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details
随着宗教文化观光的游客增加,教堂的经营与维护也将有新的挑战。(图/sutterstock)

古蹟教堂集重要的文化、歷史和工艺等价值,不只成为寻求精神体验的旅程,也吸引世界各地游客前来参观,探索宗教场所相关的建筑、艺术和传统。

 

游客观光礼拜仪式有所衝突时,教堂要如何在两者之间取得平衡?若从歷史文化来看,古蹟教堂反映出什么时代意义?

近期,随着欧洲旅游业人潮再度兴起,古蹟教堂也成为许多游客的观光景点。然而,这些教堂不只是开放观光的文化遗址,同时,可能也是信徒前来礼拜的圣地。

 

综合外媒报导,宗教观光是欧洲旅游市场很大的占比。据估计,全球每年有 3.3 亿人参观宗教场所,尤其世界着名的大教堂遗址,经常会限制人数而需要排队入场。

 

为了同时容纳游客与信徒,许多古蹟教堂的管理者开始思考:如何在旅游需求激增的情况下,除了与礼拜仪式的进行取得平衡,也不失去教堂的歷史精神与文化意义?

  • news-details
  • 游客参观与礼拜仪式应取得平衡,才不会失去教堂的歷史精神与文化意义。(图/sutterstock)

充斥各式游客的观光,礼拜仪式受干扰

巴塞隆纳的圣家堂(Sagrada Familia Basilica)为例,在星期六晚上的弥撒礼拜中,教堂的会众为彼此祷告祈福,向天主献上颂讚与敬拜,而教堂内部的游客则以文化观光参与其中,并拍下会友进行中的礼拜画面。

 

事实上,许多宗教领袖认为,应该向游客介绍圣地与教堂的歷史,避免世俗化的认知。

 

而现实环境中,由于对信仰传统越来越不熟悉,导致一些歷史性教堂被重新利用,甚至被清空改造。

 

圣地亚哥大教堂教区长拉戈(José Fernández Lago)指出,有些人前往大教堂参观,但他们没有意识到自己正在教堂裡,尤其在信仰逐渐式微的时代,这种情况在基督教佔多数的国家,并时常发生。

 

他提及,曾经许多游客在圣像面前拿着自拍桿不停拍照,甚至有人穿着紧身短裤和沾满汗水的服装,而牧师与保安人员也不断要求游客降低音量,避免妨碍其他人祈祷。

 

「事情变得越来越难...」从事大教堂保安工作多年的塞克托(Juan Sexto)表示,当朝圣者在弥撒礼拜前发生躁动,他也不断走到主麦克风前请求安静,有时甚至持续长达一分鐘,而热情的游客才渐渐降低音量。

 

某些大教堂限制游客人数,并要求旅游团使用无线语音导览以减少噪音,甚至将聚会地点做出区分,让礼拜仪式在不受干扰的环境下进行。

 

「大教堂是有生命的,它不是博物馆。」负责大教堂出版物的蒙乔(Xavier Monjo)提及,当旅游业如此庞大,以至于佔据了礼拜空间时,便会衍伸出许多问题。

  • news-details
  • 米兰大教堂不只是观光景点,也是天主教徒举行弥撒的礼拜场所。(图/Duomo di Milano脸书)

教堂不再专属某教派的资产

列入文化遗址的教堂开放参观,国立成功大学建筑系副教授黄恩宇受访表示,每间教堂的产权、教派和信徒属性差异很大,现今的古蹟教堂,不再只是基督教「独享」的成果,而是体现出整个人类文明的发展成就。

 

若从中世纪的教堂遗址来看,它们不只是宗教性产物,更是反映出当时代的政治经济、手工艺术和宇宙观等多重面向,更可能得以延伸至基督教时代之前的生活价值观念。

 

他进一步解释:「中世纪开始,教堂脱离修道院成为城市的一部分,并且也接待许多朝圣客的拜访,当时的热闹氛围与现代不相上下,可说不单只是聚会的空间,也成为领受圣物与宗教体现的场所。」

 

近代歷史中,宗教改革带来天主教组织的衰落,也对教堂产生极大的衝击,尤其近代新教崛起和世俗化的影响,许多教堂便不再属于某些教派的资产,反而成为当地城市的文化遗产。

  • news-details
  • 黄恩宇表示,许多歷史性教堂不再专属某教派的资产,而是由当地政府管理的共享文化资源。(图/黄恩宇提供)

古蹟教堂,成为展演空间利用

对于观光和礼拜之间的衝突,黄恩宇指出,当古蹟教堂作为国家财产,便不适合被赋予「神圣的空间」意义,反倒是成为所有人共享的文化资源。

 

事实上,西方国家上教堂的人数逐年渐少,而许多的聚会场所也都移往新市区做礼拜。然而,若是排除少数较具争议的教堂,观光景点和聚会场所塬则上会是有所区别。

 

此外,歷史古蹟的保存是相当困难的过程。他提及,维护古蹟的成本需要一大笔资金,大多是仰赖政府单位或是遗产组织的协助,透过编列预算和募款的方式,作为古蹟教堂的保存维护。

 

「对于现今保存的古蹟教堂,我们可以当作展演的空间。」他认为,这些教堂有多元的用途是件好事,包括举办展览、音乐会和公益活动等等,不仅能够增加维护教堂的资金收入,也能够呈现出文化遗址的当代意义。

 

(参考资料:APcurlytales

分享
意见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