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details
针对心肌梗塞突发逝世的意外,张惟智受访,说明疾病成因与预防方法。(图 / 彰化基督教医院提供、shutterstock)

昨(22)日一则令人遗憾的消息传出,已故基督徒艺人艾成(本名蔡艾成)的家属,于马来西亚当地媒体刊登讣文,表示其胞弟艾翔已于20日下午4点40分因心肌梗塞猝逝,并于今(22)日早上举行入殓暨追思礼拜。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发布资讯,心血管疾病(CVDs)是全球主要的死亡塬因,每年约有1,790万人因此类疾病离世,其中约有叁分之一死亡时的年龄未满70岁。

 

对此,本报特邀彰化基督教医院心臟血管内科主治医师张惟智受访,谈及什么是心肌梗塞?该如何预防?发生时能如何提高存活率等议题,作出说明与提醒。

心肌梗塞的风险因子与高风险族群

张惟智指出,心肌梗塞(Myocardial infarction, MI)、急性心肌梗塞(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AMI)的发生,是因供应心肌的血液循环,也就是冠状动脉循环突然中断;或是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致使冠状动脉完全阻塞。

 

而依照心电图ST段呈现状态的不同,也会有不同治疗程序。若ST段上升的病人,会依照标準流程,力求尽速以心导管打通血管;非ST段上升的患者,仍须接受心导管治疗,只是时间上没那么迫切。

 

会造成心肌梗塞的风险因子,包含「叁高(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年龄上升」、「过重或肥胖」、「未有运动习惯」、「吸菸」等主要因素,另外,若是家族有心血管疾病病史,亦可追溯是否有45岁前就发生的早发性心血管疾病,若有则同为风险因子之一,需多加注意。

  • news-details
  • 先天因素再加上后天的生活型态,都有可能诱发心肌梗塞的发生,应尽量降低生活型态造成的发病因子,以保健康。(图 / shutterstock)

目前心肌梗塞的好发族群以男性居多,佔七成,相关统计指出,发病年龄正逐渐年轻化。

 

对此现象,医界先以假说推断,现代生活习惯与型态,是造成疾病的重要塬因,有越来越多人年纪尚轻,就有「高血脂」问题,然而血脂过高,并不会有相对应的症状产生,许多人都是在首次心肌梗塞发作时,才勐然惊觉个人血脂的检验数据早已远超标準。

 

4大危险预兆,应尽速就医

心肌梗塞是否能通过察觉预兆,加以预防?对此张惟智回应,临床上针对询问心肌梗塞后「成功抢救」的患者得知,若是AMI的类型,多数会说明,他们会经验到一种「未曾感受过的疼痛」,就算症状突发前曾有胸痛经验,但当AMI发生时,疼痛强度仍是大幅远超过以往经验。

 

心肌梗塞造成的疼痛,最常见位置为胸骨后部位,感受上会觉得是身体裡面的疼痛,可能是渐进式或间歇性的痛法,有些人也会有「转移痛」的发生,认为左肩、颈部、下巴、背部都疼痛非常,甚至会因为交感、副交感神经过度作动,痛到冒冷汗、休息也无法改善。

  • news-details
  • 心肌梗塞虽好发于男性身上,但高龄长辈、女性亦有可能发生,且有时以不典型症状表现。(图 / shutterstock)

此外,在糖尿病患者、长辈与女性身上,较常看到心肌梗塞的「非典型症状」,例如,患者主诉不是胸痛,而是突然感到强烈腹痛,或是莫名血糖升高等等。

 

因着台湾医疗资源发达、可近性高,首次心肌梗塞发生后的死亡率约为3至7%,且随着医疗更加发达,有逐渐将低的趋势,然而张惟智叮咛,若出现以下状况,则应提高仅觉,尽速就医:

1.疼痛与运动状态相关:

例如,高强度运动后明显感到胸痛不适,或是个人运动耐受度较往常有很大差别。举例,以前可以爬四楼还不累不喘,现在则走个一层,或走没几阶就喘得厉害,且情况会在休息后有所改善。

 

同时,若疼痛时还会伴随冒冷汗的状况,则疑似有心血管疾病的机率大增,建议应尽速就医。

 

2.无法明确找到痛点:

因心肌梗塞的疼痛是从体内器官发出,仅是透过在身体表面的按压,是无法直接触及疼痛部位;相对的,若能找到局部痛点,则代表亦可能有从医需要,但应与心肌梗塞的关係较远。

 

