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相信人会对于某件事「上瘾」,与其所处的「环境」高度相关吗?
临床案例包括:心理学家在实验室以改变老鼠所处环境,观察其对于毒品使用的程度;美国学者针对从越战服役回国的士兵,调查他们上下战场前后患毒瘾的比例改变。又或,葡萄牙2001年将「毒品除罪化」后,通过塑造「支持性环境」,多年来国家毒品使用率低于其它欧洲国家,且鸦片类药物(opioids)成瘾者也大幅减少。
近期,由美国基督教研究组织巴纳(Barna)集团和国际纯粹慾望事工(Pure Desire Ministries)共同合作的「超越色情现象」(Beyond the porn phenomenon)报告,并公布了他们对于人们观看「情色内容」的最新调查……
2015年六月,英国着名记者兼作家约翰·海利(Johann Hari)于非营利媒体组织TED上,分享「你所有对于『上瘾』的认知都是错的」(Everything you think you know about addiction is wrong)一题,该影片至今已超过2,100万观看次数,当中,约翰提及了自己对于「上瘾」的看法,与佐证其观点的例子。
「上瘾」,来自生命中失去「连结」
1970年代,加拿大心理学家布鲁斯·亚歷山大(Bruce K. Alexander)曾做过一项着名实验,该实验以「改变老鼠所处环境」,分析其对于环境中毒品的依赖程度。
布鲁斯为老鼠们打造了两个实验环境,一个孤立而无聊——实验鼠单独被放置在空的鼠笼内,并连续饮用「一般水」及另外「七种溶液」,包括叁种甜或苦的对照溶液,与四种含不同浓度盐酸吗啡(Morphine Hydrochloride)的蔗糖溶液。
另一个环境则非常丰富,有宽敞的空间、各式各样的食物以及其它老鼠们,实验人员同样也在环境中放置了一般水及吗啡溶液。
此项实验又被称为「老鼠乐园」(Rat Park),当时,布鲁斯试着透过「改变环境」,挑战当时主流社会所认为「毒品成瘾的主要因素是由于药品化学成分导致生理依赖」的观念。
1970年代,加拿大心理学家布鲁斯·亚歷山大(Bruce K. Alexander)曾以「老鼠乐园」(Rat Park)实验,挑战当时社会对于「上瘾」的认知。(图/Shutterstock)
最后,该实验结果显示:被孤立的老鼠,比在「乐园」当中集体饲养的老鼠饮用更多吗啡溶液,直接推导向「『上瘾』不仅是由药物的化学特性引发生理依赖,所处的社会环境也是『上瘾』与否的关键因素」。
另一「环境影响上瘾与否」的研究报告,来自美国一项针对越战士兵在其投入战场前后,对于毒瘾依赖程度的精神病学研究。
研究人员从离开越战回到美国的士兵当中,随机抽样943名士兵,其中495名士兵在出发至越南战场前,毒物检测已有阳性反应,但几乎所有人都表明自己并无上瘾现象。
在越南战场时,专家研究发现34%的美国士兵有使用毒品的现象,并且其中20%患有上瘾症状。持续追踪所有士兵回到美国后的状况,儘管在一年之内有10%的人曾再次使用毒品,但有毒瘾的比例却又再次回到出发战场前的比例。
已故美国华盛顿特区乔治城大学教授彼得·寇恩(Peter J. Cohen)曾提出他对于「上瘾」的看法:「也许我们根本不应该用『上瘾』(addiction)一词,而应该称之为『连结』(bonding)。」
约翰·海利接着说:「人类天生最塬始的需求就是连结彼此,当我们开心又健康时,我们会去连结彼此的关係。但如果因创伤、被孤立,或遭受生活压力击败,人们才需要跟『某物』做连结,以帮助你舒缓压力。」
这裡的「某物」,也许就是赌博、色情刊物、菸酒,或是毒品等。
随科技进步与网路的高普及率,易于取得的的色情内容已对各年龄层造成影响。(图/Shutterstock)
来自色情内容製造商的「无差别攻击」
上(9)月,美国基督教研究组织(Barna)集团和国际纯粹慾望事工(Pure Desire Ministries)发表了最新针对「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使用情色内容」进行研究的相关报告「Beyond The Porn Phenomenen」(超越色情现象)。
该研究报告在2023年9月至2024年1月对2,976名美国成年人、205名美国基督教青年领袖及462名新教资深牧师进行了调查。
报告指出,61%的美国成年人有观看色情片的习惯,其中,在这些习惯性观看色情内容的人裡,又有84%的人表示在他们的生活中,没有人可以让阻止他们接触色情内容。
