(图/shutterstock)

猴痘病毒歷史

猴痘病毒最初在1970年时,首次在一隻被圈养的猴子身上发现,当时造成非洲10多个非洲国家,爆发零星疫情。

 

2003年,美国也曾爆发疫情,这是第一次在非洲以外地区出现,患者因与受感染之土拨鼠密切接触而感染该病,当时共确诊 81 例病例,但均未导致死亡。

 

2017 年,尼日利亚经歷了已知规模最大的疫情。有172例疑似病例,75%的感染者是21至40岁的男性。

 

今年猴痘发现于「非流行性国家」

今年,英国在5月7日报告了首例病例,据称该患者曾经前往尼日利亚,现英国已有20多个病例。

 

世卫组织在声明也表示,最近的猴痘疫情是「非典型的」,因为发生在非流行国家,包含英国、法国、比利时、德国、澳洲、义大利、葡萄牙、西班牙、瑞典、美国及加拿大等国家。

 

根据《每日邮报》报导,比利时已成为第一个强制猴痘感染者隔离的国家,比利时卫生当局表示,感染该病毒的人现在必须自我隔离3週。

 

20日晚上,以色列也出现了第一个确诊猴痘病例,据报导,患者的病情都较轻微,情况良好。

 

据报,猴痘在人与人之间的传播有限,但目前许多病例并无前往猴痘流行地区的相关旅行史,尚不清楚塬因,一种可能性是病毒发生了变化,但目前仍没有证据显示这是一种新变种。

 

目前猴痘并无特定疗法,但天花疫苗对猴痘的防护力约85%。不过,由于天花已在全球绝迹,因此这种疫苗现在的接种管道有限。

  • news-details
  • 神的百姓举起手来代求(图/shutterstock)

     

在末后世代,当灾病在各地崛起,神的百姓让我们举起手同心为全地来代求:

 

「亲爱的天父,我们相信祢是掌权在全地的神,万有都在祢的手中,当末后世代,看见各地瘟疫、疾病蔓延,人心惶惶之时,求祢伸出大能膀臂来医治和拯救。主求祢在各国家中彰显祢是神,祢是全地的主;求赐给掌权者智慧和谋略,求赐给各地教会刚强壮胆的心,悔改在祢面前;求主赦免这地,求神的福音在各地快快传开,使人的心在患难中得以回转,奉耶稣的名祷告,阿门!」

 

这地若有饥荒、瘟疫、焚风、霉烂、蝗虫、蚂蚱,或有仇敌围困这地的城门,无论遭遇甚么灾祸疾病,祢的百姓以色列,或众人或一人,自觉灾祸困苦,向这殿举手,无论祈求甚么,祷告甚么,求祢从天上祢的居所垂听赦免。因为祢知道人心,惟有你知道世人的心,求祢照各人所行的一切待他们,使他们在祢赐给我们列祖的土地上一生一世敬畏祢,遵行祢的道。—歷代志下 6:28-31

 

(参考资料:卫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BBCdailymailjpost

分享
意见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