3.疼痛度与姿势变化无关:

相同的,因着心肌梗塞的疼痛,代表着实质器官伤害与病变的发生,同样也不会因为变换姿势就得以解除

 

4.能排除与进食相关的因素:

现代人容易有胃食道逆流问题,有时胃酸倒流会造成「火烧心」症状,亦可能造成胸闷胸痛。

对此,张惟智也提醒,「要对疾病有警觉,但也要学会分辨,勿过度焦虑。」

 

门诊时,他不乏会遇见可能突发性胸痛数秒的病人,紧张兮兮地来到诊间,问诊后发现,其症状是很偶尔出现的胸痛,例如一年痛一次,维持时间只有数秒,针对这类状况,以医学角度来看,当然不会否认病人是真的感到不适,但从学理上来看,造成不舒服的塬因,则多半「不会」是心血管的相关疾病。

 

善用AED,提高突发心血管疾病存活率

随着音心血管突发疾病猝逝的事件时有所闻,有越来越多的场所,都设置了简称AED(Automated External Defibrillator)的自动体外心臟除颤机,此为能有效提高生存机率的装置,降低此类伤病患到院前的死亡率。

 

张惟智说明,根据卫生福利部近年针对「国人十大死因」的统计,心臟疾病皆高居十大死因的前叁名。心臟疾病所造成的死亡,许多是以突发性心跳停止的形式发生,而电击正是可使心臟恢復正常心跳的方式。

  • news-details
  • 张惟智说明,面对突发性心跳停止的伤病民众,越早进行CPR,同时辅助AED电击,将是帮助病人活命的两大要诀。(图 / shutterstock)
  • news-details
  • 卫福部亦设有专门网站,推广并教导民众如何使用AED。(图 / 卫福部公共场所AED急救资讯网)

若是遇到突发性心跳停止的伤病民众,一方面要赶快施行CPR(心肺復甦术),进行胸外按压,使血液持续循环,提供身体重要器官氧气,另一方面则需要利用电击器进行去颤,使心臟恢復正常跳动;意即「越早进行CPR,同时辅助AED电击,将是帮助病人活命的两大要诀。」

 

2要点有效避免心肌梗塞

同时,若要更进一步避免心肌梗塞及各样心血管疾病发生的风险,张惟智则提醒,国健署有提供45岁以上民众每叁年做一次免费健康检查,可善用这些公家资源,掌握个人健康状态。

 

若是自觉罹患心血管疾病风险较高的民众,在经济情况许可下,不妨可从40岁开始自费做健康检查,不需检测到很繁复或花俏项目,只要能掌握生理基本数据,知道自己是否有叁高问题,就已达到目标。

  • news-details
  • 彰基心臟内科张惟智医师受访,解析「心肌梗塞」,包括对于疾病成因、风险因子、预后与预防的完整说明。(图 / 彰化基督教医院 提供、shutterstock)

此外,对于曾发生心肌梗塞但、抢救成功的病人来说,张惟智强调:「务必戒菸」、「尽可能让『坏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LDL)』越低越好,最好是50以下的数据」。

 

若是抢救及时、没有经歷过长时间心臟衰竭的民众,多数在突发心肌梗塞后,便可恢復到与常人无异的状态,平均余命也不受影响,但这类人更需注意,要达成上述两项目标,否则很可能会使心肌梗塞再发,致死率也会随者反覆发作而不断提高。

 

最后,张惟智唿吁,若平常就有心绞痛问题的民众,不应避免从医,看诊后也务必定时定量用药。

 

传统观念认为,至心臟内科就诊,必定会经过繁复检查,甚或看诊后就注定要做心导管手术,觉得吃药就得吃一辈子,反倒闭多于利……等等。

 

对于上述观念,张惟智说明,就诊的意义在于,确认身体健康是否有问题,若有问题也能进一步确认、及早治疗。大部分的心绞痛,都能藉由药物有效改善症状,加上改变生活习惯、控制体重,即使用药也有机会减低剂量,不见得一吃就是一辈子,也不是来看诊就定要以手术治疗。

 

因着心血管疾病会随着年龄增高而提高风险,再次提醒民众「定期检查,早期发现早期治疗」,以避免憾事发生。

分享
意见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