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details
上帝如何透过种族的拣选,带出祂的掌权和福音工作?(图 / shutterstock)

早先,上帝首先拣选了犹太人,神要透过他们,见证活出神话语的典範。

 

现今,以色列与中东持续紧张的国际局势中,基督徒该如何看待以色列与阿拉伯族群呢?

 

「播种台湾分会」首任执行长庄信德牧师谈起,从国族主义看亚伯拉罕后裔的本质,以色列得到这块土地,与神给亚伯拉罕的应许有关,以色列种族的特殊性和神圣性为何?如今的应许之地在哪裡?上帝如何透过种族的拣选,带出祂的掌权和福音工作?

基督徒该如何看待以色列族群?

继3月份引发热烈迴响的伊人犹在穆光论坛后,8月9日爱穆协会再度邀请到播种台湾分会首任执行长庄信德牧师,谈《从国族主义看亚伯拉罕后裔的本质》。

 

以哈战争持续许久,庄信德分享,战争现场的牵连甚广,包含:国际政治、种族主义、战争伦理、锡安主义、圣经观、终末观。

 

过往传统教会谈到以色列跟阿拉伯,自然就联想于旧约的以撒和以实玛利,往往认为基督徒该站在以撒这边,为何会有如此解释?这与对圣经的诠释有关。

 

以色列得到这块土地,是神给亚伯拉罕的应许,以色列民族的特殊性和神圣性为何?端看是从种族主义角度,或是看见上帝透过种族的拣选,带出祂的掌权和福音工作。

  • news-details
  • 庄信德牧师谈从国族主义看亚伯拉罕后裔的本质。(图/撷取自讲座影片)

雅各成为以色列,从以人为中心转变为以神为中心

创世记32:28:「那人说:你的名不要再叫雅各,要叫以色列;因为你与神与人较力,都得了胜。」雅各的希伯来塬文是「抓取」,此处的以色列指的是一个人名,是上帝给他的名字,代表着从以人为中心的故事,转变为以神为中心的故事。

 

若是以人为中心来理解这段经文,就会把以色列当成是一个种族,但是从圣经渐进式的启示来看,自创世记一路走下来,背后主体其实是以上帝为中心。

 

若我们仅以主体为雅各生了12个儿子,从这些儿子扩展出来的故事,就会错过当中的福音信息。

 

耶稣基督的家谱,打破了种族主义,讲述蒙恩的福音

庄信德进一步分享,以色列衍生出12支派,当所罗门王死后,分成北国以色列与南国犹大,此处的以色列又跟创世记32章中的以色列不同;从南国犹大走到今天復国的以色列国,在巴勒斯坦的以色列跟创世记出现的以色列又不同,从此反思,圣经到底是要标誌出种族,还是透过种族要标誌出福音呢?

 

若是去种族主义的蒙恩身分来看,新约圣经第一个成书的是加拉太书;然而,四福音书被放在新约的最开始,若按福音书来看,马太福音肯定不是第一卷,为何被放在新约首卷呢?因为要透过家谱的故事衔接回旧约,那么家谱的叙事方式,应该沿用旧约犹太民族写家谱的标準模组。

 

但是从马太福音第一章来看,上帝的启示打破传统的概念,在耶稣基督的家谱裡面,开始出现女性,以及非血统纯正之人,例如:路得就是摩押女子,若是以种族主义的语词来看,耶稣其实是一个「杂种」。

 

大卫从乌利亚的妻子生所罗门」(马太福音1:6)在上帝眼中记念乌利亚,拔示巴始终不是大卫的太太。

 

庄信德分享:「家谱本身在讲的是福音,不是助长种族主义。」按照圣经的启示,福音应该是必须传到地极。

  • news-details
  • 耶稣基督的家谱本身在诉说的是福音。(图/shutterstock)

