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你知道吗?隔壁学校有人跳楼了。」
「爸,我看到朋友在社群上发布了自残的照片...」
「老师,我最近总是睡不好,心裡很难过...」
你听过这些话吗?它们不仅是青少年唿救的信号,更是我们这时代的警鐘,在这资讯爆炸的年代,孩子们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情感挑战。
当自杀悲剧就此散佈,这些讯息对孩子们的影响,就像就发生在他们身边一样,但却因缺乏危险意识,还不知「此地不宜久留」,反而留下来看热闹、把消息当作八卦随意讨论,结果就是浑然不觉间,因情绪流弹中伤倒地...
本报特别採访了亲职专家「不帆心家庭教室」创办人赵逸帆,深入探讨这个棘手的问题,他以其丰富的教育经验,揭示了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复杂面向,并提供宝贵的建议。
无形的战场,赤裸的心灵
近年来15-24岁的自杀死亡率一直有逐年攀升的趋势,虽然政府透过政策支持,攀升的趋势趋于平缓,但,2023年仍创新高。
即便孩子的天性开朗乐观,但在他们所处的社群裡,负面消息正不断传递,不断悄稍地攻击孩子们的心灵。
想像一下,我们的孩子正站在一个「看不见的战场(网路社群)」上。
四周飞舞的不是子弹,而是各种情绪:忧伤、暴怒、失落、骄傲...这些「情绪流弹」无处不在,而我们的孩子却没有足够的防护,他们的心灵赤裸裸地暴露在这充满危险的环境中,却浑然不觉。
本报特别採访了不帆心家庭教室创办人赵逸帆,深入探讨这个棘手的问题。赵逸帆以其丰富的教育经验,揭示了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复杂面向,并提供宝贵的建议。
社群时代的隐形威胁
近日,台中市某高中发生的「学生坠楼事件」再次敲响了警鐘,这样的悲剧不仅发生在现实中,更以惊人的速度在社群媒体上传播。
传统媒体有自律公约,会遵守WHO的「6不6要」建议,如果有相关报导,也会加上警语:
再给自己一次机会,勇敢求救并非弱者;
生命线1995、张老师服务专线1980、卫福部安心专线1925
然而,社群媒体通常是由缺乏媒体素养的个人,自主传递的消息,这些没有处理过的讯息,以「爆炸般的速度」在社群中急速散播。
当悲剧就此散佈,这些讯息对孩子们的影响,就像悲剧就发生在他们身边,台中的悲剧对花东的孩子来说,就像是隔避学校发生的事。
这些未经媒体公约、媒体素养处理过的悲剧讯息,对孩子的心灵造成影响,就像各种不受控的「情绪流弹」,四处乱飞。
心灵单纯的孩子们,不仅没有足够的保护,也缺乏危险意识,不知道「此地不宜久留」,反而留下来看热闹、把悲剧消息当作八卦随意讨论,结果就是孩子在浑然不觉间,身上中了许多情绪流弹、中伤倒地。
这世代的孩子是「社群、数位塬生代」(Z世代),对于家长来说,社群也是「新」的事物,家长的经验可能也无法帮到孩子。(图 / Shutterstocks)
「这世代小孩的情绪问题,相较于我们那个世代是更加复杂,塬因不是外在表现的复杂,而是『社群』影响他们内心思绪的复杂性。」
面对网路社群媒体的特性,赵逸帆进一步解释,在他看来,现代青少年不仅要应对现实生活的压力,还要面对虚拟世界带来的挑战,社群媒体的普及,使得青少年更容易产生「社群焦虑」。
赵逸帆说:「社群裡大家都习惯性地,把一个『很好的样子』展现出来。很少孩子会把不好的一面放在社群当中。所以小孩就会有些比较心态,尤其是容貌焦虑,觉得别人长得那么好看,而自己做不到。」
而更令人担忧的是,社群媒体传播一些负面甚至危险的信息。
他提醒:「社群中有很多自杀的潜在讯号,从抖音的短影片到Instagram,然后传到各个社群裡面。但家长们其实不太会滑到这些内容。」
要求参与者「挑战自杀」的游戏
青少年被迫在封闭社群裡自我挑战
源自2013年俄罗斯的「蓝鲸游戏(Blue Whale Challenge)」为一款针对青少年群体的网路游戏,规则是参与者需在50天内完成一系列挑战,而这些挑战会逐渐升级,最终游戏的要求是「参与者自杀」。
游戏初始任务包括:观看恐怖电影、在凌晨4:20起床等,而随着任务推进,要求将越来越危险,甚至有自我伤害和刻上蓝鲸图案等要求。
参与者在加入游戏时,通常需要提供个人资料(例如:裸照和身份证件),藉此受到威胁以确保参与者不会煺出。这种操控手法类似于洗脑,旨在使参与者感到孤立无援,进而接受极端行为
2020年7月19日 前立委王婉瑜在脸书平台提醒家长注意,蓝鲸游戏可能入侵台湾。
备註:蓝鲸游戏是否真实存在仍有争议,有报导指称是「假新闻」,但网路上仍有变种游戏例如「诡异狗头人」、以日本神话妖怪「姑获鸟」为塬型的「Momo挑战」等,都会要求青少年瞒着其他人,在封闭社群裡进行挑战。
「重要他人」是青少年成长的关键影响者
面对这样的挑战,只是防堵、禁止孩子使用手机、社群是无效的。
家长必须与社群媒体竞争,谁比较能吸引孩子的「注意力」!以及谁对孩子更有「影响力」!
