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details
每个人主观想法不同,使得博爱座引发许多争议。(图/shutterstock)

前阵子,作家李昂在捷运上要求博爱座的年轻人让位,双方在过程中发生不愉快,于是在脸书上发文批评年轻人不礼让,引发争议。

 

博爱座的设立,目的要帮助有需要的人,尤其是老弱妇孺、身障人士等族群。然而,当制度实施变成一种压力,让塬先的善意成为独特的划分,甚至遭受他人异样眼光,是否仍有存在的必要?

 

事实上,博爱座反映出人与人之间的礼让,并以相爱的心付出实际行动。在教会中,也有博爱座精神的体现,不仅要在捨己中服事他人,也为着他人的益处学习成全彼此

争议,来自制度面的限制

协合国际法律事务所律师叶子齐表示,博爱座所衍生出的争议,往往使当事人双方都感到委屈,儘管政府的立意塬是好的,但在实施上可能产生的问题,显示出各种制度面的无奈。

 

「为他人着想,是一种爱的表现。」博爱座拥有好的出发点,但结果不见得是皆大欢喜,即使制度看似可以约束人的外在行为,实际上却难以顾及全面性的客观需求,以及无法改变人主观的思维想法。

 

举例来说,老弱妇孺、行动不便者通常会是博爱座的服务对象,但如何「界定」也将成为个案判断的难题,除非对方有明显的个人特徵(手拿拐杖、走路不便和配戴相关识别等),否则难以确定是否有使用博爱座的需求,在使用前进行详实的判定也不切实际。

 

他指出,制度设定必有其美意,而制度的侷限性、个人主观想法的衝突,遇上人格特质和成长背景的不同,都会使执行上有不同的困难,带来成效也不见得迎合全体大众。

 

然而,博爱座精神应是带来「相爱」而非「划分」,彼此间透过礼让对方,以行为和度量给予温暖关怀,才能弥补制度的美中不足,带来更友善的社会环境。

  • news-details
  • 叶子齐指出,设立博爱座有好的出发点,却反映出制度面的无奈。(图/叶子齐提供、shutterstock)

圣经中,如何谈论「礼让」?

博爱座要能延伸出礼让的「实践」,在于个人主观的认定。若回归信仰中的真理、耶稣的教导,则强调个人对于自我要求、追求自身进步,进而活出能够礼让他人的生命。

 

在真理中,个人应要求自己而非别人,」叶子齐解释,在生命的过程中,每个人都要追求进步,尤其是「自我挑战」的成长,以及「反求诸己」的要求。

 

事实上,礼让也是「尊重」的展现。

 

他指出,在神所颁佈的十诫中,每条诫命都是从「尊重对方」的角度省思,不论是尊重神的主权,或是尊重他人的生命财产,都是学习「放下自我」的体现。

 

因此,我们不必刻意与人竞争,反倒是学习尊重,在「煺一步,海阔天空」的礼让当中,内心倚靠主得着平安舒坦,并看见神在生命中的美好预备。

  • news-details
  • 面对争夺水井,以撒发挥「博爱座精神」,以相爱的心,选择礼让、不争辩。(图/shutterstock)

另一方面,我们也能从「以撒让井」看见礼让的美德。

 

以撒离开那裡,又挖了一口井,他们不为这井争竞了,他就给那井起名叫利河伯。他说:「耶和华现在给我们宽阔之地,我们必在这地昌盛。」(创世记26:22)

 

叶子齐提及《创世记》中描述,面对基拉耳牧人的争夺,以撒不与他们争辩,因拥有宽宏的度量而礼让,并让外族人看见他有神的同在与赏赐,最终得着宽阔之地。

 

在礼让他人中,老我价值观往往感觉痛苦,但透过回想神牺牲奉献的爱,便能真正为对方设身处地着想,如同哥林多前书10:24的教导,「无论何人,不要求自己的益处,乃要求别人的益处。

 

教会中,捨己服事的「博爱座精神」

论及博爱座精神,叶子齐分享,就是一种「爱的展现」,也就是对他人展现关爱与温暖,不论带来什么样的结果,出发点都是爱,尽力帮助有需要的人。

 

在教会中,博爱座精神体现在服事中的「捨己」

 

他认为,每个人的个性、想法及习惯都不相同,但是为了弟兄姊妹的需求,愿意放下自己而参与服事,并在教会中全然摆上,不但得着神的喜悦,个人也能在过程中同享喜乐。

 

面对服事中的捨己,一如基督为我们钉在十字架上,愿意放下自己的生命,彰显神圣的怜悯与慈爱,我们在领受神的救恩与爱之中,就能够彼此相爱。

 

学习放下自己的感受,追求生命的丰盛成长」透过发挥博爱座精神,自身不再是最优先的考量,就能让身旁的人感受到温暖,并在服事同时,得着属天的喜乐,人人都如此学习,就能让教会中充满更多的陪伴及互相关怀。

  • news-details
  • 教会中,学习基督捨己的服事,发挥博爱座精神。(图/shutterstock)
分享
意见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