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details
赵逸帆表示:不是每个成瘾的孩子背后都是放任的家庭,有时候是一个很后悔、很无力的父母亲。(图/赵逸帆 提供)

「孩子小时候拿着大富翁来找我玩,我百分之九十九都是敷衍他……」

 

在社会局的一场网路成瘾讲座上,一位父亲潸然泪下

 

他的儿子已经深陷网路成瘾,整天把自己关在房间,面对两台电脑、数支手机。这样的亲子困境,在数位时代中愈发普遍。

 

不帆心家庭教室创办人赵逸帆指出,每天至少有十到二十位青少年落入各样的网路陷阱,而问题的根源,往往不在科技,而在那条断裂的亲子连结

基督教今日报专访不帆心家庭教室创办人赵逸帆,从一个令他印象深刻的真实故事谈起,探讨在这个数位世代,如何重建亲子之间的连结,特别是透过每天一小时的优质陪伴,建立属灵的亲子关係

 

一个父亲的觉醒

去(2023)年,赵逸帆在社会局进行网路成瘾的讲座。

 

一位被社工要求前来的父亲,整场都在滑手机,对演讲内容爱理不理。当被问到来意时,他翘着脚说:「我想知道如何禁止孩子使用网路。」语气中充满无奈与放弃。

 

然而,在讲座结束前的分享时间,当一位妈妈提到要开始陪孩子玩大富翁时,这位父亲突然崩溃痛哭。

 

塬来,他的孩子小时候常常拿着大富翁来找他玩,但他总是敷衍、拒绝了事

 

如今看着儿子把自己锁在充满电子设备的房间裡,他终于体认到那些错过的陪伴时光,造就了今日的困境

 

从觉醒到行动:建立属于亲子的精心时刻

面对这样的困境,赵逸帆提出经营「精心时刻」的概念,并依据孩子的年龄阶段给出不同建议。

【学龄前到国小:身心发展的主导者】

学龄前、国小阶段,孩子的兴趣还在发展中,孩子可能也不知道自己想做什么。」因而赵逸帆建议家长:

主导规划活动:可以是看影片、手作、阅读或桌游

订定固定时间:例如週一晚上八点是手作时间

营造专属空间:创造温馨的亲子互动环境

 

【国小高年级到国中:转变为陪伴者】

当孩子进入青春期,亲子互动需要调整。赵逸帆建议:

改变互动频率:可改为两週一次的「亲子日」

自然交谈机会:一起晚餐、散步

保持沟通管道:让孩子知道随时可以找父母倾诉

 

【青少年阶段:成为价值观交流者】

面对国高中生,赵逸帆特别强调要把握时事议题作为沟通桥樑:「当他们关注社会议题时,我们可以用上帝的眼光来帮助他们认识这个世界。」

  • news-details
  • 父母的不同的选择,可能带来另一个结局。(图/记者詹英村AI製图)

赵逸帆分享几个用信仰把握话题的实际做法:

 

比如当孩子开始关注恋爱谈感情时,父母可以从圣经中亚当夏娃的故事谈起,讨论上帝创造婚姻的美好心意。或是谈到所罗门的智慧,让孩子明白交友的塬则,如此讨论将比直接说「不准谈恋爱」更有意义。

 

在处理社群媒体议题时,赵逸帆建议:「当孩子分享网路上流行的话题,不要急着批评。我们可以问:『你觉得这个现象反映了什么如果是耶稣,他会怎么看这件事?』藉此引导孩子思考更深层的价值。」

 

举例,孩子在网路上看到性别议题的讨论,如果感到困惑,建议家长不要立即下定论,而是和孩子一起查考圣经中关于人的受造、上帝的爱、以及如何用怜悯和智慧面对,开放讨论能让孩子更愿意分享想法。

 

从基督信仰 重建亲子关係

赵逸帆说:「天父与我们的关係是很好的亲子榜样。因为天父最看重的就是关係,我们主祷文祷告时第一句就是『我们天上的父』。」

 

马太福音6:21:「你的财宝在哪裡,你的心也在哪裡。」他透过「国度」与「财宝」的对比关係提醒父母,不要追求孩子表面受教(表面的财宝),而要把心思放在与孩子的关係建立上。

 

有好的、属灵的亲子关係,自然有态度、行为端正、受管教的孩子。

 

对基督徒家庭,他提出叁个具体建议:

1.在亲子时光中自然加入属灵元素: 「不要刻意『灵修化』每个时刻。」赵逸帆建议,「可以自然地在生活中加入信仰元素。比如睡前讲圣经故事,或在遇到困难时一起祷告。孩子反而更容易接受。」

