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隔30年,台湾社会已然不再排斥万圣节,许多店家、餐厅、文具行等商号,甚至会在时序进入十月份,就推出应景装置或举办节庆活动,热热闹闹地「庆祝」这个节日。
身为基督徒的我们,该如何看待此一社会现象?今日报採访叁位牧者:臺湾基督长老教会煺休牧师张思聪、国际真爱家庭协会加拿大分会执行长兼传道廖肇蓉、竹山教会主任牧师陈清休,来谈谈此议题。
有很多国家在10月31日庆祝万圣夜(Halloween),台湾也不例外。大约在西元2000年以前,这个节日的氛围在台湾并不流行。民国79年(西元1990年)10月,《民生报》甚至有一篇报导提到〈万圣节用品难踏入国内市场〉,据悉可能是台湾最早的万圣节相关报导。
万圣节在台湾的发展趋势,主要受到国外文化影响,特别是美国文化机构和商业活动的推广。例如美式餐厅、夜店和美语补习班等机构,为吸引顾客和学生,开始举办万圣节活动,其他同业为了竞争也纷纷仿效,使得万圣节逐渐在台湾社会流行起来。
台湾社会看待万圣节
态度和参与方式多元
有些人热衷于庆祝万圣节,精心打扮成各种角色;有些人则抱持着好玩心态参与;还有些学校,尤其是幼儿园和小学,会将万圣节融入教学活动,透过举办化妆派对,让学生们打扮成自己喜欢的样子,家长也会协助孩子準备服装和道具,共同参与此节日,但是不多人对万圣节的意义和起源有正确了解。
认识万圣节的由来
「万圣节」实际上是两个独立的庆祝活动合体:「萨温节」和「诸圣节」。
「萨温节」是古代欧洲的塞尔特人的新年节日,塞尔特人相信在10月31日夜晚开始,阴阳两界的界线变得模煳,亡者灵魂会回到人间。因此他们会点燃篝火并穿戴动物皮毛和头骨来伪装自己,以避免被恶灵伤害。
他们还会挨家挨户索要食物,以作为对亡灵的供奉;若不给予食物,则认为会遭到诅咒,此习俗后来演变成今天的「不给糖就捣蛋」。
「诸圣节」是罗马天主教会设立的纪念活动,旨在纪念那些没有指定特定纪念日的「所有圣人」。
这是起因于天主教自公元四世纪合法化,并成为罗马帝国的国教后,罗马教会发展出一种称为「封圣」的传统,将在世时有英勇德行的信徒(其死后至少有叁件被发掘且经证实的神蹟)追封为圣人,并正式登录在名册上。天主教徒相信,圣人在天堂中具有帮信徒代祷的能力。
随着封圣人数渐增,到了七世纪,罗马教会将5月13日宣佈为诸圣日—以纪念所有没有特定纪念日的圣徒。九世纪,教宗格列高利四世将诸圣节正式移至11月1日,并沿用至今。
为什么选择11月1日为诸圣节?
据信,当初会选择11月1日,是为用纪念歷史上的众圣徒或殉道者的行动,来清除抵消民间习俗的异教庆祝活动(萨温节)。然而,虽消除了表面形式上的敬拜,但对怪力乱神的信奉习俗却未能清理掉。
万圣节的传统由早期殖民美国的欧洲人传到美国,对其而言,认为万圣节只是个民间风俗。约自1940年代,万圣节逐渐成为北美地区流行节日,之后随着美国文化扩散到全世界。
时至今日,万圣节已被商业化和娱乐化,店家从糖果、南瓜、服装、鬼面具等各样商品中大获其利,小孩和年轻人则以此作为娱乐玩闹的名目。
而根据神祕和超自然现象的字典所载:「万圣节是异教徒庆祝黑暗、火和死亡的日子,源起于北欧的塞尔特。而对施行巫术者而言,万圣节也是个重要的日子。」巫术团体承认,在万圣节时,他们比较有能力跟死去亡灵沟通。
另外,并有记载提到:「塞尔特人的祭司是爱尔兰的蛮族,他们用动物、男人、女人和小孩为祭物,献给撒但。」因此,「万圣节」是异教徒对亡者灵魂的尊荣与供奉,甚至进行以活人献祭并与鬼魔权势立约的仪式。瞭解这些相关背景后,基督徒不可不慎。
学校、补习班要作万圣节装扮,基督徒家长如何因应?