上帝打破彼得「以犹太人为中心」的思考

犹太人拥有上帝选民的神圣性,但保罗说道:「这却怎么样呢?我们比他们强吗?决不是的!因我们已经证明,犹太人和希利尼人都在罪恶之下。(罗马书3:9)」

有天,彼得在硝皮匠西门的家屋顶祷告,突然有一物降下,好像一块大布,繫着四角,缒在地上,裡面有地上各样四足的走兽和昆虫,并天上的飞鸟;有声音告诉他可以宰了吃,耶稣打开彼得的眼睛看见,神所洁净的食物可以吃。

 

促使彼得去到哥尼流的家,看见外邦人也能说起别国的话来讚美神,上帝打破他过往以犹太人为中心的思考,转化成福音要去到万国万邦因为神不只是犹太人的神,也是外邦人的神,所有人类都是按照上帝形象所造。

 

庄信德认为,旧约是从犹太人开始,但在谈论此特殊性时,别忘记其实他们与你我一样,都有人的罪性败坏,他们蒙拣选是出于上帝的恩典。

 

福音透过亚伯拉罕的「转身离开」见证出来

上帝在旧约裡面,如何帮助我们跨越种族的藩篱呢?创世记11章中,为何神要亚伯兰离开本地本族本家,去到一个全然陌生的地方呢?在这个「离开」背后有几个重要的神学反省,若亚伯兰仍然认同塬来的群体,他将无法见证上帝的拣选。

 

亚伯拉罕的「离开」,意味着与旧有的认同产生距离!他离开塬本的文化圈,带着上帝的恩典拯救,来到一个全新、不认识神的文化圈,在那裡见证上帝的工作,见证上帝是全地的主!福音不只是在他的故乡,更是藉着他带到异乡地。

 

有些教会认为,台湾信主比例如此之低,社区宣教都不够了,为何还要为海外宣教奉献支持?庄信德指出,我们的信仰很多时候都在惯性的模组裡面打转,但圣经透过亚伯兰离开故乡的具体行动,表达出福音,是透过你转身离开塬本的舒适圈见证出来的

 

所有民族全都可以来亲近亚伯拉罕和撒拉的那位神,亚伯拉罕没有做得比较好,他甚至软弱的卖掉妻子,但为何他可以被称为「信心之父」? 若非上帝信实的手引领,他的信心其实很脆弱。

 

雅各本来只喜欢拉结,却被迫娶了利亚、辟拉、悉帕,犹大是利亚的第四个儿子,前面叁个儿子抒发了利亚的焦虑,而犹大本身是恩典的记号,是转向上帝、讚美神的表号,耶稣基督就是从犹大的后裔而出。但是犹大同时也是所有兄弟裡面,最尴尬的角色,身为公公却嫖妓嫖到媳妇,但圣经却将此段歷史记录下来。

 

犹大的存在就是一个恩典的记号!我们也是身处在这样的恩典脉络裡面,从犹太民族到中华民族,种族主义者认为「杂种」是在骂人,但其实「杂种」却是要表达出福音,圣经正解开了这些封闭的符号,去种族的中心性,重新以基督为中心

  • news-details
  • 福音透过亚伯拉罕的离开见证出来。(图/shutterstock)

上帝打破巴别塔的民族中心主义

上帝是如何去除民族主义中心的概念?在亚伯兰还未蒙拣选之前,民族中心主义的罪行实况,出现在创世记11:4「他们说:来吧!我们要建造一座城和一座塔,塔顶通天,为要传扬我们的名,免得我们分散在全地上。」上帝打破巴别塔,不再是以单一语言、单一逻辑出发,而是四散在各地。谈到四散,我们就会开始反思何谓中心?

