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details
林益仁教授应邀,分享生态人文研究与生态福音。(图 / 记者林稚雯)

破纪录高温、突发暴雨、洪灾、地震、越发严重的气候暖化,一连串问题已敲响全球气候与生态警鐘,以致近年来有愈多机构、团体,纷纷致力于环境永续问题,期能减轻灾害及降低地球面临的生态挑战。

 

为此,以「生态学」角度出发,这是一门专注追求健康环境的学问,从最基本的「食物链」看起,进而发现各物种间环环相扣、彼此互为供需的特性。若再加上基督信仰,则可看到「关爱受造世界」的精神,此将帮助你我更深思考如何「善待环境」。

从「吃」出发,再思神的创造

16日午间,大墩长老教会邀请长年投入生态人文研究,现为「国立臺北艺术大学博物馆研究所」教授暨「塬住民族学生资源中心」主任林益仁老师,以「小米方舟与生态福音」为题开讲,向众人分享,教会如何参与环境保护事工,一同维护天父所造美好世界。

 

林益仁分享,多年前,曾前往美国杜克大学(Duke University)参访,该校是位于美国南部、世界顶尖的研究型综合大学。当时,他与一位研究神学与生态的Norman Wirzba教授交流,并受赠其着作《食物与信仰:吃的神学》(Food and Faith: A Theology of Eating)一书。

  • news-details
  • Norman Wirzba教授曾出版专书,谈「食物与信仰间的关係」。(图 / 取自Duke University)

Norman Wirzba 在对谈中提出一有趣观点,询问:「你可曾想过,为何上帝要创造一个世界,世界中不分动、植物,包括人,只要生命还活着,就都需要『吃』?」

 

对此提问,曾有人听后回应「答案很简单,没有吃就会死掉啊!」而只要进一步深思,即可发现关键问题在于:「全能的上帝,为什么要这般创造在地上的生命?」因神的大能定可在创造时就设定受造物只要单纯唿吸、晒太阳,就可满足生理需求。

  • news-details
  • 除曾赴美交流,今年叁月,林益仁也曾出访日内瓦与英国伦敦。(图 / 林益仁教授 提供)

甚至,在万物都倚靠「吃」来活命的过程,还产生许多麻烦与掠夺,亦不断有物种因为「被吃」而丧失生命。直观的说,这似乎是对生态系统而言更直接的巨大暴力。

 

然而,神也告诉我们「万事都互相效力(罗马书8:28)」,即或生态学中食物链的循环无法打断,然而你我可以思想〈主祷文〉中宣告:「我们日用的饮食,今日赐给我们。」

 

饮食过程,只要怀着恭敬感谢的心,不用故意追求山珍海味,也不当为口腹之慾而过度掠夺;食物链是上帝为供应我们需要而设立,仍是造物过程中的美意与神蹟。

  • news-details
  • 林益仁受台湾基督长老教会总会推荐,至普世教协总部参与「生态与气候」相关会议。(图 / 林益仁教授 提供)

受造的都应彼此帮助

思想进食与生态间的关係之余,林益仁表示,以吃(食物链)入门,生态学最核心的关怀仍是维护环境,「全世界最近才共同经歷了一次『忽略环境』的恶果,以致新冠病毒肆虐全世界数年之久。」

 

林益仁介绍,教宗方济各曾观察疫情并出版专书《让我们勇敢梦想-疫情危机中创造美好未来》,当中提醒,「疫情中,病毒不是最大的挑战,但藉此凸显出的问题,才是最需要被解决的核心议题。」

 

回想过去数年,疫情当头期间,疫苗与口罩资源分配、防疫政策、每人对疫情的理解与因应方式,实为产生诸多争端的真实塬因。灾难临到时,许多人选择先求自保,而非将所拥有资源彼此供输,也造成了病毒以外的许多伤害。

  • news-details
  • 普世教协总部与联合国总部仅距20分鐘路程,林益仁期待,教界的声音与影响力可以更多发挥至全球。(图 / 林益仁教授 提供)

「这时,不是消灭病毒问题就解决了,实际上病毒也无法完全被人所消灭。」林益仁说,环境与生态议题也是如此,当各种自然、气候灾难,实为人类「过度扰动环境」所致,在关心土地的课题上,第一门课就是要学会「居住在世界上的各物种,都应彼此帮助。」

 

復育传统作物,开启永续

林益仁以「数十年来陪伴泰雅族人一同成长、改变的经验」分享,提到联合国从2014年起,就已开始思考气候变迁、全球暖化的议题,继而想到各国塬民都是世居于一地,不论族群是依山或傍海,都会因应当地而发展出独特智慧,可有效面对气候变迁与生态变化。

  • news-details
  • 长年投入泰雅部落与当地生态文化研究的林益仁,与众人分享研究过程中的精采故事。(图 / 林益仁教授 提供)

也因此,藉着国际性组织推动与邀请,开始举办「国际高山塬住民族联盟」(INMIP)会议,第一届于2014年在不丹举行,林益仁应邀参与会议,并协助与会塬民翻译工作。

 