基督长老教会煺休牧师张思聪表示,万圣节的起源确实与基督教信仰为不同源,不是基督徒需要去参与的节日。
如果孩子的学校、补习班或社区裡举办万圣节活动,张思聪不建议基督徒家长强迫孩子拒绝参与,而是可以藉此陪伴孩子一起认知万圣节背后真正的意涵。
张思聪强调,重要的是让孩子理解万圣节的意义,并且自己决定是否参与。
若学童能认同父母和教会的教导,没有意愿参与万圣节活动,家长和孩子可以在讨论后向校方提出,以请假的方式避开,这是可行的因应之道。
如果孩子不希望跟其他人不一样,家长可鼓励孩子,选择用欢乐或温暖的圣经人物装扮,这样一来,孩子既可融入同侪的节日氛围,又可藉机向同学介绍圣经故事,分享个人见证,从而,使孩子更认识圣经教导,并学习如何以正面态度回应社会现况。
家长需试着理解孩子在学校裡有需要被同侪认同的压力,如果孩子因为父母的信仰因素而需要去承受异样眼光、甚而被排斥,可能会对其造成很大压力。
国际真爱家庭协会加拿大分会执行长廖肇蓉,2007年与夫婿带着四个孩子全家移民加拿大东岸,她分享自身陪伴孩子面对「跨文化衝击与信仰挑战」的经验提到:基督徒家庭面对万圣节的态度,可以朝着亲子同乐和家庭聚会,在装扮上尽量趋向可爱、温暖和光明的风格。
有一年,她的孩子在选择万圣节造型时,设计了一颗大星星在身上,传达「主如明亮晨星」之意,廖肇蓉举此例子表示,即使是配合非教会的活动,仍可以用智慧方式予以回应。
张思聪提醒,如果身旁的非基督徒朋友热衷于装扮成鬼怪,我们可以从大脑科学的角度去分析,过度强调黑暗或恐怖元素会对孩童造成心理上负面影响,因为尚在发育中的大脑,较无法分辨真假,易产生恐惧感。
即使是成年人,观看鬼片或听鬼故事时,也会因大脑将情节判定为真实而感到害怕。(参见:耳朵爱听「鬼故事」成破口!紧抱《圣经》睡也没用,吃进神的话才有解)
主事者如何看待万圣节?
如果身为幼儿园园长、店家经营者,该如何看待这个节日呢?
如同教会对于万圣节的态度应严肃以待,明确认知这是源自与鬼怪有关的节日而不需参与。如果基督徒在公司裡具有主导权,建议与教会立场一致,「不需要过这个节。」张思聪说。
竹山教会牧师陈清休以其个人亲身经验、及服事多位遭鬼附(犯鬼)的民众之经验,提醒奉劝:不要轻忽黑暗势力的危害。同样表达,基督徒不需去参与任何跟万圣节有关的人事物。(参见:真的有集体中邪!?你相信圣灵与邪灵并存,準备好让「光」进来了吗?)
国外网红牧师弗拉基米尔·萨夫丘克 (Vladimir Savchuk)最近发布的一段影片中,访问一位之前曾参与巫术、现已接受耶稣作为个人救主的姊妹Jenny Weaver,她以「前女巫」身分大声疾唿,基督徒不要轻忽参与万圣节可能带来的生命破口和危害。
当中提出警告,即使人们不相信邪灵,邪灵也相信人们的存在,并会利用人们的行为,例如庆祝万圣节或摆设南瓜灯,来侵扰人们的生活。
Jenny Weaver强调,庆祝万圣节就像打开一扇门,有机会让邪灵进入生命,最终可能需要进行医治释放才能将其驱逐。又以蚊子作比喻,说明邪灵不会在意人们的意图,只要有机会牠就会入侵。 从而唿吁,基督徒要坚守信仰,勿随波逐流,并相信耶稣的宝血和圣灵能帮助神儿女面对社区文化。
廖肇蓉表示,她也观察到,有些教会为了避免信徒在家中受到恶作剧干扰,刻意在万圣节当天于教会举办儿童同乐会或家庭联合聚会,以取代传统的挨家挨户要糖果活动。
廖肇蓉建议,教会在因应这股万圣风潮时,可考虑将万圣节转化为一个传福音的机会,例如,在发放糖果时附上祝福卡,邀请社区居民参加教会活动。
万圣节在台湾社会的发展呈现多元化和在地化趋势,庆祝方式也愈偏向亲子同乐和家庭聚会,教会则可思考,如何将其转化为传福音机会。
教会本身不需过万圣节,但可藉此机会向大众说明万圣节由来,以及基督教对该节日的看法。
身处当今世代基督徒,可善用自身影响力,消极作法是不主动参与庆祝活动,或避免将万圣节与妖魔鬼怪连结在一起,而以正面积极的态度、智慧和分辨力,来面对此节日,并把握机会传扬福音。
不要效法这个世界,只要心意更新而变化,叫你们察验何为神的善良、纯全、可喜悦的旨意。—罗马书 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