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details
王正慧过去累积20多年新闻工作资歷,转任教职后,将累积的编採专业化为实用提醒。(图 / 王正慧 提供)

越是吸引眼球、引起议论的热门新闻,随着讨论度、流传度越广,就可能致使更多事件细节被揭露,对当事人也恐造成越不可控的正反面影响。

 

本报以「阿美族青年曾圣光远赴乌克兰、战死异乡」的新闻为出发点,邀请曾有20多年记者资歷,目前转任教职的王正慧教授,兼容理论与实务,带领众人反思「资讯流通快速的时代,面对当红新闻,『阅听人』该如何理解因应?

认识当代传播、分辨真伪

「阅听人」白话地说,就是媒体传播中的「受众」,会藉由文字、图片、影像等形式,接收媒体发布的各样资讯。

 

过去,媒体受众多处于较为被动的位置,几乎是全然接受各样映入眼帘的资讯,甚或觉得「眼见为凭」,看到的就等同于真相。

 

然而,随着资讯科技蓬勃发展,「自媒体」成为显学后,人人都有机会从接收者到製作者,自行发布各样内容。

  • news-details
  • 「自媒体」盛行时代,不免有许多错谬消息混杂其中,需留心分辨。(图/shutterstock)

因传播形式的改变,衍伸出的资讯内容,也开始出现良莠不齐、亦真亦假的现象。针对此问题,大叶大学EMBA暨人资公关系教授兼主任王正慧首先提醒,对照标题与内文,就能达到初步筛选的效果。

 

若是耸动、但毫无根据的「假新闻」,常会下引人点阅的「夸张标题」,但点入内文后却发现内容「张冠李戴、言之无物」,甚或是剪贴拼凑而成内容农场。

 

同时,在图片部分也会有「错用」现象。因为求点阅而不顾事实,刻意把A事件配上B图片,抑或使用年代久远但有画面的「歷史照片」,一切只为引发读者共鸣,以获得更好的点击、转传次数。

  • news-details
  • 善用关键字搜寻,将可达到初步筛选新闻内容真伪的目标。(图/shutterstock)

王正慧表示,目前每天会流传的新闻数量极多,很难全面性的对每日、每则新闻都进行内容检阅,「可是,在改变错谬新闻流传的工作上,每个人也都能从自身做起,在阅读与切身相关、特别有兴趣的新闻报导前,做些基础的事实查核工作。

 

她进一步建议:

1.善用「关键字」搜寻

若是真人、真事新闻,可透过「关键字」于网路上查找,多半能看到有多家媒体对此进行报导。

 

即便因着各媒体会选择不同的报导「切入点」,但人事时地物这些基本资讯,应都是一样的。

 

2.找寻「值得信赖」的媒介

同样的新闻,随着不同媒体、不同报导取径,同样的事物可能会有「天差地别」的描述。

 

例如,对于战死乌克兰的曾圣光弟兄,有媒体选择将报导主轴聚焦于网友「爆料内容」,然基督教媒体在报导时,会选择定调于内容查核、行动,以及与信仰相关教导的连结。

 

读者在面对爆料内容时,阅读心态较会趋向「凑热闹、看八卦」,而后者,则有正向积极的用意。

 

「在未全面且深入的查核前,有可能两种报导的内容都是事实,因着『切入角度』不同,还是会影响人们对真相与当事人的认知。」

 

3.委託专门机构调查

有时,分辨消息真伪的查核工作,未必能单凭己力就可完成。

 

在台湾,目前有「事实查核中心」、「MyGoPen(麦搁骗)」两大机构,主要工作就是进行新闻真伪检核

 

若是民众对于读到的新闻有所怀疑,认为当中可能涉及造假、钓鱼拐骗等意图,皆能透过该机构的社群帐号联繫,请其协助查证。

  • news-details
  • 王正慧也提醒,台湾目前有「事实查核中心」、「MyGoPen(麦搁骗)」两大机构,可接受民众提供消息,调查真伪。(图/shutterstock)