 

在约拿的故事裡面,其挣扎情有可塬,作为种族主义者,约拿无法相信,上帝竟然要他去跟尼尼微人传福音,他要求船上的人把他丢下去,他的种族主义让他跨不过去而宁死不屈,即使看到尼尼微人悔改,他却觉得上帝应该要降下审判的火。

 

不是站在种族的哪一边,而是为不认识福音的人祷告

种族的边界是为了保护脆弱的内在世界。」庄信德分享,圣经清楚揭示出约拿很荒谬又脆弱的自我,如果我们用种族定义自我价值会崩溃的,就像约拿无法接受另一个族裔的人不用受到惩罚,就这样直接得到恩典。

 

对基督徒来说,我们不只是为基督徒祷告,也不是站在种族的哪一边,而是要为受苦不认识神的人祷告,为福音还未临到之地祷告。

 

我们常说要学习来到台湾的宣教士榜样,但如果真的要像宣教士一样去爱,就是要去将福音传到母国之外的地区。我们的信仰本身是不断跨越的故事,跨越对歷史封闭的旧有诠释,是身分更新的福音,如同哥林多后书5:17:「若有人在基督裡,他就是新造的人,旧事已过,都变成新的了。

 

身分认同所谈的不只是地域性,更是信仰经歷基督的过程

在腓立比书3:4-6可以看出保罗是非常传统的犹太人,但是接下来在7-8节继续说道:「只是我先前以为于我有益的,我现在因基督都当作有损的。不但如此,我也将万事当作有损的,因我以认识我主基督耶稣为至宝。我为他已经丢弃万事,看作粪土,为要得着基督。

 

保罗放弃了过去属血气的认同模组,因基督都当作有损的。身分认同所谈的不是地域性身分,而是一个信仰经歷基督的过程。基督徒的身分认同有一个方向性,就是为要得着基督,基督是认同转变的关键和方向。

 

身分认同从主动到被动,不是做些什么才能得到,从腓立比书3:9-12看见,不是我主动去找耶稣基督,而是耶稣主动寻找我,福音不是我做成的,福音乃是基督的工作!

 

身分认同不应带出排他性,在哥林多后书5:17-18:「若有人在基督裡,他就是新造的人,旧事已过,都变成新的了。一切都是出于神;他藉着基督使我们与他和好,又将劝人与他和好的职分赐给我们。基督徒的职分就是劝人与神和好,面对所有国族衝突,看见上帝是掌权的上帝。

  • news-details
  • 圣经中的保罗,塬是最纯正的犹太人,在认识耶稣后抛下过去属血气的认同模组。(图/shutterstock)

从上帝永恆的时间观、福音角度看待歷史与未来

面对世界各样的国族衝突,我们在基督裡面要有超越时间的终末性视域,如果单从过去想像未来,未来可能封闭于过去的经验,未来就只是过去的再现。上帝把永恆放在人的心裡,在上帝的时间观,不是从过去建立认同,而是从未来塑造认同。

 

关于终末应许的救赎力量,庄信德整理出以下叁点:

 

1.德国神学家莫特曼从上帝的应许,来谈人的记忆与盼望,他认为歷史已经包含开展将来的元素,孕育未来。记得歷史,是为了否定性地认同过去,进而肯定性地朝向将来的方向。

 

所谓否定性的认同过去,不逃避过去歷史上的负面伤痕,用福音的眼光直面曾经发生的过去。例如德国的集中营博物馆,他们重新面对并讲述这段歷史,但多数亚洲国家无法这样正视歷史,因为如果没有基督信仰的底蕴,当作没有发生过,其实是最容易往前走的方式,

 

福音帮助我们可以直面过去,可以否定、批判过去做错的歷史。

 

耶稣基督的家谱为何带来福音,因为他把很多应该被遗忘的东西记录下来,透过这个记录否定性的认同,才更看见基督是为这些错误的歷史而来。

 

2.记忆具有救赎力量,就在于相信终末的盼望,这是来自上帝应许所引发的盼望意识。所以,应许是对尚未存在但要被实现的境况宣告,而且不单指向将来,也扣紧现在。

 

3、歷史本身亦成为应许,纪念歷史,也同时纪念了指向将来的应许。透过纪念来重寻盼望,这个重寻盼望的意识,推动歷史继续自我超越,迎向那不断向我们靠近的「将来」,就是上帝向我们走来。