对于色情内容的普遍性,同样在今(2024)年九月发表,从另一美国家庭研究所(Institute for Family Studies,IFS)报告中可发现,因现今网路及智慧型手机的高普及率,情色内容的製造商正在对各年龄层展开「无差别攻击」;IFS表示:「首次接触情色内容的平均年龄只有12岁,其中包含了许多10岁或甚至岁数更小的儿童」。
另外,当IFS以更限缩的定义与时间——每日观看露骨性色情内容进行调查,发现在2,000名40岁以下成年人中,色情内容已成为11%人们每日生活的日常行为,且观看色情内容的频率并不会因为年龄、教育程度、收入水平、种族或宗教信仰等人口因素,而有显着改变。
在40岁以下的美国成年人中,Z世代(12%)和Y世代(11%)每天观看情色内容的比例大约相同。
美国家庭研究所(Institute for Family Studies)针对2000名美国成年人进行调查,发现观看色情内容的频率不因「年龄」、「教育程度」、「收入水平」及「婚姻关係」而受影响,但与「性别」、「思想倾向」与「性倾向」有较大关联。(图/Institute for Family Studies网站)
IFS报告中,几项造成结果差距较大的因素,分别是「性别」、「思想倾向」与「性倾向」。
调查发现,男性每日观看色情内容的比例大约为女性的两倍(16%与7%),与自由派年轻人和保守派年轻人的调查结果相似(15%与8%),而非异性恋者观看色情内容的比例,又比异性恋者高了五个百分比(15%与10%)。
我们都有罪,但上帝的旨意是…
回到「超越色情现象」报告,在针对基督徒进行统计的调查结果中,有62%的受访者认同「人可以经常看色情内容,且同时过上健康的性生活」。
这个统计数据或许会令人感到讶异,因它背离了圣经的教导,但同时,值得观察的是,所有平信徒与慕道友受访者中,却只有10%的人表示,「他们的教会有在『情慾议题』上提供教导」。
而若受访对象换成牧者群体,有75%的美国牧师表示:「他们正在一对一协助教会中有『性成瘾问题』的会众」,其中,向他们寻求帮助的人,有51%是已婚男性。
在教会中,「情慾议题」不只会发生在会众身上,报告显示,有67%的牧师有观看色情内容的经歷,且近五分之一(18%)的牧师表示,他们「正在」与色情内容争战。
今(2024)年六月,美国水印社区教会(Watermark Community Church)牧师提摩太·阿提克(Timothy TA Ateek)在聚会中向会众分享了他与色情内容的争战史,希望藉着自己成功的经歷,告诉会众「色情片会阻碍基督徒更亲密地认识上帝」。
「身处在色情中的真正处境是:你很难在罪恶中行走,又同时与耶稣保持亲密的关係。」
提摩太告诉会众,有些人靠着色情内容来填补心裡的空虚是错误的;耶稣极力想赐予我们平安,使我们的灵魂得着安慰,但我们却试图以自己的方式,用性慾来平息灵魂中的痛苦。
提摩太说,与色情内容争战的一个特点是「渴望摆脱它」,然而在尝试摆脱上瘾的过程中,也会感到恐惧,像是担心自己永远无法摆脱这种挣扎。他说:「我想让你们知道,要摆脱性成瘾的最佳解答,就是『了解上帝的旨意』」。
神的旨意就是要你们成为圣洁,远避淫行。(帖撒罗尼迦前书4:3)
「如果你认识,并已经把生命交託给耶稣基督,那么在上帝眼裡,耶稣已经使你完全地圣洁,也就是说:『你已经不是污秽、骯脏且充满罪恶的人』了。」
提摩太接着说,「但在保罗写给帖撒罗尼迦教会的书信裡,他的意思却是『神的旨意是让我们在实践中,成为我们在上帝眼中早已成为的人。』」意即,上帝的旨意其实就是:让我们开始过一个圣洁的生活。
练习看看,用「讚美诗」策略克服生命中的情慾困扰
该如何过上圣洁的生活?美国基督教媒体desiringGod(渴慕神)的创办人、浸信会牧师约翰·派博 (John Piper)说:「情慾是一种指向错误对象,或造成我们在思想与行为上混乱的塬因。」
他针对克服情慾,提出一套讚美诗(ANTHEM)策略,以「避免(Avoid)」、「说不(Say No)」、「转向(Turn)」、「坚持住(Hold On)」、「享受(Enjoy)」与「行动(Move)」,六大策略来教导弟兄姊妹如何远离情慾的试探。
避免(Avoid):战胜情慾的第一步
你要逃避少年的私慾,同那清心祷告主的人追求公义、信德、仁爱、和平。(提摩太后书 2:22)
总要披戴主耶稣基督,不要为肉体安排,去放纵私慾。(罗马书13:14)
应尽可能避免能够引起不适当慾望的景象和情况。
并非所有慾望都是不好的,但在我们认知到自己可能正走向罪恶的同时,约翰说,在「合理」且「能够做到」的前提下,尽可能避免「不适当的慾望」产生,这是我们远离情慾犯罪的第一步。
说不(Say No):你有五秒鐘的时间杀死它
故此,你们要顺服神。务要抵挡魔鬼,魔鬼就必离开你们逃跑了。(雅各书 4:7)
在五秒鐘内,就对每一个淫秽的想法说「不」。
「如果你敢的话就大声说出来,以耶稣基督的权柄,在不该有念头出现后第一时间向它说『不』。」如同17世纪神学家约翰·欧文(John Owen)所言:「杀死罪,否则就会被罪所杀。」面对罪恶,基督徒应保持强硬对战的态度。