分辨新闻媒体与社群媒体

进一步谈到「假新闻的散布」,王正慧提醒「社群媒体」「新闻媒体」是两种不同媒介。

 

正规新闻媒体对于产出内容,都会让受众清楚看到「发布单位」、「发布与编修时间」、「撰稿人」等基础资讯;而在社群媒体中的传播内容,除了基本资讯有可能付之阙如,甚或可能会散布一些正规新闻媒体未曾报导的事件。

 

王正慧提醒,透过社群媒体的力量,除了假新闻可能因而四处散播,另一项也需注意的风险为:「拐骗讹诈的引诱」。

 

使用过社群媒体,每个人或多或少会在平台中看到,有人假藉临时要搬家、移民、或是感情生变等藉口,想用极低价格来大量抛售高价商品。

 

「例如,全新/极新iphone手机只要几千元,亦或是,精品名牌包也是两、叁千块就要脱手。如果点进贴文,还会看到下方有许多回覆,表示商品很快就收到、品项新、看不出来是二手抛售。」

 

以「社群行销」的角度出发,大量图文和回覆,都是在利用「叁人成虎」的心态,使人误以为很多人买过、买了都没有问题,但在下单匯款后才惊觉被骗,而诈骗犯早已不知去向。

 

藉此,王正慧叮咛,当今每天都有大量资讯会出现眼前,不只是要透过上述诀窍来分辨真伪,也要活用常理判断。

 

「例如,像是妇人一口气生了十胞胎、后天起政府宣布全国放假一个礼拜,这种没有脉络、不合逻辑的内容,多半是假的;高价新品再怎么折扣总是有限,也不可能突然只剩10分之1不到的价钱」...等等。

 

只要能拿捏好日常该有的法度準则,即越不容易落入被不实资讯矇骗的窘境。

 

此外,若是使用者是对资讯科技不那么熟悉、敏锐的高龄长辈,则建议儿孙多加关心、分享正确资讯,「藉着沟通说明,长辈听懂后,就会知道要避开那些资讯陷阱。」

  • news-details
  • 善用常理判断,若是过分夸张、与标準相差甚远的内容,就很有可能是假新闻,要多加警觉。(图/shutterstock)

留心文字特性、谨慎评论

而在媒介与资讯众多、自媒体发达的时代,王正慧也就内容产製的面向,作出提醒。

 

就自己过去常年跑新闻的经验,深知除了假新闻可能会造成负面影响,还有报导的切入角度、资讯揭露程度、甚或一句话,都有可能引起争端或困扰,亟需有智慧拿捏。

 

有时从报导角度来看,记者与媒体可能掌握当事人详尽的人身背景,但若毫无节制的悉数写出,不只对受害者造成二度伤害,事件相关人及其家族成员,亦会遭受舆论指点,甚至可能遭被霸凌的程度。

 

「这时不论是塬本的加害者或受害人,都成为被铺天盖地的指谪伤害的对象。回顾曾被报导的新闻,不乏看到有人为此轻生或自残,成为另一起遗憾的事件。」

 

王正慧认为,话语带有「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特性,提醒众人在发表评论前,应留意:

 

1.自身对事件的瞭解程度:在缺乏理解的情况下,不应贸然发言,甚或做出价值评判。

 

2.兼陈正反两方观点:在新闻领域中,会要求报导要做到表述正面与反面意见的「平衡报导」。虽每个言论的切入角度不同,但有正反两方的表述,将会是较为中立温和的意见,能避免「论断」作用。

 

3.善用资源、自我保护:若是身陷舆论压力,必要时仍可寻求既有法律机制来保护自己。不过,以法治途径来解决问题时,需经过一段旷日废时的歷程,应一併纳入考量。

 

最后,王正慧总结,提升资讯能力将能避免落入被骗、误传不实讯息的圈套;发言前多想一下,将能降低论断他人的风险,且不让基督徒失去为公众议题发声的机会。

分享
意见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