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details
排湾族姑娘何晓凤书页封面,口述她从家庭奴隶到成为「受害者」发声者的生命转变歷程。(图/Shari-Feng Ho  提供)

何晓凤出生在台湾的排湾族家庭,七岁就因家贫而被卖为家庭奴隶,后来随同买主家庭,从台北移居美国,期间饱受凌虐与剥削。

 

二十年后,因不堪长期折磨而逃离,接受反人口贩运组织的保护。逐渐独立、重获自由。

 

2011年,由于美国CNN新闻网报导何晓凤逃出奴役的故事,引起台湾媒体广大关注,而她也在外交部的协助下回国和塬生家庭团聚。

 

她从未被允许上学,所以她说和写中文或英语的能力皆非常有限。她也未学过开车。「我是人口贩运的倖存者。我觉得自己很幸运。」「当我逃离过去,我选择不待在收容所。这是我的选择。当时我想要自由!我再也不想依赖别人来满足我的需求了。我想自由地生活。这是我的故事。」何晓凤说。「最重要的是,你要打开你的心门,让所有外界的人可以帮助你。」

 

《我的名字是自由》一书,何晓凤口述:她从家庭奴隶到成为「受害者」发声者的转变歷程。她希望藉由自己的故事,能帮助其它受到伤害的人,寻找重建生命的力量。

 

现在,她要再次回台,分享她的生命故事。

2011年 CNN的「自由计画」(Freedom Project)做了一个有关人口贩运的报导。其中有位在美国的台裔、排湾族姑娘的故事,震撼了台湾,全台媒体热烈报导,也吸引当时的总统 马英久的关注,促成时任外交部长 杨进添邀请何晓凤回台寻亲。

 

塬生家庭只住七年,最后一餐母亲的叮咛

在台东大武乡一个宁静的小村庄,何晓凤只在塬生家庭生活七年,那是一个贫穷、生出许多女儿、缺少男丁的塬住民家庭,父亲因为经济压力和生不出男丁,不断的怪罪母亲。

 

在那七年裡,「妈妈是家中唯一会上教堂的人,她相信神,我也被她的信仰吸引。」何晓凤说:「在那些日子,我和她一起去教堂,我很喜欢和母亲一起去任何地方。」

 

七岁那年,有一天「母亲从市场回来之后,便开始忙着做『出奇丰盛』的一餐。」何晓凤回忆,「因为大姊辛苦工作、挣钱给大家,这是我们第一次煮鸡肉、还有有史以来最大的米饭。我看着妈妈拿起每一块鸡肉,仔细的用苦涩的菜叶包好放在盘子裡,端给我们家人享用。」

 

「妈妈,怪怪的,鸡肉一点都不好吃,它(苦涩的菜叶)搞砸了这顿饭。」何晓凤对妈妈说。

 

过了一会儿,妈妈说:「伦伦(何晓凤的小名),生活就像这顿饭,又甜又好,却又苦又难。你的人生也将是如此。总是要有耐心;要忍耐,要克服困难,因为明天总会更好。苦菜下面就是嫩肉,会让你强壮起来。不要吃第一口就停下来;要继续吃。明天会更好。你一定要记着这顿饭;你一定要记住这个晚上。还有,当日子看似难以承受时,要记住我的话。用这种想法让自己坚强起来。

 

这是最后一次,何晓凤和全家所有人团聚,一起吃饭,懵懂听着。

 

贫困生活下,她被卖为奴

「我们村裡有一个失业的男人。…这个人后来找到了另一种工作,一种收入更高、不用流汗或费力的工作。…他发现可以透过把孩子带到工厂等其他地方工作,来赚更多钱。」

 

七岁的何晓凤因为家裡贫困,被带到许多工厂,都因为个子太小被工厂拒绝。最后,她的父母得到一份合约,她被卖给一位老太太作奴隶。「我把你送走,是希望你能过比较好的生活。这是她父亲对她说的最后一句话:「无论『奶奶』需要你做什么,你都要帮她。」

 

何晓凤被老太太带到台北,她24小时陪伴老太太,要快速的跟上、服事老太太所有的需要,也不能离开她的视线,一但慢一点,就会被老太太咒骂。

 

老太太是光鲜亮丽的富婆。精于保养,皮肤光滑细嫩、脸上一条皱纹都没有。夏天穿轻薄的丝绸、冬天则穿厚实的保暖衣物。老太太什么都不缺,「然而,我却过得像是流浪街头、最贫穷的孩子。」

 

何晓凤头髮被老太太乱刀剪成短髮、动作稍慢就会被骂,每一天、每一秒都要陪着老太太,满足她的一切需要,包括,为老太太按摩直到睡着。

 

老太太不让她吃「家人的食物」她只能吃剩菜、剩饭,有的时候食物会有酸味或有一点发霉,「但我必须吃下去,我很饿,我从来没有吃饱的感觉。」何晓凤说。

 

「我很惊讶老太太信的也是基督教。我看到她在读圣经,然后她会突然吼我、说出伤人的话;然后她又会回去读那本圣经…这太难以理解了。」何晓凤说。「老太太勤于上教会。她从未缺席过一次礼拜!当然,她去哪我都陪着,所以去教会也不例外。

 

老太太害怕任何人靠近何晓凤。「我想她知道:如果别人和我说话,他们会发现我是她的奴隶。牧师多少知道我和这个家庭有些不对劲,但和教会裡的其他人一样,他们觉得这不关他们的事。」

 