转向(Turn):为什么你不断陷入「性」犯罪
就要脱去你们从前行为上的旧人,这旧人是因私慾的迷惑渐渐变坏的。(以弗所书4:22)
你们既做顺命的儿女,就不要效法从前蒙昧无知的时候那放纵私慾的样子。(彼得前书1:14)
少年人立刻跟随她,好像牛往宰杀之地,又像愚昧人戴锁链去受刑罚。(箴言7:22)
将思想强力转向基督,成就至高无上的满足。
仅仅说「不」是不够的,基督徒应该从「防守方」转为「进攻方」,用耶稣基督的应许来攻击罪恶的假象。
圣经中说私慾是「迷惑人的」,意旨罪恶(私慾)告诉你它所能满足你的,其实是超出它所能提供的,因此「既要做顺命的儿女」,就不要被罪恶所迷惑。谎言将被真理打败,而无知会被知识打败。
坚持住(Hold On):在与情慾的争战中不要感到疲倦
所以,我们当越发郑重所听见的道理,恐怕我们随流失去。(希伯来书 12:2)
从施洗约翰的时候到如今,天国是努力进入的,努力的人就得着了。(马太福音 11:12)
将基督的应许和喜悦牢牢地牢记在你的脑海中,直到把其他的罪恶的意念移除。
学习是一种动态操作过程,花费时间不断训练,大脑和身体会慢慢记住你的指令。「如果铁捲门就要压到你的孩子,你势必会用尽全力撑住它吧。」约翰说,「专注定睛于耶稣」是许多人失败的地方,应将耶稣基督的应许放在你的眼前,握住、坚持住,直到战斗胜利为止。
享受(Enjoy):长久圣洁的关键因素
求你使我们早早饱得你的慈爱,好叫我们一生一世欢唿喜乐。(诗篇90:14)
情慾在许多人生命中占主导地位的塬因之一,是耶稣基督的吸引力对他而言太小。
约翰说,人们应停止自我欺骗与那不正确的宿命论思考,因为人生来本就要全心全意地爱耶稣基督,胜过现实中的慾望。祈求上帝给你那还没得着的满足吧,培养在耶稣基督裡快乐的能力,直到你看见祂塬初的样子。
行动(Move):懒惰如何助长慾望
殷勤不可懒惰;要心裡火热,常常服侍主。(罗马书12:11)
所以,我亲爱的弟兄们,你们务要坚固,不可摇动,常常竭力多做主工,因为知道,你们的劳苦在主裡面不是徒然的。(哥林多前书15:58)
他为我们捨了自己,要赎我们脱离一切罪恶,又洁净我们,特做自己的子民,热心为善。(提多书2:14)
人类生来本就是负责管理和创造,用「对善行的热情」取代那「欺骗人的慾望」。「不可懒惰」,约翰表示,应找一份适合的工作去做,为了耶稣基督的缘故去做、全力以赴地去做。
当个人无法面对自身脆弱,社会中与教会肢体间的支持力量,会成为彼此突破困境的关键力量。(图/Shutterstock)
若个人的软弱无法克服慾望
西元两千年左右,葡萄牙曾是欧洲毒品最氾滥的国家,政府为改善毒品问题,招集各领域专业人士组建毒品成瘾劝导委员会(Commissions for the Dissuasion of Drug Addiction, CDTs),而经过委员会研究,葡萄牙最后选择走上与传统英美「强力禁止毒品」路线完全相反的道路——毒品除罪化。
葡萄牙政府将塬本政府用于切断成瘾者社会联繫的资金,转而用于帮助他们重新与社会连结,努力创造出一个对成瘾者更友善的社会环境。
约翰·海利说:「假如你曾经是一名机械师,当你準备好重返社会时,政府会去当地的汽车修理厂,并告诉那裡的老闆:『如果你雇用这个人一年,我们会支付他一半的工资。』而政府这么做的目标,是为了确保每个成瘾者每天早晨都有一个值得起床的理由。」
即使2001年葡萄牙的毒品除罪化法案通过后,引来国内外批评声浪不断,但经过20几年的实践,却可在近年许多报告上看见:葡萄牙药物成瘾者主动寻求治疗的人数大幅提升,或依据英国转变药物政策基金会(Transform Drug Policy Foundation)在2021年的所发布的报告上,看见:自2001年以来,葡萄牙因毒品犯罪被判刑的监狱人口比例从40%以上下降到15%,且吸毒人口比率始终低于欧盟平均水平。
当个人面对生命中的软弱,如药物成瘾、性成瘾等,不论是约翰·海利在2015年TED上的演说、葡萄牙毒品政策的改革经验,又或是上(9)月发佈的「超越色情现象」报告,皆提出「环境中的社会支持」对于个人在脆弱时能够造成极大帮助的可能性。
而回到教会,面对弟兄姊妹因传统社会规範而难以启齿的问题,如生命中的情慾困扰,或许也正是目前表面上看似紧密,实际却疏离的社会应该被教会接住之所在。
(资料来源:TED、NIH1、NIH2、Pure Desire Ministries、IFS、基督邮报、desiringGod、Read-Me、The Christian Post、Christianity Tod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