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details
每年的4月3日为「国际不打小孩日」,旨在盼给予父母机会思考不同教养方式对孩子生命的影响。(图 / shutterstock)

每年的4月30日是「国际不打小孩日」(Spank Out Day),1998年由美国临床心理学家罗伯特.法斯曼(Robert Fathman)发起,邀请父母思考不打小孩的可能性,至少试试看在这一天不要打。

 

事实上,过于严厉的体罚对儿童造成的伤害可能延续到成年,甚至影响其对下一代的教养。

 

体罚及爱的教育(不体罚)的优缺点为何?必须体罚时需留意哪些塬则?当孩子讲不听时可把握哪些沟通及处理方式?圣经上对于教养孩童又有哪些塬则呢?

 

本报邀请儿主老师简妘竹与林月妹分享其观点和看见。

检视家庭关係,用心了解孩子

随着时代变革,校园多提倡「零体罚」,现代父母随着教养资源及学习机会增多,也较不似从前实行「打骂教育」。

 

而父母常遇到的问题是:不想打孩子却缺乏具体解决方法;虽然跟孩子约定好不能再犯,孩子仍讲不听。不知如何抉择该不该打小孩?

 

简妘竹指出,在众多教养问题的背后,隐藏着一个根本核心:「父母是用什么态度及方式和孩子相处?

 

从信仰观点来看,孩子是上帝所赏赐的产业,父母只是代为管理;孩子是独立个体,而非父母的所有物。因此,父母在与孩子相处时,可将自己调整为「没有高低之分」,仔细去倾听、了解孩子心中真正的想法

 

「我自己有3个孩子,每个孩子个性都截然不同,在教养路上,我深刻体会到『孩子只是希望我们理解他』。

 

简妘竹认为,体罚是需要看状况,必要时,「适当管教」能让孩子清楚知道界线亲子间平时相处,重视陪伴、关怀,肯定、鼓励,累积「爱的存款」,父母倾听、了解孩子心中真正想法,让孩子感受到充分被爱、重视和尊重。

  • news-details
  • 与父母的互动会决定孩子「认知世界的方式」,父母给予孩子足够的陪伴和爱相当重要。(图 / shutterstock)

孩子在学校获得许多做人处事的道理,在家庭中同样需要重视这一块,但并非父母单方面强塞道理要孩子遵守,如此,随着孩子越长大,便渐能理解「这件事不是父母叫我不要做、所以我不做」,而是有自主意识选择不去做

 

父母选择不以打骂为教养的唯一方式,也获得空间能理性与孩子沟通。按照圣经哥林多前书14:3,「但做先知讲道的是对人说,要造就、安慰、劝勉人。」从而建议,採正向方式来与孩子相处。

 

专注陪伴,踩好塬则、界线

林月妹分享,自己以前会体罚孩子,后来看见许多孩子因无法管教而被未信主父母送来教会;有感体罚导致孩子身心深深受伤,因此,林月妹现在转而支持「爱的教育」。

 

并指出,教养过程重视陪伴、引导和沟通,需要花很多时间,但现代父母大多过于忙碌,难以彻底做到这点。同时提及,自己不是打骂教育下成长的孩子,除非手足之间打架才会被处罚。

 

亲子间若关係连结良好,孩子的个性则会发展得较为稳定,不容易一碰到压力就逃避。在儿主中,林月妹秉持「能陪伴就陪伴」的塬则,若对方不想待在教室,也会请个性稳定、能与孩子好好沟通的国高中小老师予以陪伴。

 

教养孩子上,需把握「塬则」和「界线」。事先和孩子说清楚规则,若真的需要处罚,父母也当讲清楚为什么。

 

在儿主教学中,林月妹会建立规则和默契,例如:孩子有不适宜行为时,课堂会暂停,更甚者会请父母来处理。她说明,走到体罚这一步,态度就必须要很严格,因为是真的情节严重,但事先一定会约法叁章,给予孩子机会。

  • news-details
  • 事先订好规则,并约法叁章,孩子犯错时的应对就有规则可依循。(图 / shutterstock)

建立冷静区,祷告求智慧

谈及孩子讲不听、无法好好沟通时,可如何处理?简妘竹分享,自己最常用的方法是,让亲子彼此都冷静一下

 

雅各书 1:19b劝勉,「但你们各人要快快地听,慢慢地说,慢慢地动怒。」然而有时,人的情绪被激怒上来,容易无法好好处理问题。

 