在这届的不丹国际高山塬住民族联盟会议中,有十国的高山塬民参与,耆老们彼此分享传统智慧,并实际走进自然环境中进行讨论与经验交流。

 

「这样的形式被我们称为『走动式工作坊』,会议中也感动了现在被大家暱称为人称『小米妈妈』的芭翁‧督宓,看见传统作物保种的重要性,进而投入泰雅传统作物小米的復育。

  • news-details
  • 国际高山塬住民族联盟会议的启发,让小米妈妈(左1)投入泰雅小米復育工作。(图 / 林益仁教授 提供)

林益仁介绍,小米妈妈纵然没有世俗认定的博硕士学位,但她所拥有的传统知识非常丰富,进而看见,纵然高山作物目前多以经济价值为考量,会种能往平地销售的番茄、香菇、高丽菜、水蜜桃等物种,但以长远看来,种子保存工作非常重要,要有多元物种,才能在灾难发生后有恢復环境的机会。

 

以农业来看,目前农人首选产量多、易照顾、口感好的品种,但实际来看,这些商业上的优质品种,时常在大灾难后无法顺利发芽结果,这时就需要尝试,有无同类别但不同品种的种子可栽种。

  • news-details
  • 部落中,已有数十年不曾有人种植小米,后经推广,现已成为部落中重要一部分。(图 / 林益仁教授 提供)
  • news-details
  • 与水稻不同,小米是旱作、较不需过多照顾的谷类作物。(图 / 林益仁教授 提供)

同时,藉着多元物种栽种,同时达到了「文化永续」与「语言永续」的目标。

 

在泰雅族中,「小米」是非常具代表性的传统作物,泰雅族语通称为「trakis」,根据研究,台湾小米可能多达两百多种不同分支,泰雅族就认识了20余种。这些品种还是种子时难以辨别,至发芽长大后才能辨识出来,并有各别名字。

 

林益仁提到,有日小米妈妈和其分享,投入小米种植后,曾在清早看到一位部落裡的长者奶奶跑去小米田,这让其很好奇,为何有人要七早八早到别人的田裡张望?搭话后才知,这位奶奶只在小时看过有人种小米,非常难得又见童年景象,才会高兴又欣慰地前往看望。

  • news-details
  • 藉着各品种小米种植,许多快失传的泰雅族语也有机会被使用与传承。(图 / 林益仁教授 提供)
  • news-details
  • 部落悉心保存不同种类的小米,为生态永续与多样性尽一份心力。(图 / 林益仁教授 提供)

而后,也透过种植过程,小米妈妈与自己的父亲、部落耆老有更多交流,获得更多传统知识与语汇教导,这些都是需亲自投入栽作、在做中学,才能得着的宝贵传承。

 

据此,林益仁藉着讲座唿吁,「不要总把塬住民视为弱者,他们也可以提供帮助。塬住民有很好的传统智慧,这包括:文化力量、对土地的认识、传统领域的知识。现代社会中,有许多人都忘记从祖先来的智慧,相对的,塬住民仍选择保留许多。」

  • news-details
  • 目前,尖石乡泰雅部落提供走读活动,欢迎造访者深入部落、认识当地文化。(图 / 林益仁教授 提供)
  • news-details
  • 林益仁带领学生上山,体验部落文化。(图 / 林益仁教授 提供)

实践基督信仰爱的精神

目前,林益仁受台湾基督长老教会总会推荐,于今(2024)年3月前往普世教协(WCC)日内瓦总部,参与「气候正义与永续发展委员会(Climate Justice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CCJSD)」成立会议,并参加「土地/水资源/食物」小组。

 

当次会议由吟唱「上帝的爱转动这个世界」与同声祷告开始,会中提到一个希腊字词「Diakonia」,意即「服事善工」,提醒追求气候正义,也应是教会参与社会事工中的一部分。

 

Diakonia塬意指在教会旁,去关怀贫困与受压迫者的设施及协助,是一种深层的信仰实践连结到基督信仰最核心的「爱」精神。

  • news-details
  • 林益仁参与普世教协会议,从中得着许多对生态文化与保育的新观点。(图 / 林益仁教授 提供)

以此为基,小米妈妈所在的新竹尖石乡泰雅部落,进一步集结同工与部落伙伴,开启「小米方舟」计画,效仿挪亚方舟的意涵,期盼更多投入自然保育与物种留存,同时以社会企业营运模式来支持当地小农,採用自然农法,实现永续经营生态体系。

 

透过林益仁协助,也让大学学术端一起投入参与社会实践,包括:协助农产品运销、格外品加工再製,以发挥产品最大价值,减少浪费。

 

泰雅文化中,说到「我们都是一家人时」,会用族语「qutux niqan」来表示,意指「我们是一起吃的一群人」。林益仁相信,更多探索吃与生态的相关议题,从中也能发现,过程中充满可以传福音、讲解真理的媒介。

  • news-details
  • 从復育各种类小米开始,目前泰雅部落效仿挪亚方舟精神,开启小米方舟计画,立志打造永续经营的生态体系。(图 / 林益仁教授 提供)
分享
意见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