赵逸帆特别强调了「重要他人」这个概念,在青少年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性。
他说:「国小阶段,孩子的重要他人主要是老师和家人,顶多再加上几个同学。但到了国中之后,他们的重要他人就变成了同侪。」
这种转变意味着,家长的角色也需要相应调整,因而建议:「我们要把『这个人』找出来,让孩子信任。有些人可能是某社团的老师,有些可能是某活动的学长姐,都可以。这些人的存在,对孩子来说是很重要的。」
理解并识别孩子生活中的「重要他人」,可以帮助家长更好地把握孩子的社交网络和情感需求,从而更有效地提供支持和引导。
孩子到青少年阶段「重要他人」已经不再是父母,父母的角色需要转型。(图 / Shutterstocks)
家长角色的转变:从权威到陪伴
随着孩子的成长,家长的角色也需要与时俱进。赵逸帆强调,从「小学」到「中学」,家长的角色应该从「权威型」转变为「陪伴型」。
他表示:「国小阶段,我们可以直接教导孩子,引导他们什么是可以做的,什么是不行的,这叫做他律,就是我们去管理他们。但到了国中,就变成了自律。」
对于中学生的家长,他提供新的定位建议:「我们反而变得比较像是军师。我们不直接接触孩子,而是用一种较为隐藏的角色。我们去创造一些人接触孩子、去打造一个环境。」
识别情绪警讯:家长应该留意的变化
要即时发现并帮助「有情绪问题」的青少年,家长需要善于观察孩子的行为变化。赵逸帆提醒家长要留意以下四方面:
1. 生活作息的变化,例如:上课状态多半会受到影响。
2. 兴趣的丧失,他们可能会对塬本有兴趣的事感到没兴趣,出现忧郁症普遍的状况。
3. 学习动力的消失,学习动力锐减、提不起劲学习。
4. 睡眠问题,他们的作息通常会有「失眠」或「反覆醒来」的状态。
赵逸帆特别强调,如果孩子持续表现出负面情绪,家长就应该警惕。「如果他持续超过大概两、叁週,都在用『负面的言语』表达自己的状态,那就需要进一步协助了。」
建立信任:开放沟通的基础
面对这些挑战,赵逸帆认为建立良好的亲子关係是关键。
「关键点永远都是关係,是亲子关係。这个关係从小学阶段就要建立,核心是信任。」他强调,家庭应该营造一个开放、接纳的氛围,让孩子愿意表达自己的情绪和需求。
并指出,基督教家庭在这方面可能有一定优势,「在教会裡,我们特别鼓励大家说出自己的需要,把自己的事情带到神面前。即使没办法对父母说,我们也可以跟神说。」
这种「开放表达」的氛围,对于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有着积极的影响。
突破的关键点永远是「关係」!从小建立的信任关係将帮助孩子走过各样挑战。(图 / Shutterstocks)
创造多元生活:吸引孩子远离危险
最好的防御就是让孩子「远离那些充满负面情绪的社群环境」,因而建议家长为孩子创造更多元、更有吸引力的生活体验。
赵逸帆以一个有趣的实验作为比喻:「有个实验叫做老鼠乐园实验。在一个笼子裡放了毒水(混有鸦片类毒品的水)和乾净的水,老鼠就会去喝毒水而中毒。但在另一个笼子裡,除了水之外还有很多游乐设施、朋友和玩具,这时老鼠就不会去喝毒水了。」
这实验所给的启示即:「我们要让青少年的生活更多元一点,让他们接触更多正向的交友环境。这样的生活会帮助他们更有意识地避开危险。即使有压力的时候,他们也不会只依赖网路来纾压,而是有很多方式可以选择。」
社群上可能充斥单一的、同质性高的社群元素,这些「网友」也在影响孩子的身心发展。(图 / Shutterstocks)
赵逸帆建议,为孩子打造更多元的社交环境,在生命遇到卡关的时候,孩子就会有更多求助的选择。(图 / Shutterstocks)
唿吁行动:共同筑起社会安全网
面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挑战,赵逸帆唿吁所有家长、教育工作者以及社会各界共同努力,为青少年创造一个健康、安全的成长环境。
他强调,这不仅是学校或个别家庭的责任,而是整个社会的共同使命。
作为家长,我们不仅要关注自己孩子的情绪健康,更要扩大视野,关心整个社区的青少年,赵逸帆因而提出以下建议:
1. 主动与其他家长建立联繫网络,共同关注孩子们的情绪状态。
2. 参与学校或社区组织的家长会议,推动更多关于青少年心理健康的讨论和行动。
3. 学习辨识青少年情绪问题的初期症状,并在必要时寻求专业帮助。
4. 鼓励孩子参与多元化的课外活动,帮助他们建立广泛的社交网络和兴趣爱好。
5. 创造家庭内部的开放对话氛围,让孩子感到被理解和支持。
最后,赵逸帆引用马太福音6章25-29节「勿虑衣食」的教导鼓励孩子们,面对忧虑情绪要有信心:「我们是被神所爱、所拣选的儿女。」
并以基督徒身份劝勉家长,常常在神儿女的身份上使用「祷告权柄」,来保护孩子。
基督教今日报也邀请您把这篇信息分享出去,特别分享给未信主的家长们。好让我们一起关注孩子的身心议题,让我们携手合作,共同筑起一张强大的社会安全网,为下一代提供情感支持和心理保护。
只有通过集体的努力,我们才能为每一个青少年创造一个安全、健康、充满希望的成长环境。
现在,就让我们行动起来!让更多家长意识到这个问题的重要性,一起为孩子打造更美好的成长环境,用积极、正面的事物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帮助他们远离那些充满负面情绪的社群空间。
每一个行动、每一份关心,都可能成为拯救一个孩子的关键。为了我们的孩子及将来,而共同努力,筑起这道坚不可摧的情感防护网!
相关阅读》赵逸帆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