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讯
news-details
琼瑶生前在淡水的新居「双映楼」迁居的第一天留影,从窗外,可以看见出海口。(图/琼瑶FB)

86岁,知名作家琼瑶于12月4日在淡水区住家轻生,震惊华人社会。

 

以致近年来,「善终权」始终成为社会热议话题,但究竟什么是真正的善终?兼具医学与神学背景的张立明医师从圣经观点,为我们指出一条在主裡「日子满足」的道路

台湾知名作家琼瑶于12月4日在淡水区住家轻生,震惊华人社会。前一日,着名作曲家刘家昌也因罹癌离世,两位时代性的人物画下人生休止符,令人不甚唏嘘也怀念!

 

这位以爱情故事闻名的作家,最后选择独自离世,为社会上多所探讨的「善终权」议题投下震撼弹。

 

究竟何谓善终?资深胃肠科医师、并在神学院任教的张立明医师,从圣经观点为我们指出,真正的善终应该是在爱中告别,而非孤独离去。

 

从一个医疗抉择开始思考死亡

1997年,一个重症病人的救援经验,促使张立明医师开始深入研究医学伦理。

 

当时我正在急救一位胰臟癌末期的病人,已经救了两次。第叁次时,我突然想到,我这样一直抢救下去,肋骨都已经断了,顶多只能多活几个小时,但都是痛苦的。」张立明说。

 

作为基督徒医师,他开始思考:「要救他吗?如果不救,将来见主时,算不算是见死不救?」这些反思,促使他到美国神学院进修伦理学,寻求圣经对医疗伦理的教导。

【张立明-小档案】

张立明医师是当今极少数兼具医学与神学博士学位的华人基督徒学者。

 

现任美国 Takeda 公司全球病患安全部资深医疗部长、美国叁一神学院华人生命伦理教育主任,基督教伦理学客座教授及生命伦理中心谘询委员。

 

张立明医师在台湾行医时,因临终病患伦理抉择与福音需要,到美国叁一(Trinity)神学院就读生命伦理硕士(MA Bio-ethics),上帝继而开启专业事奉之门,他受邀担任台湾卫生署医学伦理委员、台湾大学生命教育师资计画科技与生命伦理组召集人、路加传道会执委,在国内外大学、医院、教会演讲,主题涵盖医学伦理、神学、生物科技与临床试验。

 

又蒙上帝引领在台北华神完成神学硕士, 主修系统神学。

 

2013 年,上帝清楚带领其进入美国南方浸信会神学院 (Southern Baptist Theological Seminary)研读博士,主修基督教伦理(Christian Ethics),副修系统神学,于 2020 年完成神学博士学位。

  • news-details
  • 张立明医师,兼具医学与神学博士,是一位拥有丰富学经歷的华人基督徒学者。(图/张立明医师 提供)

生命主权从来不在人手中

张立明医师强调,人并不拥有绝对的生命主权。「没有人是自己先同意要出生,才被生出来的。我们的性别、长相、家庭背景都不是自己能选择的。甚至我们的身体,很多功能,比如心跳都不是我们能控制的。」他说。

 

生命是上帝所赐,我们没有资格提早结束它。张立明指出,无论何种做法,都违反了十诫中「不可杀人」的诫命。人可以选择不积极抢救,让疾病自然发展,把结果交给神,但不能主动结束生命。

 

自杀不能与善终同论

谈到「善终权」这个词,张立明医师直指这是包装自杀的说法「自古以来,自杀从来不会是善终。用常识判断就知道,自杀和善终是两回事。」

 

「我们常讲『兇宅』,只要裡面有人自杀了,就变成兇宅,这个就不是『善终』!」

 

他以圣经中的例子,说明真正的善终

 

「亚伯拉罕去世时,两位儿子以撒和以实玛利将他安葬于麦比拉洞;雅各临终时,众子都围绕在他身边。这才是在爱中告别的榜样。」他引用《创世记》记载,说明圣经中的善终都是在亲人陪伴中安详离世