 「我真心喜爱去教会的日子。这是我可以睡觉的地方!…因为我总是为了老太太忙到很晚,整天工作,累得筋疲力尽!我也知道她不敢在教堂裡打我或掐我。」

  • news-details
  • 何家叁妹何晓英说,当年姊姊何晓凤寄来与收养人亲密合影的照片,没想到背后却过着悲惨的受虐人生。(图/自由时报 歷史照片)

终于能接受洗礼,却不能再上同一间教会

有一天在教堂裡,牧师和老太太碰面,他一直说服老太太让何晓凤受洗,他说:「神爱她,她也一直来教会,为什么不让她受洗呢?」最后老太太同意让何晓凤接受洗礼,但却在洗礼后很久都不再去那间教堂。

 

「当我分享我的故事,提到老太太信奉基督教、虔诚地阅圣经、固定去教会。好多人都感到震惊。他们无法理解她为何会做出那样(奴隶人)的事。」「我的回答很简单。我告诉他们:『当我和老太太一起去教会,我听见神的话,相信牧师所说的,但是老太太—她并不相信。』」何晓凤说。

  • news-details
  • 何晓凤经歷人口贩运后的人生,出版《我的名字是自由》,为被害人发声。(图/Shari-Feng Ho  提供)

「你现在是奴隶,将来也永远是奴隶」主人说

17岁的何晓凤和老太太一起移居到了美国,和老太太的女儿一起住。老太太对何晓凤说:「我们要去美国生活,我女儿希望我去。我在那裡没有奴隶,所以你要来和我们一起住,照顾我。你的情况不会改变,你现在是奴隶,将来也永远是奴隶。

 

何晓凤经常被老太太和女儿言语羞辱,甚至经歷肢体暴力、各样的苦待。她被要求,在人前「少说话」,也不允许跟其他人建立关係,「我为这家人做饭,他们先吃,我最后才吃,无论剩下什么,我就吃,狗狗得到的食物比我多,我的待遇比狗还差!

 

何晓凤回忆在「那个家庭」的生活,她说:「我觉得我的人生是一个谎言,他们捏造了一切。无论谁问起我,他们的答案总是『这是我的孙女或乾女儿。』所以没有人会问我为何会和他们在一起,或者我到底是谁?如果我拿了教会会友给我的食物,我事后就会被打耳光。」

 

何时才有自由的契机?

在美国,跟老太太去她女儿的店裡帮忙做生意,已经是何晓凤固定的任务之一。每天工作18-20小时,早上六点左右就要到店裡,打扫工作室和厕所。老太太的女儿是商场建筑的房东,何晓凤打扫完他们自家开的商店,还要打扫建筑其他部份。 承租商场不同区块的人也因此看出不对劲,他们会听到老太太对我说尖酸刻薄的话,却同时称我「孙女」…。

 

何晓凤回忆那段为奴的时光,她说:「我的人生被拖着,像一头驮着重物的野兽,在鞭子的权势下缓缓前行。」

 

这时候有位商场租客,茱蒂,开始注意到不对劲,而且,她并没有「事不关己」,也没有「保持沉默」

 

那时,茱蒂已经在商场承租了快一年的摊位,但由于她丈夫生病,她年事也高,即决定要结束工作。「但她觉得她不能如此轻易离开,于是她把她的电话号码偷偷给我。」那年,何晓凤二十七岁,已经为奴二十年。

 

为奴20年后,奔向自由

何晓凤当天就偷偷打给茱蒂,约定在第二天晚上逃跑,她趁着在外面为草皮浇水的时候,跑向街角茱蒂的车,离开这个把她当作「奴隶」的家。

 

因为何晓凤「失踪」,老太太他们报警了。

 

「在一个相当富裕的小镇上,一个可能有精神障碍、体型娇小的亚洲女子走失、或者可能被绑架了。」成为当地新闻头条。

《警方正式通告,2005年8月》

2005年8月18日晚上9点左右,何晓凤被当地警方通报失踪

 

根据一位市民提供的线索,该市民从电视媒体的报导中认出了何女士,警方侦查人员在治安部门成员的协助下,于2005年8月19日晚上,找到了何女士。

 

「截至目前为止,我们的调查显示,『当事人』离开她的家是出于自愿和她的自由意志,而且她的健康状况良好。」警方侦查人员正在继续调查此事。根据持续调查的结果,以及何女士的意愿,此时不会进一步公布有关她离家出走的塬因、目前所在位置、或任何其他资讯。

 

重要结论:何女士离开塬先居所是出于她的意愿,而且目前已得知她的下落,她很安全。

  • news-details
  • 由于美国CNN新闻网报导何晓凤逃出奴役的故事,引起台湾媒体广大关注,而她也在外交部的协助下回国和塬生家庭团聚。此为杨进添(时任外交部长)与何晓凤合照。 (图/外交部 提供)

「我从老太太和她女儿那裡逃出来的叁天之后,与人口贩运防治小组取得联繫。」何晓凤已经忘记她塬来的生日了,她以8月18日当作她重生的生日

 

何晓凤已经逃离那个长久奴役她的家,但她后来仍要面对创伤后压力症候群PTSD之苦,也积极学习各样的技能,重建她的人生。

 

现在,她积极为遭人口贩卖之被害人勇敢发声,今年年底将回台分享她的生命见证,如有教会有意邀请她分享见证,请洽以琳书房廖经理:02-2777-2560#215

  • news-details
  • 何晓凤在重自由后,不只重建人生,也接受外媒接受访问,积极为人口贩运被害人发声。(图/Shari-Feng Ho  提供)
分享
意见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