这时,会向孩子坦承「我现在不知道怎么做,需要先去祷告一下」,进而在祷告中求神赐智慧,使自己知道待会该如何面对孩子。

 

可能,当下孩子仍在哭闹,她会向孩子表达:你可以哭,等你比较冷静了,我们再来聊。

 

这样的冷静并非将孩子赶回房间反省,让其感到被拒绝、孤立的感受,而是给予缓衝,调整好、再接住孩子的情绪。

 

简妘竹提醒,其实,最怕遇到「不理性、衝动下」管教小孩,这样不仅伤害了孩子,后续也要花很长时间修復关係

 

并进一步指出,若有与孩子约法叁章的前提,他仍持续犯错,做了一些绝对禁止,如:侮辱人、伤害人和伤害自己的事情,就需要处罚孩子,同时会给予机会,但会踩好塬则和底线。

 

每个人都当过孩子,可以理解孩子还在学习成长、或想挑战权威,然若事先提醒无效,父母可以选择用处罚的方式来管教。

  • news-details
  • 简妘竹提醒,可以善用「彼此冷静」的技巧,给予双方空间,待情绪缓和后,问题将比较好处理。(图 / 简妘竹 提供)

父母以身作则,陪伴胜于打骂

林月妹表示,孩子到了一定年龄会展现出自我中心、不受教的状态,这时除了好好陪伴,便是给予正确价值观,最重要的是父母要以身作则

 

在儿主中,也会出现孩子有状况、父母不以为然的情况;对此,教会除了开设「父母班」教授亲子沟通,也会发现孩子的问题通常源自父母或家族。若碰见此类情况,便需要更多耐心、温柔去陪伴之。

 

以儿主的一个小男孩为例,他叁岁半时,被祖父母送来教会,家中隔代教养有一些状况,孩子整个人彷彿一隻「刺猬」。

 

当林月妹看见祖父母是习惯对孩子「打骂教育」时,她马上就接手,并请老师一对一陪伴孩子,使其状况慢慢稳定,小一时后,孩子已经可以随班上课,且现在小四的他已经成为小助手,可陪伴其他较怕生的小朋友,牵着手一起敬拜,整个人变得温暖有爱

 

平时相处下功夫

必要时寻求专业

箴言13:24,「不忍用杖打儿子的,是恨恶他;疼爱儿子的,随时管教。」简妘竹常以这句经文来提醒孩子,并不是要予以威胁,而是让孩子知道「这是最后手段」,从中也让孩子思考,其实父母并没有这么喜欢体罚他们

 

走到体罚之前,父母当与孩子有良好沟通,在平时相处中累积信任感向孩子表达爱,也让他们知道父母并不完美、正在学习

最后,简妘竹建议,若真的在管教上遇到困难,除了可寻求牧者协助,也可寻求儿童心理谘商的资源。

 

父母往往想要解决孩子的问题,而以其多年担任儿主老师的经验却发现,问题不一定在孩子,可能源自于父母;她除了向父母沟通、了解家中情况,也会给予正确观念,鼓励他们用安慰、造就、劝勉的言语来对待孩子。

  • news-details
  • 现今心理谘商的资源越发普及,父母遇教养问题,除了寻求牧者,也可寻求专业协助。(图 / shutterstock)

若父母可与小孩相处得比较和睦时,可更深入在内在医治中,让神的爱来恢復「塬厂设定」,即神创造人的荣美。

 

藉由回顾小时创伤的同时,大人釐清自己是否把童年创伤合理化,所以现在会如此对待孩子;能正确看待自己后,才能好好爱孩子

 

学牧人引导,错误中学习

教养孩童,使他走当行的道,就是到老他也不偏离。(箴言22:6)

 

在教养孩童上,学习耶稣这位大牧者如何引导羊群。经上应许:「你的杖、你的竿都安慰我」,羊是透过声音及杖的指引,才能免于跌落山谷;耶稣也曾教导我们,撇下99隻羊,去寻找失丧的那1隻。

  • news-details
  • 林月妹鼓励父母,学习基督如牧人般的榜样。父母要引导孩子,必要时也让孩子从错误中学习。(图 / 林月妹 提供)

父母同样要提醒、引导孩子,同时也当适时放手,让孩子透过「跌进山谷」的过程来学习经验。

 

例如:教导孩子「拿刀子很危险」时,除了口头劝戒,也要注意安全,让孩子在割伤一点点时就学到功课。

 

让孩子心中有真理,即使到长大成人,都坚守在神的塬则中,到老不偏离。

分享
意见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