 

圣经约伯,虽然曾经经歷人生许多苦难,甚至在约伯记第3章,他还咒诅自己的生日。最终,仍旧回到神的面前感慨:「我从前风闻有你,现在亲眼看见你。」(约伯记42:5)生命的最后,「约伯年纪老迈,日子满足而死」(约伯记42:17)

 

耶稣在十字架上时,将自己的灵魂交託给天父(路加福音23:46),这也是一种充满盼望的死亡。

 

可见,真正的善终,是在家人的陪伴下、日子满足、灵魂交託,盼望在乐园裡与天父连结。终点将是喜乐平安的。

 

换句话说,任何形式的「非自然死亡」,包括各种形式的「轻生」,都是「一个人」孤独的停止生命气息,与这个世界断绝关係。

 

人生休止符,停在与人和好的告别

在安宁照护中,张立明医师提到「叁道」的重要性:「道别道歉道谢」。「这关係到与人的和好。如果能在离世前,与得罪过的人和好,向照顾过的人致谢,与身旁的家人道爱,这样的离别才有意义。」

 

他强调,圣经中的「平安」(Shalom)概念,就是与神、与人、与己都有和谐的关係。「这样的关係,才能带来平安的离世。」

 

以神为中心的生死观

张立明医师特别强调基督徒的生死观,应该以神为中心:「无论做什么都要为荣耀神而行。」(哥林多前书10:31)

 

他补充,「做任何事情时,不是只考虑自己会怎么样,而是要思考这件事有没有荣耀上帝,包括死亡过程的安排,都要以上帝为中心,而不是以自我为中心。

 

他以一些所谓基督徒却选择自杀的例子指出:「很多人说自己是基督徒,但没有按照圣经的教导而行。这反映出他们对生死的看法仍然是以自我为中心,而不是以神为中心。真正的基督徒应该有更高的眼光,就是以荣耀神为考量。

 

相对的,2024年8月离世的空中英语教室创办人彭蒙惠老师,就展现出真正以神为中心的生死态度。

 

彭老师在90多岁高龄时,仍坚持服事直到生命的最后阶段。即使在住院期间,她仍心繫福音事工,以服事为重,展现出为主而活的精神。

 

她除了接受必要的医疗照护外,始终以延续在地上的服事为念,一生不煺休。这样以神的事工为重、平衡事奉与身体照顾、活出美好见证的榜样,正是基督徒面对死亡时应有的态度。

  • news-details
  • 圣经中雅各在临终前,一一为众子祝福、告别。(图/詹英村、AI)

  • news-details
  • 图为MCCA2019中西部华人基督徒夏令营-基督徒生命伦理专题讲座。(图/张立明医师 提供)

对于非基督徒的叁点思考,建议要诚实面对生命议题:

1.预立医嘱:在头脑清醒时,思考自己希望如何度过生命最后的阶段,并写下自己的意愿,并且指定一位可信任的人,在万一需要时,可成为代理决定者,以减少医疗机构和家人的困扰。

 

2.学习临终照护的知识:了解什么是「救到底」,以及放弃无效治疗的意义,避免无谓地延长身体所受的痛苦。

 

「现在的『救到底』意味着电击、插管等许多侵入性治疗,带来很多痛苦。」张立明解释,「不要拖着一条命在那裡挣扎,该走的时候就该走,但基本的医疗照顾不能少。」

 

3.保持健康的生活习惯:尽可能地延长健康的寿命,以避免成为植物人。

 

活出有意义的生命

张立明医师以「凡事都有定期,天下万务都有定时。生有时,死有时。」(传道书3:1-2)提醒:生死都在神的时间裡。在这信念下,基督徒对死亡可以存着盼望,知道这不是终点,而是回到天父家中的时候到了。

 

对基督徒而言,「死亡」不是终点,而是带着永恆的盼望,在完成神所託付的使命后,平安地安息在主怀中。这才是在这世界真正美好的「善终」!

分享
意见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