 

2.以身作则活出信仰: 孩子需要看到信仰如何实际影响生活

一位父亲在工作中遇到不公平对待时,选择以饶恕和智慧回应,并和孩子分享经歷,将比千百次说教更有力量。赵逸帆补充道:「当孩子看到父母在职场、家庭中活出信仰的美好见证,也会让他们更渴慕认识神。」

 

3.在生活议题中展现基督的价值观: 可以把握生活中的『教育时机』

比如看新闻时,讨论如何用基督的眼光看待社会议题;遇到挫折时,分享上帝如何带领我们度过困境。又或者在週末一起参与社区服务,让孩子体会「基督的爱要实际行出来」。

 

其中最重要的是真诚。孩子们很容易察觉到父母是否真心相信自己所说的。当我们愿意分享自己的挣扎、软弱,甚至是对信仰的疑惑时,反而更能让孩子看到信仰的真实面貌

  • news-details
  • 赵逸帆提醒,父母的身教与思想的示範很重要,不要让信仰变成宗教,最后成了迷信。他推荐《为孩子出征-在属灵的争战中,父母如何成为孩子的护卫者》一书给所有基督徒家长,可以当成训练孩子思辨工具书。(图/赵逸帆 提供)

避免错误:造成关係的阻碍

赵逸帆根据多年辅导经验,特别提醒家长要避免叁个常见的错误模式:

 

1.过度教导与责备:

「很多家长接到老师讯息时会很有压力,直觉反应:是不是小孩闯祸了?或自己又要处理什么衝突?以致孩子一上车、一到家,马上就进入『严刑拷打』模式。」

 

赵逸帆表示:「但这时,孩子最需要的,其实是一个拥抱,或是平静地问:今天过得好吗?』让孩子有机会说出自己的想法。」

 

子在学校已经承受很多压力,家应该是接住他们的地方。

 

因而建议家长可以採用「叁明治沟通法」先关心、认同孩子的感受,再温和地提出建议,最后以鼓励作结

 

2.过度宗教化:

赵逸帆提醒: 「不要把每个亲子时刻,都变成主日学或是灵修时间。

 

如果孩子考试失常,家长不是先了解塬委,而是直接说:「我们来祷告,求主赦免你不够用功的罪。」如此反而会让孩子对信仰产生抗拒。

 

他建议採取更自然的方式:「比如孩子心情不好时,可以先陪伴、聆听,等他愿意分享了,再温和地说:『要不要一起跟天父说说看?』让信仰自然地融入生活,而不是强迫灌输。

 

3.忽视聆听的艺术:

聆听不只是安静,而是要有技巧的倾听。当孩子愿意开口时,一句『谢谢你愿意跟我分享』特别重要,它传达了我们重视孩子的心声。」

 

「就像是和天父祷告,」他以信仰的角度补充,「如果都没有在祷告的话,我们跟天父的关係就没有这么好。同样地,如果孩子不愿意跟我们说话,这就是一个需要重视的警讯。」

赵逸帆特别提醒:要特别注意孩子的『拒听讯号』,比如:

  • 常常回答『没事』『还好啦』
  • 总是躲在房间不出来
  • 刻意避开和父母的眼神接触
  • 回答简短,不愿意多说

这些都是警讯,表示亲子的沟通方式可能需要调整。

赵逸帆总结道,「孩子愿意说话,比说什么都还要重要。当他们感受到被聆听、被理解,自然会更愿意接受我们的教导。」

 

永不嫌晚的开始

回到那位父亲的故事,赵逸帆当时以「忘记背后,努力面前的,向着标竿直跑。」(腓立比书3:13-14)来鼓励对方:「这不是爸爸的错,我们都是第一次当父母。重要的是,从现在开始重建连结还不嫌晚。」

 

如今,这个数位世代比以往更需要真实的亲子互动基督教今日报邀请您把这些理念分享出去,特别是分享给未信主的家长们,让我们一起建立一个有温度的跨世代社群

 

欲进一步了解亲子教养策略,欢迎报名参加基督教今日报与赵逸帆老师合作举办的亲子讲座。

 

新世代亲子成长系列讲座 报名/奉献专案

 

相关阅读》

春节亲子时光》远离手机成瘾,4招建立美好关係与属灵生活

【赵逸帆专栏】手机滑越多,读书成绩越差?

【赵逸帆专栏】孩子私密照正在被外洩?你不知道的Threads

【赵逸帆专栏】家长注意「手游性剥削」!五年级女学生玩知名手游失身

青少年自杀率创新高,情绪流弹如何挡?家长成「军师」打造多元情感防护网

分享
意见反应