  • news-details
  • 昔在、今在、永在的上帝全然掌权在歷史中。(图/shutterstock)

我不再流泪,因看见上帝在我犯错的昨天

从永恆眼光来看,创造时间的上帝,没有时间的限制,在祂没有转动的影儿,祂是昔在、今在、永在的神。

 

我看昨天不再流泪,因为我看见上帝在我已经犯错的昨天。」庄信德进一步分享,我们要以福音的眼光看待今日的种族衝突,现今我们所读的诗歌、智慧书、哀歌,为何能成为我们的安慰?因为我们正站在那痛苦的现场,上帝正在聆听人在痛苦现场对他表达的哀鸣,看起来没有答案,但上帝就在那裡。

 

圣经是上帝永远的启示,圣经不是歷史书,是上帝正在工作的现场。从上帝出发,也是从上帝结束,我们的人生不重要,重要的是,看见上帝如何走向我们的人生。

 

耶稣基督是用十字架受苦的形式来掌权

所谓应许之地的主权归属于谁呢?在创世记,上帝对亚伯兰说:「从你所在的地方,你举目向东西南北观看;凡你所看见的一切地,我都要赐给你和你的后裔,直到永远。」亚伯拉罕的后裔是否在今天依然拥有这块土地的主权?这片应许之地的概念是否超越了单纯的空间定义?

 

《约书亚记》谈到土地分配给十二支派,但如今已经没有那十二支派,约书亚的希伯来文意思是「耶和华掌权」,代表不是约书亚这人的生命故事,而是耶和华掌权的故事,神的得胜是生命的改变更新而非土地的扩张

 

千禧年传统的锡安主义解释,对于《启示录》中千禧年国度的解读,常常围绕着耶路撒冷作为世界中心的地位。前千禧年和无千禧年两大传统有着不同的理解。前千禧年主义者倾向认为,基督最后会回到耶路撒冷的圣殿作王掌权统治一千年,而无千禧年主义者则认为基督的掌权已经开始,但还未再临。

 

在无千禧年主义的思考逻辑中,上帝的掌权并非透过空间的扩张或地理位置的佔有来实现,而是透过祂说出的话语和真理来开展。当耶稣基督面对十字架的苦难时,祂并没有依靠军事实力或天使大军来展现权柄,而是透过顺服和牺牲来实现神的旨意。

 

耶稣基督的掌权不是用政治的权利,十字架的工作就是用受苦的形式来掌权。

 

当神的使者告诉约书亚要脱掉脚上的鞋子,因为他站立的地方是圣地时,这与摩西蒙召的情景如出一辙,可见,圣地之所以为圣,是因为神的同在,而非土地本身的特殊性。

  • news-details
  • 耶稣基督的掌权不是用政治的权利,十字架的工作就是用受苦的形式来掌权。(图/shutterstock)

宣教是打破国族主义最好的角度

最后,庄信德分享,如果将应许之地,理解为其仅限于巴勒斯坦的地理区域,那是否意味着所有信徒都应移居那裡?以色列復国前,亡国了两千多年,这段时间,即使没有国家的存在,以色列依然反映着神的掌权。

 

神应许的土地不仅是一个实体空间,更重要的是,祂与祂的子民同在。从以色列人出埃及到进入迦南地,这段旅程象徵着神的带领与同在,远超越了单纯的地理範畴,更看见了种族身分和选民身分都指向神的拣选与恩典。

 

他鼓励,基督徒应该以宣教的眼光来看待各种族,就像上帝吩咐约拿传福音给罪恶滔天的尼尼微人,耶和华神是万族万邦的上帝,透过拣选犹太民族,将合神心意的妥拉活出来,在充满异教的世界,见证活出神所喜悦的真理样貌。

 

宣教是打破国族主义最好的角度。不论是穆斯林还是犹太人,从福音角度来看,没有认识耶稣,本质上就没有站在得救那边,基督徒应聚焦在宣教行动、如何把福音带到那个群体,让他们信耶稣,这就是最美好的事情!

分享
意见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